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交易成本问题初探论文

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交易成本问题初探

作者:史兆琼 刘春华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21


3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下交易成本的比较分析
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制度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产生了两种不同性、质、量的交易成本。因此,究竟选择利率管制还是利率市场化,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比较哪种金融制度更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并不健全,因此,各项直接的交易成本无法直接观察和计量,只能进行定性描述。
(1)利率管制条件下,银行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的限制,国有银行在低存款利率和低贷款利率的条件下贷款积极性不高,这正是目前银行“惜贷”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种“惜贷”客观上降低了货币资金的流动性;而且,由于国有银行产权属于国家,其贷款完全在政府管制下进行,当贷款对象为国有企业时,便面临着巨大的交易成本,突出表现在机会成本(当巨额贷款流向国有企业时,银行便失去了将其运用于其他能获得更高收益的项目)、沉淀成本(我国实践表明,当国有银行贷款对象被确定为国有企业时,其贷款便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国有银行的“挂帐停息”造成了银行大量的沉淀成本)的大量增加。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由市场供求状况来确定,资金在金融市场自由流动,而货币流动性的提高节约了交易成本。并且,利率的浮动给资金的寻租创造了空间,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客观上要求借贷主体在借贷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相对于利率管制条件下,大大降低了机会成本和沉淀成本。
(2)从我国的利率体制来看,在目前的利率管制制度下,我国的利率体系过于复杂,各种利率档次达几百种之多,而且利率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利率双轨制也极易诱发套利和金融机构的腐败行为。这些情况导致中央银行的监管成本太大。而且,由于管制利率的种种原因,即使中央银行付出了很大的监管成本,对利率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查处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对于利率的决定问题采取宏观调控或“不参与”政策,借贷双方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在竞争的压力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的交易成本。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方面导致政府的行政监管和监督成本大大减少,并取得良好的宏观调控效果;另一方面,产生于利率形成中借贷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也最大程度的被降低,既优化了利率水平,也节约了社会资源。
4 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
4.1 产权改革
利率市场化要求进行合理的产权改革和产权分配,实现产权主体市场化,反映在利率市场上即为创造理性的利率产权主体。这既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合理的市场化利率的需要。在传统的产权结构下,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完全属于国家,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这一方面增大了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干预权和决策权,并由此早成了过大的干预和决策成本;另一方面,导致利率形成中许多必要的交易成本被政府的行政成本所代替,而成为一种“隐藏成本”。为此,必须解除国家与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严格的代理关系,以减少代理成本以及在这种代理关系之下的交易成本。通过产权改革,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借贷双方必然会在力求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公平、等价和互利的讨价还价最终形成市场化利率。
4.2 发展金融文化
金融文化是人们在金融实践中形成并对一国货币政策、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等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包括金融思维、融资习惯、金融意识。金融文化在节约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它能简化决策的过程。例如,借贷双方在签定利率契约的过程中,如果借方接受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以及“按期还本付息”等文化理念,那么就会减少双方的谈判成本以及贷款行为发生后贷方为防止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而发生的监督成本,从而在总体上降低利率形成中的交易成本。反之,如果,借方接受的是“只借不还”的道德理念,那么,借贷行为不但是一次性的,因而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率,而且,借贷双方为此而产生的法律诉讼费用也是非常高昂的。所以,良好的金融文化对于降低市场利率形成中的交易成本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4.3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金融交易费用”(希克斯,尼汉斯)。它既包括金融制度的创新,也包括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制度的创新。①合理的金融制度为利率相关主体的活动提供了一个规范的框架。这一方面提高了借贷双方借贷活动的积极性和借贷的频率,使利率水平更合理;另一方面也使监管当局的监督成本、利率契约签定后的执行成本以及产生纠纷时的解决成本降低;②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创新提高了市场的参与度、节约了交易的时间,也使得运作成本大大降低;③利率市场化呼唤新型的金融人才。高素质创新型的金融人才不但能提高借贷活动的效率、节约交易时间,而且也能带动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等的创新,从而使交易成本呈“波浪式”的趋势降低。当然,金融创新也有成本。关键在于如何在成本与收益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均衡点。
参考文献
1 范恒森.金融制度学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 惠双民.交易成本经济学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2)
3 江春.论金融的实质及制度前提[J].经济研究,1999(7)
4 钱小安.信贷紧缩、银行重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 岳志.从金融交易成本看合作金融制度的效率[J].财经科学,2001(6)
6 约翰·克劳奈维根著.朱舟,黄瑞虹译.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邹薇.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8 Paul Milgrom,John Roberts.Bargaining Costs,Influence Costs,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利率 市场化 交易成本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浅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