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就业指导力的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论文

高校就业指导力的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04

高校就业指导力的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

  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毕业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到699万人,被誉为“最难就业季”。预计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700万,就业压力全面逼近。大学生就业难、毕业生就业能力差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问题,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包括“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七项措施;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和2011年颁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先后提出“要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项涉及多个层面、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就高校而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薄弱一直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短板。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从计划转向市场我国开始全面实施“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摆在各高校和毕业生面前的,是如何开展系统的职业教育和指导,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决策能力,减少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盲目性,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实现理想就业。据我国各省毕业生就业处统计,7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比社会平均失业率高出2.9%,使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得不到发挥。

  在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各高校纷纷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相关活动,但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启蒙阶段”[1]。将近20年来,所有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类似部门,就业指导课程也纳入各高校教学计划。但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面对每年一度的就业工作,尽力做的也就是,传达上级的政策,分析就业的形势,服务于给毕业生办手续等。人手有限,甚至就业部门的人员都是临时拼凑的,再想做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是力不从心。所以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能流于形式。各高校相继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或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但仅仅停留在课程教学的程度上。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比较单一,实用性差;从课程性质上看,以前的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选修的学生很有限,现改为必修课后,课时数减少,学校和学生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在临近毕业时才开设,为时过晚,时效性差。总之,目前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指导工作不力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一)整体不重视

  虽然每所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或类似于就业指导中心的机构,但是,怎么可能让雨后春笋般产生的机构在整体实力上能一下子上得去呢?好像是应运而生的事物就是引起了足够重视的成果,其实不然,真正的重视应该更注重内部实力的建设,有专门的人员,有专门的设施,还有专门的机构。而我们是先有了机构,但内部实力的建设一直有待提高,人员和设施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落实。这是没有引起整体重视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一个机构成立后,要想得到很好的运行,必须要与系统内其他机构和谐运转,特别是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和很多部门建立牢固的联系以形成整体合力,而目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高校这个大系统内尚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更谈不上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综合发挥作用了。

  (二)宣传走形式

  送走一届毕业生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所以,几乎每一所高校都要做的轰轰烈烈。针对就业这方面的工作就有很多的文件和政策,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也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那么各层级都在积极行动。扯条幅,贴标语,张海报,安排领导讲话,做就业报告会等等,当然这些或许都不能少。但是,这些轰轰烈烈的形式和过程能起到多大作用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至少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停留于此。

  (三)指导不得力

  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得到的就业指导有共同之处,也应该有所差别。就业指导有面向整体的,也应该有针对个别学生的,这样才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果我们没有做过详细深入的调查,提供不出科学的参考依据,也就不可能给学生提供所需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的指导工作就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些高校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缺乏,指导人员应付的事务又很庞杂,所以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最后可能只能对毕业生做一次稍具规模的就业指导会,面向全体进行答疑,到最后就可能演绎成了毕业生办理毕业手续的流程培训。这样,接受了就业指导的学生,可能还是对将来的就业一头雾水。

  二.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力的问题和因素分析

  就业工作牵涉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比如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理念和市场意识等。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力,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我们的就业指导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缺少团队精神

  就业指导中心需要给学生提供方方面面的信息,多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全员参与,需要各个学科的老师在课堂上渗透一些相关知识和信息。现在,各个部门没有形成必要的沟通和联系,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就业指导中心的地位也不够稳固。比如,就业中心要开展就业形势的教育就缺少不了市场的信息,相关部门就没有定期提供这些信息给就业指导中心。

  (二)市场意识淡薄,市场定位缺失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的出口,应该具有市场意识,也应该给高校提供市场信息,做好市场和高校的连接的纽带。长期以来,高校被人们称之为“象牙塔”,这样的称呼无形中将高效与社会隔离,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封闭的系统。高校本身就缺乏市场意识,就业指导中心自身更不可能生成市场意识。

  高等教育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校,我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做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各高校都在忙于提高学校的“层次”,如专科学校想申请升本科,本科学校想申请上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的学校想申请上博士点;单科学校要努力办成多科学校,多科学校又想升成综合性大学,各个学校都想往研究性大学里挤。定位的缺失只会浪费学校的资源,开设的专业不是社会所需求的,就业指导怎么也发挥不出相应的作用。

  (三)缺少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1.各高校关心市场的变化不够主动。在被动的获取信息后,再加上一个教育周期3年、4年或者5年,高校的反应机制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具有较严重的滞后性,学生“热进冷出”的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诚然,现在许多高校也着手研究市场,计划根据市场的需求,即市场的热门来设置专业,但这只能是盲目的跟随。

  由于经费的问题,也是由于人们急功近利,通常高校一直在缩减调研的经费,精简调研的程序,结果,我们一直在盲目或半盲目地开展工作。

  2.学校基本建设不能紧跟“扩招”需求。很多地方高校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盲目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没有深入搞社会调研,就盲目增扩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教育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大量招生的需求考虑不周,忽略了社会的用人需求,致使师资和实验设备条件严重不足,指导中心的老师面对的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四)学科设置不利于开展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缺失,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明显落后于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讲,各地方高校还未建立起完整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科学体系,能把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机结合的更是少之又少。整体上来讲,学校课程设置还不健全,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前景分析、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信息分析、培训以及求职技能技巧的培训等。就是有的话,专业教师也很少,系统去做的更是很少。

  (五)高校就业指导现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首先,指导老师不专业;其次,指导老师太少;第三,“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和内容单一,方法和手段落后。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致力较少。”[2]有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有人认为“学校就业指导缺位”,有人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还有人认为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高素质的、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奇缺,也缺少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等。

  三.提高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力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地位

  第一,就业指导中心应该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尽快走出“被人遗忘的角落“。各级领导也必须高度重视,为提高就业指导中心的实质力量增加政策支持力度。

  第二,全体老师都要关注就业工作,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帮助。

  再次,改变办学观念和就业观念。只有闻道在先的老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谈得上去转变学生的观念。观念转变了,才会给就业指导工作应有的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才可能得到提高。

  第四,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地位,对就业工作的评估,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评估、待遇、职称评定、晋升和培训必须制度化,并且要有政策保障。

  (二)有效投入,改善就业指导工作的环境

  改善就业指导的环境,就要改变有些就业指导中心挂靠在某个部门的现状,部门要独立,工作场所,办公设施也要得到保障。

  根据开展就业工作的具体事项,设置相应的部门,改变现在的就业指导中心忙于给毕业生办理各项手续,附带着做就业指导和就业宣传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

  在就业指导部门,应该有针对众多学生公开进行宣传的报告厅,也应该有保证进行个别咨询,或者心理咨询的私密场所。

  改善课程设置。开设职业教育课,引进专职教师,帮助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前景分析、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信息分析、培训以及求职技能技巧的培训等。让学生进入大学就感受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提前开设,分段进行,增加学时,增强师生的重视程度。教学过程中,不同年级应各有侧重,低年级侧重于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了解基本的工具和方法,主动规划大学生生涯;高年级侧重于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素质发展相结合,强调实用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行动,开辟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方法和渠道

  据调查,高校就业指导不力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方式方法不当。毕业生联系工作的渠道,一部分是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来确定工作单位的,包括大学组织的供需见面会,极少的毕业生尝试通过网上求职,半数以上的毕业生因获得的就业信息少而感到苦恼,因学生信息素养的不高,,1/3毕业生不关注大学的校园网和“百大”就业网, 大多数毕业生觉得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提供的就业信息满足不了他们的就业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利用多方面渠道,开展丰富多样的就业指导。我校的“白鹭论坛”和“团学博客”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指导中心充分利用这两个学生点击率较高的网站,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即时回复,切实为学生解决了有关就业方面的许多问题,深受学生欢迎。所以,各高校的就业指导网站也应该不断创新,除了发布通知和就业信息外,也应该积极行动,办出特色,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四)专业引领,提升就业指导力

  以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争取做到全程指导,全员指导,全方位指导。这就需要各高校努力改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科学化水平。

  首先,要有足额的专业指导人员,专人上岗,让就业指导人员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争取成为就业指导专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其次,专兼结合,有计划的组织培训相关人员,比如,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等,并且不断巩固这支队伍,对他们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让他们成为专业人员,在具体的指导工作中得心应手。最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为学校和学生提供长期、长效、动态、真实的、有预测性的用人、需求信息。日常工作中安排专项调研和动态监控,有必要的话,可以申请技术支持或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

高校就业指导力的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就业 指导 现状 提升 途径 研究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