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82-03

  2005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育人的长效机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大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教学目标包涵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个层次,通过学习,学生要把理论转化为能力,并且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此外,《原理》课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像专业课那样可以给学生带来直接实用的知识,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的热情,单纯的课堂理论讲解必会遭遇挫折。因此,《原理》课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原理》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原理》课自实施实践教学以来,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片面、重视不够

  从教学环节来看,《原理》课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容易被人理解,但对于实践教学却存在着界定上的分歧。有人认为,单纯的课堂讲授就是理论教学,而摆脱课堂,进行社会实践、参与社会调查才是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学校资金短缺、缺乏实践基地、师资力量有限、学生安全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学生未能真正走向社会从事社会调查研究,而是以寒、暑假打工的形式敷衍学校。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甚微,其实也是一种狭隘的理解。实践教学应该以课堂为依托,既包括学校实践也包括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应该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1]。因此,《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不能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要看教学内容是否含有“社会实践内涵”。

  从教学实施来看,《原理》课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内容丰富,理论抽象,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大学生是很难处理好知识与思想、理论与现实、知识与信仰的关系。但是,按照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原理》课时只有54个学时,这样就会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此外,部分学校“重科研轻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实践教学徒有虚名,未能真正开展。

  (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

  由于《原理》课内容丰富,课时较少,大部分教学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比例失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缺陷,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节省上课时间,只是偶尔提问一下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辩论赛等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并没有切实被采用。社会实践形式也局限于寒、暑假社会调查,由老师布置题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单调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今时代,90后大学生们受社会环境影响,思想观念复杂,崇尚个性,对互联网等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很难接受单纯的课堂说教。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是依旧保持原来的照本宣科,把几年前上课的课件拿过来照用,没有更多考虑社会时代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虽然这些资深的老师熟记了教材理论,但讲述的内容更多是理论性的,较少能教学生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现象,更不用说结合学生的专业来教学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反而使学生对《原理》课产生反感情绪。

  (三)实践教学评价简单、考核死板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评价、监督和促进作用。教育目的是教学评价的根本指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而这样的教育目的具有制约性、内隐性、间接性、延时性和难测性等特点,导致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存在片面性、简单化等问题。有些高校评价目标模糊,将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同于教师“评等级”,将课程评价与教师薪酬、评职称挂钩,只注重教学数量,忽视教学质量;还有的学校采取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网上评教或问卷打分。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臆断成分较大,往往将授课教师管理严格与否、考前划不划重点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评价。

  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之一,在于对教学内容的考核。目前,《原理》课教学的考核多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平时考核+期末考试。平时考核基本是看出勤率,期末考试无论是闭卷还是开卷,检验的都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还有的学校以社会调查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就是学生上交一篇调查报告,部分学生直接在网上下载稍作修改交给老师,无法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教师队伍素质不齐、定位不准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任课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但在《原理》课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出现了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党性、阶级性很强的学科,要求上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而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政治意识薄弱,讲课过程中难以倡导主旋律,以对某件事物偏激的看法来博得学生的听课兴趣。还有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素养较差,上课照本宣科,难以驾驭多变的教学环境,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于理论教学,好多教师得心应手;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则缺乏必要的经验。加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较大,部分教师不喜欢上实践课,也不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参与实践、对学生的行为未能给以正确的引导、实践结果不做科学地总结,而是置身事外,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未能起到良好的教学示范作用,更谈不上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尊重,无形中拉远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原理》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应对之策

  针对《原理》课实践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设法从多方面提出应对之策,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重视实践教学,提供各种保障

  重视实践教学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引导思想,它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不能把实践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补充,认为其可有可无。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局面,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教育,使学生真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有用性。

  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学校、社会的物质保障。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经费专用于实践教育,如能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举办讲座;提供教师交流、进修、调研的机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保证课堂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另外,还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达到“知行统一”。

  (二)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

  《原理》课教师要想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统筹课内、课外两个阵地,结合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课堂实践教学可以运用的方法

  (1)讨论法

  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并不能完全认同,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困惑,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对所学理论加深理解。如“当代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马克思主义经历160多年的考验,现在还起不起作用?”“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些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对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做出设想,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社会应该怎样完善。教师要因势利导,做好总结,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

  (2)辩论赛

  对于一些看似矛盾难以理解的问题,组织辩论赛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比如在“两个必然”问题上,好多学生难以理解,当今社会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什么会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在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和历史命运问题上,采用辩论赛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资本主义之所以“垂而不朽”是因为它在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中,借鉴了社会主义对其自身发展有利的因素,调整了生产关系,进而缓和了社会矛盾,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也要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同化迁移,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出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对材料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加深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课堂实践教学形式[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呈现典型案例,使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比如讲价值规律时可以用图片直观与影视直观的形式讲述前几年我国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现象;讲垄断和竞争时,可以采用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公司、中石化、中石油等例子。

  (4)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3]。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代入”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认同感。比如在讲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大国崛起》和《正道沧桑》,让同学们排练、表演小型话剧,在活动中感受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2.课外实践教学可以运用的方法

  (1)参观调查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进行社会实践是《原理》课必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或课余时间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在学生进行调研前,教师要讲解社会调查理论、方法、途径、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要求等,指导并参与调研过程,引导学生行为,科学评价调研结果。同时,学校可以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去参观革命圣地、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还可以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撰写心得体会,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信念,以实际行动影响周边的同学。

  (2)专题讲座

  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对于认识过程中容易混淆难以理清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开讲座的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学校领导,还可以是聘请的国内知名专家或学者。听取专家讲座,学生可以提问、交流,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网络交流

  科学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各种网络平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普及。据调查,网民最大的构成群体是学生。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最长,从电脑到手机、平板,处处受到网络的影响。《原理》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可以借助网络这个便利的平台为教学服务。比如,学校可以建立专题网站,公共课老师可以开通QQ群、微信群,在朋友圈里面共享教学信息,发起讨论,以新颖别致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与学生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三)完善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最大的特殊性在于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物,对象的特殊性决不允许我们的教育活动出现瑕疵,因此对于实践教学效果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

  首先,要明确评价目标,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能力、价值养成,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并对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其创新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规范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包括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专家、教师同行、学生,还可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这些评价主体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科学全面的评价。最后,健全评价机制。实践教学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时间的社会考察,因此要建立长效评价机制,定时、按时、及时地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并充分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原理》课的考核方式不能仅靠一次考试就能评定学生的成绩,还应联系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体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教务部门应统一规定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实践进行打分,设定实践成绩。此外,还可采取过程化的网络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由平时成绩、网络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组成,各占一定比例。平时成绩反映学生的出勤、参与课堂讨论等状况;网络考试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可以采取开放式的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形式,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素质,丰富实践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人的心灵。《原理》课教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怀对待自己的学生,要想以“无声”的艺术手段将理论的“甘露”作用于对象身上,实现塑造客体思想的目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实践能力,树立良好榜样。

  首先,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作为《原理》课教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其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想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扩大知识视野,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把握学科发展前沿,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旁征博引,谈古论今,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

  最后,丰富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要增加教师实践教育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强化实践教学理念。教师要深入社会,研究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三、结语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为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我们要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应对,积极提供保障,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提高教师授课的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生活世界、与学生的真切情感相结合,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教学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 主义 基本 原理 实践 教学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