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地方政府治理变革与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理论探索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变革与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理论探索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5-29

    (四)公共服务提供的实践经验     有学者通过比较国外城市增长管理的政策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了一个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经验。城市增长管理政策,是借助于大都市区的土地使用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促进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政策可以保障大型公共服务项目的经济和高效,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     有台湾学者通过对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的个案的分析,认为众多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分割权力的现象,使得缺乏整体规划的发展、充足的资源基础和缺乏解决共同问题的具体行动。在此基础上多数的公共服务出现不规模经济现象,公民偏好对于地方公共服务的较多控制。因此,多层级公共财政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   三、探索地方政府治理新机制     过去15年来,“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称任何事务或者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因而揭示治理的内涵与外延,探索地方治理的主体建构就成为学界需要研究的问题。与会学者在地方政府治理这一核心议题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包括治理的概念辨析、政府治理的理论沿革、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途径、治理的公共性与合法性、地方治理与政府间关系、西方政府的治理和公民模式、地方治理的公民参与官员角色、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等七大主题。     (一)治理概念辨析与地方治理的理论沿革     就治理的概念而言,多数国外学者认可罗西瑙、格里斯托克、全球治理委员会等关于治理的理论界定并提出了自己的补充。他们认为治理指涉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然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国内学者多认可以俞可平、杨雪冬等学者为代表的“治理理论”、“善治理论”和“多层治理结构”。孙柏瑛的《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是对地方政府治理的较全面研究的一本书。     就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二者角度、范围不一样,地方治理的范畴似乎更大,主体包括除地方政府外的第三部门、私人组织等,强调多主体的合作对地方事务的治理。因而地方治理(或者说地方政府治理) ,主要指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分权、重组等改革提高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等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如何促进公民参与,如何促进多中心网络的建立、发展,如何在多中心合作中起到核心作用,以更好处理地方公共事务。     (二)治理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范式     就治理的研究途径而言,众多学者的表述可概括为:以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理论为代表的宏观层面的基础性理论研究途径;以各种形式研究民间组织与治理、村民自治和村庄基础、社区自主治理为代表的微观基础领域的实证性研究途径;以地方政府善治、公共部门民主治理为视角与案例,并从案例中丰富与发展治理理论的案例分析研究途径。这些研究途径具有一个总的线索,即培育社会中介,发展公民社会。     就学者们能够取得交叠共识的治理范式而言,顾客导向是治理理论的目标取向;确定政府主要职责是治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主体多元是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竞争机制是治理理论的基本方式。     (三)治理的公共性、地方性与合法性     有学者从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地方性与合法性角度出发,论证了公共性、地方性和合法性可作为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微观立体分析框架。公共性从横向层面体现为代表性与回应性,地方性从纵向层面体现为参与和多中心治理,合法性从垂直层面体现为治理绩效、价值认同和公民一致服从。以公共性为轴心,将公共治理的地方性与合法性有机整合起来采取行动,是政府明智的政治策略选择。政府治理公共性与地方性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可以公共治理的合法性为基础,进而以公共性为轴心,实现地方性与合法性的有机整合。从横向层面看,公共性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概念和根本价值定位;从地方层面看,它表现为公民社团的参与和多中心治理;而从合法性的角度出发,它又表现为治理绩效评估、价值认同和公民一致服从。先界定公共治理主体与职责,然后确认治理的范围与边界;进而选择公共治理的策略与价值定位,最终均衡利益并优化则是这一分析框架的较完善过程。     (四)地方治理与政府间关系     一些学者对于国内目前政府间关系治理的症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政府间关系的治理,包括以纵向间的分权与横向间的联合、权力结构与组织、财政与人事权的分配与运行的研究途径。     一位学者通过对广东某市一个街区中的社区垃圾站治理的多年跟踪,得出有启发意义的结论。不同的主体在街区权力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是非均衡的,政府依然处于强势,但是商业公司正在以各种策略影响政府,并在利益冲突之前与政府结成同盟关系。有质量的集体对话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仍然是稀缺的,但是构成有质量集体对话与抗争的元素与技艺正在生长;而在内生与外延的力量逐渐生长的居民面前,传统的政府强制性权力运行方式已不合时宜;而越到基层,权力就越具有协商性。如果政府缺乏制度层面的反思能力,那么这一政府就还不具备真正“治理”的内核。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政府治理技术的关键是充分法治、公开信息并促进均衡;就地方政府间关系,特别街区关系而言,一个开放的政府或许才是治理发育的良好雏形。     (五)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公民模式     加拿大有学者从加国国情出发,分析了加拿大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三种模式——市场模式、顾客模式或公民模式。由于传统公共行政的官僚制模式已经陷入僵化地抗拒改变和学习,将公众简单地当作委托人,存在缺乏透明性和问责性等一系列问题,新的组织结构和地方政府管理的补充性途径,建立地方政府组织的新兴结构便应运而生。目前后官僚制地方政府组织管理的多种模式在加拿大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市场化模式和地方政府的公民模式。就市场化模式而言,政府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关注市场关系与顾客、商业价值中的效率收入与竞争;还引入诸如合同外包、民营化、伙伴关系等一系列的政府工具,以及绩效评估、公司战略规划、顾客调查、电子政府、服务中心等商业化管理手段。而就公民模式而言,其基本出发点则是重新重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异,通过回顾治理与民主过程来重现对公民的尊重,通过解析价值来获得可及的、透明的、多元的公民参与,平等协商、社区发展。     一言以蔽之,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用民主过程而不是提供服务来推进和实施政治决定;公共管理的任务并不只是技术性的和管理式的;地方政府的目标是为社会塑造能够提供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六)地方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官员角色     部分学者对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新公共服务模式中,公众参与具有帮助公众说出并实现其共同利益、构建关于公共利益的共同认知、在民众之间建立起互信合作关系并最终建立对全体人民的充分尊重的重要性。完善并强化公众参与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制度包括:通过互信与合作,建立起民主的公民权力,通过鼓励在共同利益和对公共利益共同认知基础上的对话,进而鼓励一个包容与尊重的过程,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并有效地推行等。良好的制度设计是提高公民参与的基石。     就城市治理的公众参与过程而言,有学者指出,透明和开放的遴选过程是开山之斧,它产生代表和高效的团体;规范公众参与是车之轮轴,它关系到能够构建起探讨何谓公共利益的对话空间;能否培养起民众的民族参与能力进而聪明地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而公众参与的结果则是果实并蒂,它改善了公众参与过程与公共政策,并使之相得益彰。     另外,一些学者对地方政府治理中的政府官员的角色分析可谓细致入微。认为:官员的绩效评估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国家已历时多年,然而公民和民选官员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实践中并没有起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技术官僚和科层官僚仍然控制着高层政府部门;地方官员不能成为商人或者经纪人,他们必须是敏感的、一心一意的保管人;没有民选的保管人与看护者,缺少了民选官员和公民的参与,政府治理肯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败局。     (七)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     在研讨会上,众多学者阐述了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深远的意义。强调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的适用,具备治理的相关特征,核心目的是与其它主体携手合作以应对不确定的环境的挑战,以应对地方公共问题,共同处理地方公共事务。创新和改革是各有侧重的过程;创新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而改革则是革故鼎新。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提高能力,向其他主体让渡一些公共权力,就必然要进行相应内部重组、横行和纵向分权等方面的改革,进而需要进行创新,开发新的治理工具,创建合适的合作网络。另一方面,治理理论本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包括“新公共管理”、“善治”等用语,意味着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这也涉及到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从整体上说,地方政府改革、地方政府创新是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途径,而地方政府治理又是地方政府改革及地方政府创新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几个发展的体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互动的作用。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地方 政府 治理 变革 公共服务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