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通识教育视域下基于能力目标导向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通识教育视域下基于能力目标导向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02

通识教育视域下基于能力目标导向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建国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在高等教育上,也全面承袭了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在建国初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这种教育模式确实为国家建设提供了紧缺的人才,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过分偏重专才教育也显示出了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所培养人才基础素质较差、适应能力较弱。80年代后期,高校开始意识到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必须还要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出现也让简单的"专才"无法更好的适应岗位的需求。因此,高校教学开始从新走向"学科渗透"与"学科融合"。在这一背景下,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早在19世纪就出现的教育理念,开始重回大学教育者的视野。当时的欧美学者为打破现代大学学术分科过于细致的藩篱,避免知识在传授过程中被严重割裂,提出了通识教育的论点。目的在于重拾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在专业分科前能够对不同学科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以便在受到专业培训后仍可对知识融会贯通,取得更高的成就。其最终目的,应该还是培养完整的、完备的人,这与马克思主义推崇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一致的。

  一、《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相关背景

  山东理工大学是山东省第一批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试点的高校,《军事理论》2002年成为学校公共必修课。2013年9月,学校修订本科教育计划,《军事理论》成为学校通识教育必修课。在此大背景下,《军事理论》应积极探究如何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不能固步自封,死板教条地执行教学大纲要求,视落实完成大纲内容为终点,工作无变化、无创新。其改革和教学设计,在以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更要契合学校通识教育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二、《军事理论》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学方案层面

  目前的《军事理论》教学编排方式还是传统的概念-史料(现象)分析-现实价值(历史意义)评价的三段论模式。该模式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能够比较简单准确的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传授要求,缺点在于承载知识量有限、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授课过程较为枯燥。

  2、教学内容层面

  《军事理论》课目前按照国家统一教学大纲,分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五个子板块进行教学。国家及省编各类教材均存在知识内容较为陈旧、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实用性趣味性不强等问题。

  3、教学方法层面

  《军事理论》课现有制作精良的标准化课件,授课过程中使用讲授法与演示法,过程规范、严谨,但教师讲台持续讲、学生坐着一直听的模式不改变,注定存在课堂气氛沉闷、师生沟通交流不足、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问题。

  三、基于能力目标导向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

  纵观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对"能力"的关注与认可,没有"能力",素质就无从谈起,没有素质的培养与锻造,通识教育仅仅是"通"或仅仅是"识",就失去了为学生下一步专业能力培养奠定宽厚基础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基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还是要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来开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应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和主线。

  2、课程改革目标

  (1)教学方案与学生能力培养对接,利用本课程相关内容搭建能力实践、锻炼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拟通过本课程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以下六种:逻辑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2)在完成国家统一《军事理论》教学大纲内容基础上,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一要贴合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二要增强实效性、实用性、趣味性,并做到动态更新;三要进行有效延伸,将教学效果(能力的提高)迁移至其他科目(学习研究活动)。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积极、高效的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感觉有收获,个人综合能力有提升,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习其他科目、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成长有帮助。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如何转变学生态度。纠正认为学习《军事理论》类通识教育课程,对个人意义不大、能学到的东西有限、学与不学没有差别、考试成绩高低都一样的错误观念。

  (2)如何切实提高相关能力。改革目标中提到的六种能力需要在现有《军事理论》教学大纲内容范围内寻找对接点,是逐一对接还是综合对接需要相关教学实践进行实验验证。

  (3)如何规划安排。如不对课时进行调整,《军事理论》学时数有限,共分八个教学周完成(以山东理工大学现有教学计划为准),教学时间较短,文理各不同专业学生各有特点,授课顺序与能力模块的组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规划调整。

  4、教学编排方式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同时考虑《军事理论》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性质,将该课程分四个子板块进行编排,设计相关教学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

  (1)专题串讲。依照全国《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要求,编排相关知识点,重点增加时事与配套图文资料,让大纲知识点有落脚点、可比较直观的找到现实依据。

  (2)延展阅读。每个专题选出2-3个核心知识点,与要重点培养学生提高的能力目标相结合,选取与现实结合紧密的时事、现象、焦点问题,合理设计问题与教学环节,搭建能力延展平台。

  (3)每课一荐。每节课(每次教学活动)留出5-10分钟,结合当次教学活动的讲授内容,为学生推荐一本好书、一档好节目、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一种好的思维方式、一部好电影、一个好网站、一个好软件等等,为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供支持。

  (4)小节讨论。本环节初步计划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与教学末尾各开展一次,将需要重点说明的问题、重点培养的能力进行总结汇总,督促学生进行反思,更好的认识、观测、评估个人能力的变化。

  5、总结反馈

  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新的教学编排方式与教学方法授课,对照班维持原教学方法不变,分学期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获取学生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情况,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各环节观测学生出勤率、问题讨论参与度、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等情况。

  以上设计,主要还是基于对大学通识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考量。大学回归通识教育,但其着力点还是学校多年开设的基础科学、人文、艺术等公选课程;其实践者,仍是诸多一线基础课教师。如果一所学校的所谓"通识"教育课程,无法乃至无力去完成通识教育理念所需要完成的素质能力目标,通识教育仍只能是一句口号和空话。基于《军事理论》课程、以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旨在利用原有资源贴合现实需求,通过新教学方法的引入与尝试,切实实现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不浪费固有资源和不追加投入的情况下,或可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通识教育视域下基于能力目标导向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论文搜索
关键字:导向 大学 教学 视域 能力 目标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