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试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冲突与调适论文

试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冲突与调适

作者:何东平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25
[摘 要] 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与解构。正确认识当前价值观冲突的基本态势,探究形成冲突的因由,寻求调适多元价值观冲突的路径,对实现我国社会转型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价值观 冲突 调适

   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与深刻变革,是当代一种世界性、时代性的思想文化现象。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复杂而深刻的转型时期。就其整个过程来看,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与解构,即旧的社会价值体系消解、失效,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生成、发展。社会转型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多元价值观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
   一、价值观与社会转型
   价值观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价值关系的观念形式,是集中体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选择和追求的态度、准则、目的、理想,并以评价方式发生作用的、较固定的取向性、评价性的价值意识体系。它具有以下功能:第一,价值观的核心是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它使主体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具有定向功能;第二,价值追求就其内容来说,是对主体利益的追求,因而能激发主体的热情和意志,对主体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第三,价值观使价值主体强化或增加一些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行为,抑制、克服一些与自身价值观相矛盾的行为,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调节社会生活和改善社会生活,具有调节功能。
   社会转型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转型一般指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换。它既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又包括社会制度的转变和社会体制的变革;狭义上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经济体制的转型,特别是指我国自七十年代末以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竞争和利益导向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本文的社会转型主要指这种狭义意义上的社会转型。
   我国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其一是结构转化,即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等均在发生转化;其二是机制转换,即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沟通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等也都在发生转换;其三是观念转变,即随着中国当前社会结构的转化和机制的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1]
   二、价值观冲突的基本态势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在不同层次和许多不同的方面,但从冲突的态势和基本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对立。我国现阶段坚持一元价值指导思想,主要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具体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坚持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转型造成了主体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在这些特殊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形成不同的政治价值、伦理价值、人生价值并由此发生冲突和对立,致使一元主导价值观的地位发生动摇,作为其核心的政治思想理念与道德理想理念为更现实的生存斗争、生命发展观念所淡化。
   第二、个人主体本位与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冲突。市场经济的实践,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人利益,它唤醒了人们的个人主体意识,凸现出个人的主体性。但由于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很容易滋长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从而可能滑向个人主体本位的深渊。“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以及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等,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2]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要求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同时兼顾合理的个人利益。这与上述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三、道德取向和利益取向的价值冲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体作为经济主体的性质为政治与道德的力量所掩盖,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主体作为经济主体的性质日益凸现,适应这一转变而形成的价值观(如奋斗、选择、创造、竞争、注重经济利益等)便与作为道德与政治主体相适应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如重义轻利、重“理”轻欲、提倡 “中庸”而扼杀进取等观念与个体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的客观要求很不适应。经济主体的角色使功利性与实用性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尺度。当义与利相悖时,取利而忘义成为许多人行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价值观冲突的原因探析
   导致价值观冲突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分化以及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与冲突重要原因。
   首先,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价值观冲突。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速度加快,社会结构要素的类别增多,社会结构诸要素间的差距拉大,体制外活动增加,民间非政治性的经济活动群体也增多,由此社会结构由总体性行政整合型向分化性契约合作型转变。地方绝对服从国家的总体生存模式向地方社区相对独立生存模式转变。国家再不是唯一的利益主体,利益的分化使地方成为利益主体,地区间在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异质性明显增强,地方社区独立性增强,单一的“全国一盘棋”格局为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格局所取代。由此造成了个体(地方)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冲突。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 转型期 价值观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