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浅析我国银行业监管问题论文

浅析我国银行业监管问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02

浅析我国银行业监管问题

  金融是当今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稳健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稳定,而在金融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银行业,所以一个国家的银行业是否稳定也会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银行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令人担忧的是,我国银行业在提高资产质量和合理控制风险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足。2007年,世界各国的银行都受到始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金融海啸发生时,各国都没能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有些国家还出现银行挤兑风潮,如果不是政府出面救助,很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国内银行的整体倒闭。因此,银行内在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发某一国银行体系的崩溃,阻碍经济的稳健运行和社会各项职能的正常运转。显而易见,对银行业的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银行机构通过扮演金融中介的角色,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存款人的利益不受侵犯,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银行业的基本特征

  银行机构作为负债经营的盈利性主体,在现代金融业中占据核心地位,其经营的安全性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健运行。对于为什么需要银行监管这一问题,Minsky于1964年发表文章称银行业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银行业发展受挫会给整个社会体系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近年来,对银行业的监管越来越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重视。然而,这种宏观层面的分析在阐释银行需要监管的原因上还有所欠缺,近几十年来通过对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知识的运用,许多专家学者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微观方面为宏观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银行业作为特殊的金融产业,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信息不对称

  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拥有的信息量多于另一方、或者一方拥有信息而另一方无法获取相关信息时,会致使信息弱势方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例如,在面对银行时,存款人无法准确知道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潜在风险,而经营业绩差的银行会倾向于高息揽储,当存款流入后,它们更有动力去从事高风险活动,这对存款人显然是不利的;与此类似的是,经营业绩好、信用较高的贷款人不愿意高息贷款,而经营状况堪忧、信用较低的客户一般对高息不太敏感,他们具有赌徒性质,他们可能不会把贷款用作申请时陈述的目的,而是拿去从事风险较大的活动,这样会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

  (二)竞争不足

  银行业的竞争不足就是指银行机构间的不完全竞争性,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垄断。银行业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特性,其经营成本会因其规模增大而显著下降,因此受益就会上升;如果一家银行的分支机构更加广泛、营业网点更多,那么它就越有能力不断创新,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导致更多客户流向该银行。

  2.恶性竞争。例如,银行为了抢夺客户,会盲目地提供违反规定的优惠条件,导致经营成本增加;而从银行员工方面来看,由于人都具有利己性,个别人可能会利用内部消息谋取一己私利,等等。

  (三)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社会中的组织或个体的行为给其他组织或个体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银行是典型的负债经营机构,具有借短贷长、资产负债率高的特性。银行业存在负的外部性,比如,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追求最小的风险和最大的利润,这使得风险较小、利润较高的经济部门更易获得金融资源,而风险大、获利较小的经济部门获得金融资源的难度则明显加大。当平等获得信贷的机会无法被保障时,急需资金的经济主体便无法正常经营,这也可能会导致某个经济部门日益不景气,不仅使得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还会危害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二、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由于银行是通过负债从事经营活动的,这就决定了银行自身的脆弱性。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不匹配以及信息不透明会使得客户无法准确评估某个银行的财务状况,这也就导致了存款人无法准确区分经营状况良好和经营状况出现问题的银行,一旦存款人发现其他存款人开始大量提取存款时,他们就开始怀疑银行的安全性,进而提走自己在银行的存款,银行挤兑由此产生,而糟糕的是,这种影响很有可能波及其他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最终致使银行破产倒闭,甚至引发整个银行体系危机。

  (二)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理论是指当市场失灵时,金融监管应该作为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一种手段发挥作用,由于社会公众的利益具有高度分散的特点,这就表明了只能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来履行该职责。公共利益理论认为,银行业普遍存在外部效应、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问题极易诱发金融市场失灵,而在此情况下就会自然产生监管需求,通过政府监管克服市场失灵,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使得公共利益得以维护。

  三、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可以说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监管体系及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操作日益规范,逐步走上了依法监管之路。2003年初,伴随着中国银监会的诞生,银行业的监管职能正式独立,这代表银行业监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银行业监管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监管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管控好银行风险和确保银行经营稳定这两大任务的完成离不开银行监管这一法宝,合理、有效的银行业监管是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执行者即从业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已有监管人员的从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在知识水平和结构上均有不足,比如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等。   其次,我国银行业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之间依然存在重复监管的问题,与此同时,银监会与保监会、证监会之间又存在监管空缺的问题,在金融混业发展的迅猛势头下,急需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再次,银行业监管理念滞后。如今金融发达的国家均实行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该方法要求银行着力于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其优点在于不仅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还能对潜在的风险提出预警。然而,我国依然采用合规性监管的方法,其注重检查各银行机构对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随着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合规性监管的不足之处日益显现:不能及时准确暴露银行风险、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及监管措施滞后、对市场的反应比较迟钝。

  四、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对策

  (一) 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目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任务日益紧迫。在制定监管的规章制度时,相关部门应该尽量避免局限于具体业务的监管,要时刻把监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在完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协调好不同法规之间的关系,及时修正有关法律和规章的矛盾;另外,不可忽视对于现行文件规章的修订和废止,充分重视填补和修正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中的空白和缺失。要扩大银行业法律法规监管的范围、加强监管力度,要从法律上支持种类繁多的金融工具的发展。为了完善国内银行业监管的法律体系,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与国之间的监管工作,尽快与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相对接,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银行业监管准则相契合,将各国一致认可的监管准则融入我国银行业监管法中,确保监管法律可以涵盖外资银行以及国外驻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众所周知,银行客户在面对银行机构时处于弱势地位,而银行客户是很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因此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我们应加快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步伐。目前,我国还有部分银行资产质量不优、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甚至存在金融机构做假账的现象,所以应当重视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等出具的审计报告,通过此类银行业中介服务机构披露更多有益信息,以此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目前国内信用评级体系才刚开始建立,制度尚不完善,已存的几家信用评估公司业务范围狭窄,并且公信力不足。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市场上各经济主体信息公开的范围,以及社会上各参与者披露信息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不断提高信息透明度。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善的局面得以控制,促进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督,避免道德风险的问题发生。

  (三) 确立保持银行稳定与效率的监管目标

  一直以来,如何处理好银行稳定性和银行经营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在对银行业监管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显然,银行作为具有盈利性质的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更倾向于提高效率,而将自身稳定性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做法极易给银行带来安全性问题,甚至会威胁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强调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又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银行的经营效率,并导致银行的竞争力低下。因此,在监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银行稳定性和银行经营效率的平衡性。虽然银行稳定性与经营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追求其中某一目标就必须以牺牲另一目标为代价,研究发现,稳定性与经营效率之间存在着一定得促进作用,银行的稳定性会因较高的经营效率和较强的竞争力得以保证,银行效率较高时就会运用资金来维护自身经营的稳健性;而银行的效率又会因为银行健康稳定的发展得以快速提高。为此,银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该始终被监管机构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向各家银行明确挖掘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和经营能力的理念来实现银行经营的高效性。

  (四)银行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为了防范银行经营状况出现问题,银行业监管机构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该机制可以帮助银行提早发现问题,给银行以足够时间来消除风险。监管主体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全面掌握资金的流向,随时随地对相关情况做好记录。在我国,风险预警机制才刚开始建立,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参考并借鉴金融市场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选取合适的风险预警指标,以期建立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且易于观测的风险预警机制。

  (五)提高监管人员的从业水平

  银行业监管人员的职业技能与素质直接关系到银行监管的效果,在监管过程中,从业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银行的经营状况,发现问题并敦促银行机构及时解决问题。因此,监管人员必须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整个监管队伍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在工作中不徇私舞弊、欺上瞒下,不因为一己私利而违反职业操守,不因为一时诱惑而做出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浅析我国银行业监管问题

论文搜索
关键字:银行业 银行 监管 问题 浅析
最新银行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试论远程开立单位银行账户业务管理思路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热门银行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
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
来州市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