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移情在高职师生情感互动中的运用论文

移情在高职师生情感互动中的运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28

移情在高职师生情感互动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刘素芝(1974- ),女,河南太康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河南 郑州 45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51-02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形势下,高职教育以其独有的特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方面,高职教育都凸显出了有别于一般大学的新问题。纵观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高职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寻找新方法、探讨新模式,但多数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法、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和课程项目改革等教学活动的各个客体上,而事实上教学中能把诸多教学客体融合和贯穿起来的主线就是师生的情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情感教学。

  一、高职教学中师生存在的情感问题

  教育政策的变化和教育形式的演变使高职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经常会有师生相互抱怨的情景出现,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因素。众所周知,积极的情感会促进教学,消极的情感会抑制教学,而高职院校中浮现出的情感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学生中存在的情感问题

  1.学习畏难。高职高专学生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高考生。这部分学生经过高中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但总体水平不高。二是对口生。这部分学生经过中专或职高学习考入高职院校。他们在中专和职校阶段的学习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单一性,随之而来就呈现出其知识的单薄性和非系统性,很难适应当前的高职教学要求。另外一种是“五年制”学生,其初中毕业后,直接考入高职院校接受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这部分学生知识基础非常薄弱,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很差,挫折感严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和程度的层次性使得教与学变得很困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胆怯、焦虑的复杂心理。这些消极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很多学生对学习表现出倦怠、冷漠和排斥的行为。

  2.心理畏难。普遍来说,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畏难现象很严重。一是缺乏自信心。由于学习畏难感很严重,所以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和成就感,而这种消极的心理会蔓延到很多方面,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情绪都显得很低落。二是学习的依赖心理。学生学习缺乏动机,习惯了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和中专职校学习中“保姆式”的管理,也就是说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概念不强,总是想依赖家长、学校、老师和同学来处理难题,而一旦寻求不到帮助就会产生更强的叛逆、冷漠和抗拒的心理,并且不能很好地转化情绪和排解心里的压力。三是迷茫和困惑的心理。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学习的懈怠感就更加强烈了。很多学生随波逐流,不去想、不愿想或者不敢想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和职业目标,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

  (二)教师中存在的情感问题

  高职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情感现状,还应更多地关注教师自身的成长。现在很多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严重和价值认同感较低,有内因也有外因。从外因来说,高职高专院校中普遍存在教师课程多、任务重。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给原本紧张的教学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疲于简单和粗糙的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从内因来说,教师专业知识和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造成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单一;对高职教学内在规律不能很好把握,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和学生不认同,因此其自我评价和认同感越来越低。

  学生和教师的消极情绪相互影响,进入恶性循环,只能越来越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严重影响教学的时效性,可见如何消除消极情感就显得尤其迫切和关键。

  二、移情的理论渊源

  谈及移情,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ker)于1873年首次使用移情这一美学概念,意指“审美的象征作用”“把情感渗进(审美对象)里面去”。后来,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借用有关移情的概念,把名词“Einftlhlung”译成英文“Empathy”,从而“给予它一个普通的、而不是特殊的美学含义”,即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心理学中的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一个人设身处地想象他人,并从中识别、体验别人的情绪。移情行为表现为人的精神、身体和情绪的反应以及对他人行为的理解。用更通俗的话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感受和理解别人的情感的过程。

  三、移情在高职师生情感互动中的运用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移情作为一种崭新的理念,被越来越多地用在教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和语言学领域,其对各个领域建构新模式和新理念的指引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情感在教学中起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所以高职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该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爱,其实质是师生之间的包含智慧的情感交流。移情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到高职教学中,将有助于消除消极情感和重新建构高职师生间的积极情感,使教和学变得更自然、和谐和有效。

  (一)以丰富和恰当的课堂语言实现移情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师生互动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完成的。教师丰富而又恰当的课堂语言对学生情感的渲染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在自己营造的良好课堂氛围中也会倍感愉悦,如此就会形成一种师生相长的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移情,真正地躬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1.以恰当的课堂用语实现移情。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力量,不要被外在的负面情感所困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以平等的、适宜的课堂语言实现对学生的移情。

  所谓 “平等的”课堂用语,就是教师在同学生交流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学生的感受,把自己与学生等同起来,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学生,这同我们传统观念中教师的“权威”和“强势”形成了对比。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移情的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通常会说:我们现在要……,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当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时,教师会真诚地说:也许你是正确的,我们课下核实一下再交流;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教师会真诚地接受并表示感谢。平等的课堂用语让学生在被尊重中愿意接近教师,进而爱上所学的课程。

  所谓“适宜的”课堂用语,就是教师的言语举止要恰当、合理和适宜,即教师要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把学生的思想、感受和情绪(甚至是性格特点)考虑进去,在一种站在学生的角度能够乐意接受的范围内讲话。例如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真诚而不矫揉造作;对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要委婉而不强硬威胁。适宜的课堂用语将会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用心良苦,慢慢地会克服畏难心理和消极情绪,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课堂和学习。

  2.以丰富的教学语言实现移情。教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艺术。优质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智慧、幽默、激情的载体和释放“点”。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但给教师留下的语言创造空间是相当大的,对同一教学内容表述的不同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从备课阶段就要充分准备,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和情感需求取舍教材内容、把握难度、扩充知识内涵以及设计教学环节,反复推敲教学语言,努力接近“准”“趣”“情”语言使用的三境界,并努力地创造语言亮点,使学生在教师饱含真诚、有趣而又富有启发的语言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学基本功,怀着一颗爱心、责任心和耐心,用充满感情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形式实现移情

  现在教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有益的课堂设计形式:合作学习、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课堂。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主动移情和积极移情,把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以适宜的课堂组织形式来承载自己的积极情感,传递理解和爱,并进而疏通学生的消极情感,最终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情绪,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认为模拟课堂最能达到一种双向移情,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现在就通过课堂实例来展示如何在模拟课堂教学中实现移情。第一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态。对大一新生或者首次实施任教的学生来说,这一步大约要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层次分化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通过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解;注意班级多数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思想主流;发现几个学习的领头雁,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班级人数和教学主题展开分组。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移情。第二步:讲解教学的基本环节、教法和活动规则。学生可能很多都参加过演讲或课堂讨论,但真正站在讲台上体验教师角色的并不多,学生接到任务后多少感到有些为难,但更多的是期待和好奇。利用学生的良好期待心理,笔者与学生们分享了教学应具备的基本环节、常用的教法和一些教学技巧,学生们对此关注度非常高。第三步:指导学生备课。此阶段,笔者更多的是询问备课的进程、解决难题、探讨教法和给学生加油打气。学生们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相互交流以及不厌其烦地进行数次排练,忙得不亦乐乎。第四步:风采展现,教师点评。此阶段,学生们站在讲台上,用自己独有的视角来展现主题内容,教师要给予鼓励和中肯的评价。事后很多学生表示做老师更不易,从亲身体验中领悟到课堂积极配合和课后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模拟课堂实质就是角色互换的过程。通过这一体验,教师和学生双方很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建立积极的情感投射,在以后教和学中会自觉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等同起来,更容易产生理解的、配合的、接受的情感和行为状态。教学双方在活动中都感染着对方和被对方所感动着,这也是充分移情的最好表现。

  (三)以丰富的教材内容实现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描述,“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所教学科或教材的喜爱、冷漠、厌恶的情感都会通过言行传达给学生,影响着学生对学科和教材的喜好。

  一般来说,教材内容越丰富,移情的效果会越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基本点,不断地扩展知识,延展教材内涵,丰富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越实用,移情的产生会越容易,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更新教学材料(包括积极开发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材和多媒体教材),以专业为背景建立一种动态的教材观。

  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应把积极的情感融入丰富的教材内容之中去,移情于学生。拿到一本新教材仅仅熟悉里面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块、教材设计和教学理念还远远不够,教师在备知识的同时,更应备情感。一是备教材中的情感。每一种好教材都肩负着传达民族尊严和责任感的使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善于发现隐含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只有自己被教材打动和感染,才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受,把教材内容通过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二是备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只关注教材隐含的内容和自身的情感还不够,因为事实上这种情感传递还必须被客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了解每一届、每一班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审美水平,对已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取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把积极的情感传递出去。师生会在流淌着脉脉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

  移情是一种审美概念、一种心理学原理,但对于教学而言更是一种指导方法。移情为教师和学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双方有机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消除消极情感,构建积极情感,达成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状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构建积极情感,提高移情能力,学会移情,善于移情。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间情感的良性互动。

移情在高职师生情感互动中的运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情感 互动 高职 运用 移情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