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论文

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作者:秦有明,石教佩,刘玉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7-12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1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及针刺传统经穴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浆t-P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明显升高,治疗后两组血浆PAI-1含量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下降明显,且接近常值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加针刺星状神经节能显著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失衡的凝血纤溶功能,保障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星状神经节;针刺疗法;凝血纤溶系统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血流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该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极大地危害着人类健康。我们于2003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我们观察了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内科学》、第5版《神经病学》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2  排除标准  (1)病人躁动未控制;(2)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3)颈动脉触摸不清;(4)穿刺部位有感染者;(5)有出血倾向者;(6)血压过高,大于200/120mmHg;(7)患者及家属不同意的病例。

    1.3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中,男47例,年龄40~77岁,平均53.7岁,女33例,年龄43~80岁,平均57.9岁。对照组80例中,男49例,年龄38~81岁,平均52.9岁,女31例,年龄36~81岁,平均54.3岁。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加针刺星状神经节进行治疗:(1)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①穿刺方法:病人平卧或半卧,肩下垫枕,头部后仰,取病灶侧甲状软骨平面,胸锁乳突肌中点内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洞巾,左手指固定颈动脉,右手持6~9号头皮针迅速刺入皮下后,择机刺入动脉腔内,有鲜红色血液回流,即穿刺成功。②注射方法:穿刺成功后,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加用生理盐水20ml,黄芪注射液20ml(黑龙江珍宝岛制药厂生产),血塞通注射液400mg(湖北省十堰市康迪制药厂生产),缓慢推注,10min注完,注药完毕后拔针,按压针孔5~15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针刺星状神经节:①取穴:星状神经节(左、右),每次取双侧。②方法:取仰卧位,颈下垫薄枕,稍伸展颈部,令病人轻轻张口,以消除肌紧张。在胸锁关节上方约2.5cm,即两横指处,离正中线1.5cm外侧,这点等于第6颈椎横突下方(尾侧)1.3cm,即第7颈椎横突。皮肤常规消毒,术者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推向外侧与气管分开,用中指触知C6横突的前结节(一般横突触摸不到),右手持针,选用30号毫针,直刺1~3cm触到骨质,稍提针,针尾向尖端呈45°倾斜,针尖穿过C6横突前侧,刺入C7横突基底部,施捻转补法,针感要求向颈、头、面部扩散。留针10 min,期间每3 min行针1次。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1.4.2  对照组  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及针刺传统经穴进行治疗:(1)口服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黄芪60g,当归20g,川芎20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地龙20g。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2)针刺经穴:①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丰隆;②方法:上述穴位选用30号毫针,直刺3~5cm,得气后,施捻转补泻手法,留针10~20 min,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所有病人均根据第5版《神经病学》脑梗死治疗原则,行扩血管、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

    2  观察结果

    2.1  检测方法  所有检测对象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抽取肘静脉血1.8ml加入3.8%的枸橼酸钠0.2ml抗凝管中,以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后置-20℃冰箱保存待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以上药盒均购于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用Coulter公司生产的ACL-2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酶标测定波长405nm。

    2.2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有关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2.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PA、PAI-1变化的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缺血性中风 医药
最新临床医学论文
微生态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学科的研究
浅析泌尿造口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疗效探析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治
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析
浅论护士分层管理结合目标管理模式在耳鼻喉
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197例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临
热门临床医学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教育体会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
妊娠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
当前乳腺癌诊治中的病理学新发展
如何作好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
浅谈麻醉教学中重视麻醉安全教育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