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物理学论文 >>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30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道德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物理教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讲授物理学科知识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明确物理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对爱国主义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内容进行详细计划,保证在物理教学中有序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下面我就如何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学者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增强他们的民族优越感

  在教学“机械运动”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这方面的研究,如,在先秦时,不少学者对于运动的概念就有过激烈的讨论,提出许多含辩证法的正确认识。如,《庄子》一书就有明确的记载,学者公孙龙曾提出“飞鸟之影未尝动出”的见解,意思是,在某瞬间,即某一时刻,运动物体可以看作是静止的。现在看来,这种对于运动的观察和分析是十分深刻的。东汉时期《尚书纬?考灵曜》一文中记载地球的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而坐,舟行而不觉也。”这对地球运动的相对性的认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在《墨经》中记述了力学的“杠杆”原理,还有关于力和力矩的定性总结。《墨经》中记载:“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这说明墨家已经认识到,要是杠杆平衡,不仅要考虑两端物体的重量,而且要考虑“本”“标”的长短,进而得出了“长、重者下;短、轻者上”的结论。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都非常有价值。

  在光学方面,我国古书《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对小孔成像,《墨经》解释道:“光之熙(照)人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即光沿直线穿过小孔,人的头部遮住从上面来的光形成的影在下面;人的脚遮住了下面来的光,形成的影在上面,就形成了倒立的实像。这个实验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又对小孔成像做了科学的解释。

  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对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关于对球面镜其他光学知识的研究以及《墨经》《论衡》等充满自然科学知识和思维规律研究的典籍都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光辉遗产。大量的历史事实可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不仅有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在其他不少方面也为世界科学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值得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

  二、让学生懂得现代物理科技成果,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跃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用高科技事实为话题,利用这些高科技的内容,化繁为简,将其简化为教材中的物理模型,就可以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物理知识。例如,在解答舰载飞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问题时,我们也可让学生了解我国航母(辽宁舰)的相关情况,并让学生知道航母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示。航母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建造航母必将带动我国民族工业的繁荣,促进产业升级,带动中国高科技的进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意义重大。让学生知道军事科技的进步,国防建设的发展是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保障的。我们应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在万有引力、天体运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变轨、对接的模拟动画,再向学生提出飞船的发射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飞船变轨时应在什么地方加速?飞船在各个圆形轨道上的速度大小比较等一系列物理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伟大,又能留下一个清晰的飞船发射模型,让学生带着巨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内容。

  我国在战略高技术、重大工艺创新和重要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创新成果。中科院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正负电子对撞机,圆满完成航天载人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应用系统以及相关任务,建成世界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为北京奥运会环境监测、防恐安全、信息网络系统等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等。

  物理科技成果惠及民众,科技成果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像纳米材料已经应用于生产生活用品,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也走进千家万户,让人民洗澡生活极为方便;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已经成为老百姓重要的交流手段和娱乐媒体。如今,我们多数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产品,改变30年前许多日用品尤其是家电产品都是进口产品的状况。通过这些例子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科技、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三、通过介绍优秀物理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报效国家的精神

  在学习“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时,我们可以向学生着重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业绩。邓稼先在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在外国严密封锁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努力创造,艰苦奋斗,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紧接着,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由于放射性物质的侵入,他得了不治之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我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领导和参加过32次试验,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诗章,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学习“卫星发射和卫星轨道”时,我们又可以重点介绍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让学生知道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后通过外交手段回到祖国,是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为我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除了邓稼先和钱学森以外,我国还有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们爱祖国、勤奋刻苦、勇于献身、报效祖国和科学的精神,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光辉形象和奉献精神,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还可以把他们的激情引向具体行动,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立志奔向科学的巅峰!

  总之,要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三方面下工夫: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学者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可以用这些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懂得现代物理科技成果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跃,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介绍优秀物理学家的事迹,培养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科学事业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坚定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主义 渗透 教育 爱国 物理
最新物理学论文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
试论物理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
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分析
不同因素对动摩擦系数的影响探究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问题解题方法研究
浅谈物理核心素养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小组合作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成功开展
热门物理学论文
论惯性
物理学
物理学正论
宇宙时空论
惯性概念的认识及其影响
物理学理论研究
21世纪强磁场应用的展望
惯性力学与整体科学体系
物理学前沿问题探索
世纪之交谈物理学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