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可转债融资假说及其政策含义探析论文

可转债融资假说及其政策含义探析

作者:黄勇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9-04
摘要:随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西方若干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假说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可转债融资行为做出了解释,这些理论模型的政策含义被实证研究学者和公司财务决策者所关注。本文对理论模型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对实证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 融资假说 政策含义

    企业为什么会发行可转换债券,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可转换债券作为合适的融资工具。随着现代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说,这些理论模型的政策含义为企业财务者所关注,也是学界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

一、西方学者关于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的主要理论假说 [2]
(一)风险转移(或资产替换)假说(The risk-shifting hypothesis or The asset substitution hypothesis )
     基于公司股东与债权人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Jensen and Meckling(1976);Green(1984)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提出了风险转移模型。当一个公司存在风险负债务时,最大化公司股东价值和最大化公司价值将会导致公司不同的投资政策,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一种潜在冲突来源于公司采用的投资政策的风险水平。公司通过发行普通债券得到资金后,将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比当初融资时宣布的项目具有更高风险的项目,以期得到更高的回报,而债券投资者将承受与当初约定的回报不相称的风险。而在可转换债券契约下,企业投资更高风险项目时,如果项目成功,债券投资者可通过转股来分享公司更多的收益;如果项目失败,公司股东要承受和债券投资者一样的损失。通过可转债融资就减少了公司投资政策的风险偏好,减轻了公司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二)风险估计假说(The estimation risk hypothesis)
    Brennan and Krau(BK,1987)和Brennan and Schwartz(BS,1998)建立了一个引入投资者对发行人资产风险估值存在困难的模型。当公司寻求外部融资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外部投资者和内部投资者对公司风险看法不一致,直接发行股票将损害公司原有股东的利益,而普通债券的票息对企业风险的敏感性很强,这时公司通过普通证券工具融资将面临很大融资成本 [3]。而发行可转换债券(由于可转债对风险的不敏感性 [4])则可降低外部融资成本。Essig(1992)对风险估计成本以及可转换债券影响这种成本的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将可以大降低这种估值成本。
(三)“后门权益融资”假说(The backdoor equity financing hypothesis)
    在Mayers-Majluf(1984)模型的基础上,Stein(1992)提出了“后门权益融资”假说。该假说认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成本 [5]而导致公司现时股权融资的成本很高时,可转债融资可以作为一种延时获得股权融资的方式。Stein证明,相对于质量好和质量差的公司,中等质量的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获得了一个合理的定价,且不会面临任何可能的财务困境,因为它总是可通过较早地执行回购而强迫外部投资者转股,即通过延迟的方式实现了股权融资 [6]。
(四)连续(或阶段)融资假说(The sequential-financing hypothesis)
    连续融资假说是由Mayers(1998)提出,是目前用来解释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的热门假说之一。所谓连续融资,是指企业的投资项目分为几个阶段,而且不同阶段间有依存关系,每个阶段的融资需要在上一个阶段结束后才能决定是否决定,投资者也要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决定是否为企业继续提供资金。Mayers在模型中讨论公司的融资决策主要考虑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发行成本;二是过度投资问题。Mayers通过比较普通债券、普通股票和可转债三种融资方案,得出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可以解决阶段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高发行成本和委托代理引起的过度投资问题 [7]。
(五)管理者堑壕假说(The entrenchment model)
    从公司内部管理者的堑壕观点来解释公司的融资决策(Zweibel 1996,Novaes and Zingales 1995, Novaes 2000)是公司融资选择理论的热点之一,与此前基于公司外部股东和债券人利益的融资选择理论不同,这种理论认为,公司管理者的融资选择是基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的利益体现在对公司的控制和不断地投资的新项目(不管项目的盈利如何),公司的融资决策取决于管理者的这种利益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如果公司不存敌意收购的威胁,则管理者没有发行债券的动力,因为发行债券有可能导致公司破产进而导致管理者被更换。相反,如果公司存在敌意收购的可能,按照传统的融资决策理论,公司应该发行普通债券,使管理者作出不实施价值减少项目的承诺,降低公司破产的概率。这个置信承诺增加了公司事前的价值,从而使管理者能够有效消除潜在的敌意收购。但是,这样的决策由于债券的增加依然使公司存在破产的可能性,只是这种可能性由于实施了价值增加的项目而变小,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依然得不到保证。Nobuyuki Isagawa(2000,2002)在Zweibel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堑壕假说。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转股行为不确定和灵活性的突出特征,通过使用设计良好的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管理者可以在实施价值增加项目的同时,有效消除来自敌意收购和破产的威胁 [8]。

二、各理论假说的主要政策含义
    前述关于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的理论假说隐含着具体的可实证的政策含义,总体上,这些理论假说及其政策含义得到了实证的支持。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政策含义做了进一步分析,并归纳总结成如下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假说在解释可转债融资选择行为时,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可转债融资主要适合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公司。一般地,当公司在外部融资决策中同时面临较高的代理成本和逆向选择成本时,可转债融资比普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更具有优势,可转债融资特别适合于拥有较多投资机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
表1:西方若干可转债融资假说的政策含义
理论假说             主要政策含义(适合发行可转债的公司)
风险转移假说   ①具有高财务杠杆和高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公司;
              ②在公司资产结构中以投资期权形式存在的资产占有更高比例的公司[9];
               ③规模小或年轻而拥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
风险估计假说 ①被市场认为是高风险或风险难以估计的公司;
                  ②进行巨额资本投资但拥有较少实物资产的公司;
                  ③以投资期权形式持有其大部分资产的公司;
                  ④规模小或年轻而拥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
                  ⑤那些具有较低资产负债率的公司 [10]。
后门权益融资假说 ①较高研发投资的公司;
                  ②具有较高无形资产比例的公司;
                  ③规模小或年轻而拥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
                  ④产品独特或销售耐用商品的公司(需要提供售后服务);
                  ⑤高财务杠杆而收入又不稳定。
阶段融资假说 ①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高成长性和需要巨额外部融资的公司,且当 各阶段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②专业化经营的公司 [11]。
管理者堑壕假说 ①规模大,且具有较好的现金流的公司;
                  ②存在敌意收购的公司;
                  ③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可转债 融资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浅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