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究论文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作者:方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2-08
内容摘要: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六大特征,本文对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本着宏观、客观、直观相结合的原则,用指数来反映指标体系,用指数或用特征指标来反映分类指标,整个指标体系构成的指标选择少而精,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的要求出发,从近年来我国改革发展实际取得的成绩方面去总结,从未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去思考、去深化发展,力求为各界提供一个可以观察社会和谐发展的评判视角。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评介指标 研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全面小康社会基础上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建立在贫穷落后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建立在停止不前基础上的“和谐社会”。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了,全社会的和谐才有可能,才能解决好社会的公平问题,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解决好社会的保障安全问题,才能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民主、法制,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自由和平等。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生存环境和享受发展五个方面,探索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情况,必须要有一个明确而量化的指标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人和环境的和谐为基础,而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
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括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工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从不太完善的民主社会过渡到较发达的民主社会;从传统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不仅强调经济因素,也要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因此,和谐社会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和谐社会标准必须体现这种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二)以人为本
传统的发展观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财富的增加、速度增长等方面,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无疑,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连续的过程,发展是多元的,既包括经济增长,又包括社会、科技、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归根结底,一切发展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生理需要,而且包括生态环境需求和精神心理需求。这是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观。评价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情况的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可比性
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符合国情,能反映中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要考虑能进行地区之间的和谐社会水平的比较,既可以纵向测算一个地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又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地区和谐社会水平的差异。
(四)易操作性
指标的本质在于给具体的事物以明确的规定性。度量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同时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模糊的和谐社会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以便为制定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因此,合理地、正确地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
二、指标选择注意事项
在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必须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一)指标的权重
综合指标的构建,可以克服单个指标信息反映零散、不能给人以整体印象的缺陷。但综合指标的构建牵涉到各指标的权重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时要依据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以及各指标反映这些本质特征的程度而给予不同的权重。
(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衔接
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互为依赖的又相互独立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作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即使构建成了,也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同时,和谐社会又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层次的释解,内容更全面,范围更广泛。因此既不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同于和谐社会,又不能将再者之间完全分裂开来。
三、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数
  1、人均GDP
(二)生活质量指数
  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
  5、恩格尔系数
  6、平均预期寿命
  (三)社会公平指数
  7、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
  8、农村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
  9、基尼系数
  10、贫困发生率
  11、社会结构指数
  (四)生存环境指数
  12、环境质量指数
  13、社会治安综合指数
  (五)享受发展指数
  14、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指数
  15、平均受教育年限
四、和谐社会指标的具体化与评价思路
(一)经济发展指数
1、人均GDP
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据此发展速度推算,到 202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 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3000 美元确定为全面小康的经济标准。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从和谐社会的本质考虑,人均GDP应当高于全面小康的经济标准,至少应在3500美元以上。
由于GDP是较为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的高低。因此,用人均GDP来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和谐社会 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