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运用品德日记,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运用品德日记,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14

运用品德日记,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的“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品德学科师资力量的薄弱(少专职,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多),致使教学后的督查、反馈、评价不能及时跟上,缺乏有效的监控体系,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与深化。基于品德课目前的教学现状,如何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采用一种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使教学有效性得以进一步提升呢?我们思考这座桥梁就是――让学生写“品德日记”,以生促教,使他们对品德课更有兴趣,以获得最大的发展。

  日记界定

  “品德日记”是指: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品德课教学过程、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其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课堂上讲授的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②对教学过程和方式的评价及建议,即允许学生对课程内容、课堂讲授方式以及课外活动、作业、考试等各类问题发表意见;③自由发表自己关心或渴望倾诉的问题,其中包括自己的学习成就、困惑以及自己在学习中的建议等等。

  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1、让教学目的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批阅学生的品德日记时,既可了解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需要加以改正,更可以从学生的日记里寻找“闪光点”――学生平时不大敢与老师交流的内心独白。老师可根据日记里的记叙,机动地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例:五下品社《走进新时代》上后,学生童俊杰写了下面一篇品德日记:

  今天,姜老师给我们上了《走进新时代》这一课。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说说家乡的变化,同学们讲得很少,我也只想到一点点。我觉得老师如果先让我们去调查一下,再请同学汇报,这样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老师看了日记后,对本课教案做了修改,增加了请各组同学汇报课前的调查情况,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资料等的环节。在年级平行班的第二次教学中,老师发现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的参与面大幅度增加,而且很多学生说得很深刻,把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说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有理有据,对这个新时代的热爱、自豪之情跃然写在脸上,教学目的水到渠成,教学效果相比上次显然有效得多。

  2、让教学内容更生活化。《品德与社会》注重教材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而每个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遇到的生活问题更是缤纷繁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写的品德日记,到日记里发掘寻找所记叙的那些鲜活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充实学习内容,增进现实性和亲近感,让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例:上了《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后,三(6)班学生吴一言写下了这样的品德日记:

  老师布置作业,叫我们回家看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事。我看妈妈在家里做串珠的来料加工,她速度很快,一分钟能串很多颗珠。我就跟妈妈来比赛一分钟串珠,结果,我费了好大的劲才串了35颗,而妈妈却串了75颗,她一分钟的效率真高。

  一分钟看来也很重要哦!我们要珍惜啊。

  老师批阅日记后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家长目前在家做来料加工,于是根据这个情况对教案作了修改,增加一个“体验一分钟”的环节。只是增加一个“体验一分钟串珠”的实践环节,但是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热情可是大不相同。原来只是简单地说教,现在变成动手操作体验,这样经历过后说出的体会与前面说教后的体会就更深刻了。这种与生活结合的环节,来源于学生,实践于学生,具有生活化,学生觉得非常亲切,这样的教学更容易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高了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更有成效。

  3、品德日记,让教学手段更丰富化了。教师批阅学生品德日记后,常会发现自己在设计教学时的疏漏之处,而且这种无意的疏漏很多时候自己是很难觉察出的。通过品德日记,能查漏补缺,让自己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也更完美了。

  例:三下品社《可爱的社区人》上完后,学生林莉芬写了这样的品德日记:

  对于“社区”我感觉很陌生,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社区的服务站,更不知道服务站的叔叔阿姨应该做点什么事呢?老师讲了一大堆,可我还是感觉云里雾里,什么“计划生育服务“、“民事调解”……到底是在干什么呢?唉,老师要是能带我们去社区走走,听那里工作的叔叔阿姨讲讲就好了。真期待啊!

  老师在批阅品德日记时,发现像林莉芬这样写到自己从没进入过社区机构,对社区干部的职责更是雾里观花的学生还有好多个。老师意识到,由于自己的考虑不周,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密,在第一次备课时就没有觉察出这点了,于是她对教案进行了修改,把“梳理、解释各社区委员所分管的职责”改成“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形式,并增添了“社区人员进课堂讲解、接受提问”这个环节。

  再次上本课时,老师发现:“猜一猜我是谁”的游戏手段趣味性强,学生发言抢回答的积极性很高,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社区干部的分管职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把社区干部请进课堂面对面的讲解,这种手段更有亲和力,学生在新奇和期待中,注意力更加集中,通过直接提问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让他们把疑问现场解决,虽然只是增加了两种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升的成效分析

  (一)通过品德日记,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品德学科的能力。

  1、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通过品德日记的书写,学生知道了《品德与社会》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可以用文字记下对该门课的学习历程的,对该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不少。据统计现在能按时、高质写好日记的学生约占班级学生的90%左右。有语文老师反映有些同学的语文日记还没品德日记写得好。学生上课有兴趣了,自然促进了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的深化。

  2、学生的主体发挥更充分了。通过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情况调查,在开展研究的前后的两组数据对比中,明显发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品德课的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被动地听到主动去追问、动手操作探究;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到小组合作;从课前收集到课外延伸拓展反思;通过这些改变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更强了。

  3、学生的品德内化更深刻了。通过品德日记提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实践、操作、体验等,既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过程。如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教学后,教师批阅日记时看到这样写:“老师,我很想改掉这些坏毛病和同学做朋友。可是,有时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有时,看到同学们不友好的脸,我就来劲儿。”教师针对这点修改了教案。第二轮教学时,在课前请学生去寻找一位同学的优点,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按老师的提醒去做:学会欣赏与宽容,善于发现该同学的闪光点,并乐意向他学习,成为好朋友。这样的改进针对性很强,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感动。这种伴随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将学生的品德认识真正内化的基础。

  (二)通过品德日记,有效提升了教师把握品德教学特点的能力。

  1、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变。通过品德日记的实施,首先教师的裁判意识淡化了。在以往教师经常评价、裁决学生言行的对错,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窒息了学生的创造精神。通过批阅学生的品德日记,教师常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从裁判角色中走出,走到了学生中间,与学生融为一体,同学生交流对话。

  2、教师的执教能力有提升。随着深入研究,教师根据学生的品德日记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准备、适当一些增加教学环节、增加课后调查活动、将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后活动中……常有根据品德日记将教案两改甚至三改的现象发生。教师不论在课堂教学水平、教材处理能力、反思教学能力、还是在教科研研究能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3、教师的教学资源更丰厚。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集中品德组教师集体备课交流经验。经常会针对学生的品德日记进行一课多备或是开展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活动。因此品德组积累了许多备课资料,其中教案有200份,课件将近100份,而许多资料可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供教师利用,让品德课更具有吸引力,大大提升《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

  (三)通过品德日记,有效促进了学校品德学科整体教学的改革。

  通过结合品德日记深化教学效果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品德学科的教学改革,最重要的让教师树立了“生本课堂”的教学意识:一节品德课的效益怎样,就看是否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也就是教学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衡量这节品德课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根据学生的品德日记对教学预案进行增减,突出个性化修改,以利于接近学生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吸收,让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以“星级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写出对品德课的理解和对老师教学的认同度,以生促教,教学相长,只有建构这样的“生本课堂”,品德课的实效才会真正提升。

  问题与思考

  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品德日记,是深化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用这种方式促进教学深化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更需加强;品德日记的书写形成还要多样化开发,如果仅是跟语文日记的描述一样,学生会认为是负担,影响到写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另外教师对日记的批阅形式也要考虑多样,不然会增加教师负担而造成品德教师的参与性不高。下一步我们将就学生的品德日记,结合教师的教学反思、教案修订、一课三上等教研形式,从而探索出以适合学生发展,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将继续思考、反思、总结,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运用品德日记,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搜索
关键字:品德 提升 社会 教学 有效性 有效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