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简析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信仰危机与重建论文

简析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信仰危机与重建

作者:马姣, 胡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3-10-16

摘要:信仰作为人的精神支柱,一旦缺失,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分析了市场经济背景下信仰危机的表现和原因,提出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多元化文化信仰,使传统文化复归,营造树立信仰的氛围,更新树立信仰的方法等途径重建信仰。

关键词:信仰危机;表现;原因;重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许多人都因缺失信仰而迷失自己。 信仰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对一定的宇宙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的信奉与遵循,反映了人类超越有限人生、追求永恒不朽的强烈愿望。 一旦这种精神支柱丧失, 带来的严重危害将涉及到这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本文对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信仰危机的发生原因和信仰体系的重建做浅探。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并不只与宗教有关。 《辞海》给出的释义是: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的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 信仰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的情况下, 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吴江霖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认为,信仰是人们关于他人、事物或思想正确与否的判断。 这种判断影响了个体对他人、事物或思想的评价,影响个体的行为。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信仰是一种认知成分,认为信仰是对人、事物和思想的认识和归因。 也有研究者不仅从认识的角度认识信仰, 而且认为人的信仰与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相连,并对个体的行为有一定的调节意义。

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 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都可以作为信仰的对象。 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与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样的,信念是你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 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可以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二、市场经济下,信仰危机的表现及原因。

市场经济在为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对原本人们所具有的精神观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多样,由原本单一的从国内媒体拓宽为从国际媒体了解和接受信息, 了解信息的载体也多样化,从原来的收音机、报纸、电视机发展到从电脑、手机等载体了解,或者亲自出国感受。

新鲜信息的井喷使原本就没有形成固定世界观、人生观的青年一代很快就淹没在五花八门的信息大潮之中,颠覆了原有的信仰,出现了信仰真空,使大量的人都失去信仰,便产生了信仰危机。 信仰大概可分三个方面:政治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相应的信仰危机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信仰迷失。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也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摸索阶段,一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精神生活层面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 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在很多方面却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宣传, 人们的政治信仰渐行渐远,逐渐模糊。 另一方面,经济的大力发展,改革开放造就的宽松环境, 让人们有机会了解更多的观念,资本主义观念也进入到人们的视线。 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和外国已经逐渐成熟的资本主义体现出的较高的福利待遇, 更让国人对社会主义信仰产生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过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乌托邦,不能实现。

出现了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信仰的现象,精神上的盲目追求,进一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对宗教信仰理解的偏差。

宗教信仰, 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 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宗教会使人内心得到慰藉,是一种精神支柱。 市场经济为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出现偏差,宗教信仰在很多信众的眼里,不仅仅只是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对利益、金钱和权力的追求,使他们不再关注宗教的内核和精髓,而是把宗教表面化、形式化,更有甚者把宗教活动当作赚取利益的手段。 对宗教的正确理解和信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否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对邪教的信仰。 此外,还有些信众对宗教产生盲目信仰,认为如今的好生活是万能的主赐予的,对各路神仙盲目崇拜,例如家中有人做生意要拜财神、有考生要拜“文曲星”、有人生病或出远门要拜菩萨求平安等等。

(三) 对道德信仰崇尚的偏离。

道德是一个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基本,而市场经济对价值、金钱、权力的过分追求,人们受到物质利益的熏陶, 对金钱的盲目追求很快演变为对权力、物质的贪恋。 有相当一部分人迷失在利欲的汪洋大海之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力主义很快颠覆原有信仰,使得人们对道德的崇尚出现偏移。 中国人的道德信仰多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传承下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丢失是道德信仰偏离的又一原因。 本不应该出现的道德信仰的缺失,但却真实地发生在你我身边。 社会公德缺失,老人摔倒没有人敢扶起来,公共物品随意破坏;职业道德缺失,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商品买卖中缺乏诚信; 家庭美德出现问题,邻里间互不认识,夫妻间互不信任等等问题都是道德信仰偏离的表现。

信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若因大力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则得不偿失。 我们应该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

三、信仰体系的重建路径。

坚定的信仰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的作用不可小觑,而当前却忽视了年轻一代的信仰教育,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原因外,还有如下几点:第一,对理想信仰的教育只讲形式不讲方法。 虽然每所学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教育方法传统,教育观念老化,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所以结果并不理想。 第二,关于理想信仰积极作用的舆论宣传不到位。 没有相关宣传,青年一代在一个没有理想信仰意识的环境下成长,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没有高尚理想的一代,而此时,此种现象的危害已经逐渐显现。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几种信仰体系重建的路径。

第一,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为主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信仰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发展着的思想,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念时, 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和实践,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便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信仰的天赋”为人们提供价值尺度、奋斗目标和力量源泉,我们要逐步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我国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公民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 构建出集理想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科学信仰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第二,培育多元化文化信仰。 在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 允许有其他积极的、良好的文化信仰同时存在。 优秀的文化有很多,对优秀文化的信仰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多元传统文化、多元地域文化等。 多元传统文化中信仰儒家文化,可以帮助我们重树“仁义礼智信”;多元地域文化中的京派文化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 还有多元宗教文化、多元海外文化,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 我们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吸收应该持批判辩证的态度,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一概否定,要结合我国现在的实际,洋为中用。 比如西方人在科研、学术等方面的创新、严谨的精神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和科研人士虚心学习的,有助于我们端正信念,重建信仰。

第三,传统文化的复归。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当代青少年好好学习的内容, 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同核心价值理念、信仰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形成新兴的道德信仰,引领当代青少年形成道德素质。 传统文化魅力无穷,并不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过时, 很高兴近年来学习与研究国学的人呈上升趋势,国外也同样如此,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力量, 也增强了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需要我们去传承,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重拾道德信仰。 传统文化的复归正在进行中,我们开设了国学课程,开展了名师讲坛进校园进社区、道德讲堂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回到我们身边。

第四,营造树立信仰的氛围,更新树立信仰的方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施切实有效的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也是重建信仰体系应当考虑的方法之一。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信仰,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发展的信仰。 我们要在学校、社区、各种单位等公开场合以各种形式营造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氛围。 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渗透进生活的点滴当中,从家庭教育着手进行信仰教育,养成从小培养信仰的习惯。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缺失的原因之一, 是课堂上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不足以吸引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 反会激起年轻人的逆反心理, 所以重建信仰首先要做的便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第一,进行互动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热点问题的相关课题,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成立研究小组自己研究。 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于学生了解和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科研、团队合作的能力, 产生的理论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对重建信仰体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姜 国峰。中国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公 民信 仰缺失 与 重 构 探 究[J].理论探究,2011(2)。

[3] 陈 奎 元。信 仰 马 克 思主 义 ,做 坚定 的 马 克 思主 义 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4-28.

论文搜索
关键字:市场经济 市场 经济 危机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