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虚拟生存: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新视域论文

虚拟生存: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新视域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2
作为现实生存的延伸,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是在两  者之间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人的生存空间得以扩展、延伸。虚拟生存已成  为人的生存状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网络世界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致力于其  中而共同构建时,就已经注定了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生活于虚拟空间之中。因此人们不能  不正视这一生存现象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使我们改变了什么?就哲学理论研究而言,虚  拟生存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状况的改变,其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引起了人们不  得不对当代人学理论状况及今后发展形态的理论反思。
  以关怀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哲学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走  到了哲学研究的前沿,可以说,科学技术的每一项进步都能够带动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理  论上的创新和发展。“网络作为认识技术化和思维工具化的成果,它再次深刻而又凝聚  地显现了理性视野下的人的全部问题”,[1]在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因素给人类社  会生活带来的深层次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人类生存状况诸如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实  现乃至人的自由发展等问题的人文关怀,实际上通过对虚拟生存现象的哲学透视,我们  不难发现,它无疑会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及其当代应用价值的确证等方面  产生实际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几个主要部分探讨因着虚拟生  存现象可能会出现的理论发展。
  一,对虚拟生存的研究能够充实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就人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我们始终把它界定在“人”之上,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当我  们要深入探讨此“人”为何人时,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了。以往我们把这个  “人”总是理解为现实生存着的、处于具体生存环境中的人,并同时肯定,这一实存的  人同时也必然是一个不满意于实存状况的生存主体,这一生存主体及其本性正是人学研  究必须理解到的主体及其主体性。认为关于人的抽象的理解必然会导致理想主义倾向,  即从主观上撇开了人自身当下的生存状态,把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高悬于现实的人的  生存活动之上,其结果便是将人的理解导入一种乌托邦式的、抽象的理解模式,并使得  关于人的现实的理解与理想的理解尖锐对立。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固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同时又是缺乏根据的。因为在以往除了人的主观之外,在现实中并没有与现实人形成  反观和对照的“抽象人”的存在,因此,对“抽象人”的理解本身就是抽象的,从而在  理论上就很难有说服力,虚拟生存现象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状况,通过把“抽象人”的  抽象理解具体化,也就为上述的观点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在虚拟生存的过程中,虚拟的电子空间是对现实的物理世界的抽象化,“虚拟人”是  对现实人的抽象化,是人对自身现实生存状况的理想化,使我们面对了一个真正抽象化  非现实存在的人,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人学研究对象的重新反思,即人学研究的对象究竟  应该是现实的还是抽象的?对“抽象人”的理解究竟是否会导致人学研究的理想主义?实  际上,虚拟生存究其本质而言,是现实人的社会关系的虚拟化,因此它是抽象的而不是  肉体、感性存在的人,其抽象的只是现实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  样的关系。虚拟生存不仅没有在现实世界中创造一个和现实存在的人相对立的精神存在  的人,而且还通过人在虚拟空间的生存活动进一步确证了人本身是不断完备着的自我实  现、自我理解的生存主体。对抽象人的理解实际上并不抽象,恰恰在虚拟生存和现实生  存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才真正找到了关于人的现实性理解与理想性理解的有张力的平衡  。通过对虚拟人感性、具体的理解,我们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人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现实  的而不是抽象存在的人,其意义不在结果,而是过程,其作用不是新理论的产生,而是  对原先理解的充实。
  二,虚拟生存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机  遇
  马克思之所以在人的本质理解和认识上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因为他在现实的  社会关系中观察到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内涵,并进而发现了人的本质的多重规定性。无论  是从自我意识来规定,还是通过人自身即个体和类的矛盾来观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结论。然而因此也就造成了一种  思维习惯,那就是当我们不断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倾注人本关怀的同时,却发现人们对人  的人性关怀相对缺乏了。实际上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是解决其他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核心  和基础,近几年,我国学界就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人性学研究相对来说就  欠缺了许多,其原因有三:一是认为对人的本质研究当然也就包含着对人性的研究,研  究人的本质即研究人性;二是认为人性即人的社会属性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都有其发生  、发展的源头,从而把人性学研究纳入到了伦理、道德等社会观念的范畴;三是人性和  人的本质虽然同属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但人性由于其多层次、多方面的表  现形式,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流变,所以对人性进行分析和探讨,远比研究相对  稳定的现实社会关系所规定的人的本质复杂得多。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人学研究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