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考制度改革论文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考制度改革

作者:曾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3-06-16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考制度改革

  在我国所有的考试评价制度中,社会反应最强烈、对整个教育事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高考制度,它指挥全国中小学和所有家庭根据高考的标准来设计学生的目标,即高考把什么样的人当人才,基础教育就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引导和评价作用,是连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纽带。虽然现在创新教育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在现行高考指挥棒下一筹莫展,基础教育在一切为高考服务的迷雾之中苦苦挣扎。[1]

  1、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高考对基础教育应该是一种顺承关系,而不是一种抵逆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

  高考笔试这些年一直备受非议,主要问题出在考试内容上。考试内容重知识记忆,轻分析理解;重循规蹈矩,轻独见创新,而高考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方向,于是造成了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充斥中小学的课堂。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安排都是在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打转,高考考什么,学校就开什么课程;高考重点考什么,老师就有目的地重点讲授什么,至于那些不在大纲里的知识和内容,哪怕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再有益处,也不在教学的考虑之列。为了应对高考,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提倡对现存知识的单纯记忆,再对某些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或题型从不同角度去讲解,给学生以强化练习;学生天天埋头在作业堆里,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方法,把自身局限在狭隘的书本范围内,以死记硬背来获取知识,将顺利通过高考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1]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低、创造能力差,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想象。而思考和想象能力是构建创新能力的支撑,这方面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根基性的缺陷。以课本知识记忆为核心的平庸导向的考试传统,构成了对学生创造性冒险心理的抑制以及狭窄的知识范围。总之,知识的狭窄性造成了学生自身的狭窄,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有限,并突出体现为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必要的实践能力,从而难以具备参与创新型活动的综合能力。

  1.2单一的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

  考试内容和知识观的缺陷构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而单一的闭卷笔试考试形式和强调模仿的评分标准则强化了这种缺陷。闭卷笔试因其前提是必须依靠大脑的记忆储备,所以对记忆力就做出了规定与强调,而记忆能力的大量训练必然使其成为学生最依赖的学习方法,所以高考实际上考的是人脑的知识储备能力,并不是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对中国高考的评分标准方面来看,对创造性并不存在要求,学生考试自然就不存在超越书本知识和现成知识的难度;但同时高考对模仿性的要求甚高,即要求学生的答案要与唯一的统一答案相符,强调共性、稳定性、统一性,压抑和限制个人自然生长出来的各种观点、意念,忽略了个性发展的丰富内涵,把个性心理的发展与行为表现为简单化、统一化的分数表征和数量计算。中规中矩、符合“踩分点”的答案就能取得高分,而对于不符合统一标准答案的试卷答题,即使很有个人独特的见解和创意,也不会加分,甚至要倒扣分。求新、求异、求逻辑性、求创造性是不存在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否得高分并不取决于答案是否具有突破点和创新点,而是与唯一的标准答案是否分毫不差。[2]

  1.3以考试代替评价,高考分数成为录取的唯一标准。

  教育评价需要考试,但考试仅是其中一个手段,不能代替整个教育评价。而我国现行的高考主要倾向是以考试代替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以考试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导致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果被简单、机械地运用。“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使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偏重知识性、技巧性的训练,抹杀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面前,这一制度显得过于冰冷和僵化,未能有效培养学生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情操、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塑造,使我们错失了很多综合素质高或学有所长的可造之材。“唯分数论”使学生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认知能力的培养上,他们或许有很高的认知能力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但他们普遍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参与高水平创造性活动所需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一些必要能力。毕竟一考定输赢、一份考卷定成败有太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而且通过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尽管学业成绩出众,但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创新素质和条件,也并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创新和创造。[3][论文网 LunWenData.Com]

  2、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

  由应试教育走向创新教育,改革传统的高考制度至关重要。我国的高考制度是教育改革的瓶颈,高考不改革“,唯分数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改变,中小学生的负担就很难真正减轻,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一句空话。高考的改革应包括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形式、考试的评分标准以及录取的标准等。

  2.1改革高考的考试内容。

  改革后的高考要以人为本,以考生为中心,论文格式真正确立起考生的主体位置。在命题上要有所改革,有所创新,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在命题范围控制上,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大纲,不能简单地重现已有的知识点和大纲规定的东西,而是要强调对已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生要能利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跨学科的灵活运用;在试题设计上要丰富试题形式,应使考生的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要由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试题;考试内容不应仅来自于教材,更要注重来自现实生活,所测量的不仅是书本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测试学生分析、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要测试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4]

  增强学生跨学科的广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而高考文理分科的单一性却背道而驰,因此高考应废除文理分科,采用文理科知识性的考题,使每个考题都渗透思考的因子,多设置一些必须动用多学科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后才能解决的思考题,使学生无论是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还是思维素养和视野都能得到全面培养,为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更高层次的通识教育和创新活动奠定深厚的基础和发展潜力。[5]

  2.2改革高考的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

  我国高考的考试形式和考试的评分标准太单一,从而限定了特定类型的学生才能受到教育的认可,因此,考试形式和考试的评分标准都应向多样化发展。目前高考采取的只是一种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单纯以笔纸测验的考试形式是不可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应将统一考试和高效自主设置专项性考试结合起来,将笔试与综合问题测试、面试、实际技能考查、调查研究报告、撰写论文等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发展维度的多样性,促进考生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考生富有个性地发展。[1]

  而目前高考的评分标准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学校教育以积累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总体教育目标,改革后的评分标准,学生不仅要掌握老师所教的、书本上现有的基本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必须有所创见———提出新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理科试题应减少繁琐计算,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评分标准应该是“过程重于结果”,应有一定比例的试题规定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最简解法,鼓励创造性解题方式;文科试题应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应有发挥余地,允许考生发表不同见解。评分标准要由重综合,强调横向展开逐步转向重分析,强调纵向深入;由重求同,强调融合性与公允性逐步转向重求异,强调批判性与独创性;由强调观点的全面性逐步转向观点的新颖性。[2]

  2.3改革高考的录取标准。

  改变分数是唯一标准的录取方式,实现录取标准多样化,形成包括考生的平时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品行修养、综合素质评价及其他能力和对社会或学校的贡献等因素的方式,这种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方式,使“一考不再定终身,三年都在高考中”成为可实现的愿景。这是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高考改革最大的难点。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几条思路:第一条思路是实行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高考成绩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高中三年一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以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主,辅之以高中阶段成绩、高中课外综合表现的多元入学评价,高校确定录取标准,进行加试和面试后自主录取。其基本模式是:基础资格考试+高校自主录取,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985”高校和“211”院校;第二条思路是“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其对考试进行多轨化和分层改革,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何种层次的考试,学校也可提出考试科目与层次要求,这种模式适用于部分“211”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第三条思路是完全由高校自行确定、选择考试方式,自主录取学生,这适用于高职高专学校;[1]第四条思路是选拔有培育前途的“偏才苗子”.这类学生平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展自己喜爱的专特长上,他们至少在一门专业方面精通且有独到见解,拥有独特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如果按“全能”考试————高考来选拔,注定要落败于以总分取胜的考试录取标准。而在这些偏才中,奇才的比例非常高,其研究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比那些各门功课都齐头并进却无一所长的学生更为突出,因此必须设立特招等非传统的考试体系以使这类学生能够通过合适的渠道获得高等教育,得到深造机会。[5]

  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需要多方兼顾、全面研究、长期规划,更要有破冰而行的勇气和决心。但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我们要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实践推进改革,切实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论文网]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考制度改革

论文搜索
关键字:创新 人才 培养 高考 改革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