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网络文学的学科形态建设论文

网络文学的学科形态建设

作者:欧阳友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11-15

 

四、逻辑原点

 

文学的逻辑原点决定着一种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文学的内在基质,它是人的生命原力和人类文明元典预设的文学逻各斯的依存形态。当文学踏上呼啸前行的互联网快车而轻松置换原有文学背景和知识谱系的时候,文学传统的原点更新和范式转换不仅要有谱系学的举证,更需要运用福柯的“考古学”(archeology)方法去直接面对文学“母题”,考察其在价值本体的原点重建上为网络文艺形态学贡献了那些有效资源。这个逻辑原点的内容大抵包括:

 

1.“文学是什么”――虚拟世界的自由女神

自由是一切艺术的人文原点和终极母题,也是文学本体的精神之根。对文学自由精神的迎合和践履,是文学得以走进网络的无意识宿命和网络写作的生命动力。从内在基质上看,网络对文学体制的重建首先需从自由开始构建自己的精神原点,这是虚拟世界的网络文学本体能够融入文学本性的正确的价值选择。笔者在《网络文学论纲》中曾说: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文学的精神本质也是自由,网络之接纳文学或者文学之走进网络,就在于它们存在兼容的共振点:自由。可以说,“自由”是文学与网络的最佳结合部,是艺术与信息科技的黏合剂,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网络的自由性为人类的艺术审美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又一个新奇别致的理想家园。

 

2.“文学写什么”――数字化生存的本真叙事

网络写作与纸笔书写在“写什么”方面有两点显著区别:一是写作内容不同,二是写作心态相异。从文学内容上说,网络文学所写者多为数字化时代的新生活,如都市化青年群体的时尚诉求、欲望消费和情感选择等。不过网络写作内容的特殊性在于它长于表现网络世界的虚拟化生存,即如李寻欢说的“网人在网上写网络供网友阅读”式的网络写作,才独一无二地表征网络文学“写的什么”。从写作心态上说,网络写作常见的是“玩文学”心态,如张抗抗所说的,文学网民的心态是“自由写作,自由地倾诉,心灵的空间无限大”。这样的自由心态对于“文学写什么”的意义在于:它褪去了作者的“作家”面孔,又打破了网民个人角色的社会镜像化掣肘,促使网络文学走向本真叙事和个我心性的真实表达,让网络作品所述之物贴近真实,贴近数字化生存的感性现实,贴近鲜活的生命感悟和人性底色的纵情舒展。精神的“在场”与身体的“缺席”可以让每一个匿名作者以最“无我”的方式袒露最“真我”的生命样态,这将反过来影响网络文学“写什么”和“写的什么”。

 

3.“文学怎么写”――电子代码的形上学

网络写作是电子代码书写,纸笔操作的“码字儿”苦役全部交给了机器指令,艺术被一种“机械性”自动书写和无限复制所征服,艺术生产序列遭遇操作仿真的替代性重组,数码化成了网络文学的形而上原则。计算机代码之于“文学怎么写”将产生两个方面的功能性影响:其一,在形而上层面上,电子符号对自然呈现的干预形成欲望写作对日常经验的中断,使得“物、意、文”之间失去了人类经验世界的对应关系,亨利·列菲弗尔(Henri Lefebvre)把这种状况称作“指涉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referentials)‡,这使得传统的语境表征模式被转化为普遍化、标准化、纯数字化模式。其二,在形而下层面上,键盘的电子代码书写创造的是一个“铅字无凭、手稿遗失”的时代。这个时代颠覆了铅字权威,“输入”代替“书写”的直接结果,却是用“词思维”代替了“字思维”,写作时不仅没有了执笔“戳”字时的手感和线性舒展的字形,也没有了笔意,没有了书法,甚至没有了文化,没有了“文章千古事”的道义约束和“手稿时代”严肃、执著的创作心态,以及因纸张变黄发脆而产生的历史感。

 

4.“文学干什么”――虚拟世界的“波普”情结

传统的文学是精英艺术,追求“文以载道”、“有补于世”,乃至“畅神比德”、“立言立心”而成“不朽”;强调文学要涵养人的精神家园,给人以情感的亲切抚慰与心灵皈依的启迪,丰满人性,净化人的灵魂;文学要体现终极关怀,用艺术灵犀展开对精神彼岸自由王国的向往、叩问与追寻,通过求真向善的理想化诉求来获得信仰之光;文学还要有现实关注,使自身成为社会文明的火炬,以便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心等等。这些文学精神原点在网络时代就像海滩上的图案一样,正被席卷而来的大众狂欢化网络写作潮头冲刷得模糊难辨乃至荡然无存,并且被“后现代”学者视为为“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利奥塔)或“元叙事”(metanarrative)(鲍德里亚)、“表征危机”(representational crisis)(哈桑),而予以“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网络文学不是要救世济民而是表现自我,不企求终极关怀而注重抒发性情,不求崇高和宏大,只求兴之所至时痛快淋漓。于是,认同模式由社会性尺度转向自娱而娱人,价值取向由艺术真实向虚拟现实变迁,就成为网络“波普”化写作要建构的基本文学观念。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说:“不连续性、断裂、界限、极限、序列、转换等概念的引入给整个历史分析提出的不仅是程序问题,也是理论问题。”ˆ当网络使文学产生知识谱系和机制范式的双重转换,当文学在网络里消解了惯例、走出了原有体制的围城,并试图重建自己的文学原点的时候,技术的“格式化”和文学理念的重新“洗牌”只是转轨期的文学投给历史的一个动荡的背影,只有对“文学是什么”、“文学写什么”、“文学怎么写”、“文学干什么”等“元命题”做出有效解答,才会有对网络文学的学理建设的原创性贡献。

                                            

                                 

 

参考文献:

 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在美国诞生,其编辑主体是分布于美国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次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该校USENET上开设了alt.Chinses.text(简称ACT),这是Internet上第一个采用中文张贴的新闻组。1993年起,由遍布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电子杂志大量涌现,如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窗口》,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网页通常发布或转贴思国怀乡之作。1994年由方舟子倡导成立的《新语丝》,1995年成立的以诗歌为主的电子刊物《橄榄树》,以及第一个女性文学网站《花招》等,都是华文文学网站的早期代表。参见少君《北美华文文学中的网络文学》,《福州》2001年第7期。互联网上第一篇中文网络文学作品是张郎郎的杂文《不愿做儿皇帝》,发表于1991年4月16日《华夏文摘》第3期;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是小小说《鼠类文明》(作者佚名),发表于1991年11月1日《华夏文摘》第31期。参见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第150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十三次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3年1月31日,我国网民数为7950万,上网计算机达3089万台。参见www.cnnin.com,2004年2月16日查询。

 

2、Mark Poster:The Mode of Information,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asil Blackwell,1990,PP.17-18.


3、欧阳友权等著《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4、 欧阳友权著《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著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

 

5、参见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6、 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1.p.120.

 

7、[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页。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网络文学 学科
最新现当代文学论文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寻找小说的诗与远方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阅读鉴赏
颜歌小说研究综述
合阳方言中量词“个”的语音浅探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
热门现当代文学论文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浅议鲁迅《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幽
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
当代爱情小说的历时性研究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
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