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主题班会中学生道德思维培养现状探析论文

主题班会中学生道德思维培养现状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25

主题班会中学生道德思维培养现状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alysis of Students' Moral Thinking Training in Class Meetings

  TANG Yu

  (Chongqing Shapingba Teacher School, 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Class meeting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moral thinking. Develop students' moral thinking is effectiv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 meetings, both consistent goal. Students develop ethical thinking the current class meeting there thinking single goal of free, body missing and other issues. It should enhance teachers 'moral qualities from a focus on reasonable blend,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odes of inquiry and moral aspects of lear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moral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 meetings.

  Key words class meeting; moral thinking training; relation; problem

  新的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注重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题班会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思维主要包括道德思维、情感思维、认知思维、操作思维等诸多方面,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主题班会课,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思维。在主题班会课中,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使学生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学会自主、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 道德思维与主题班会的关系剖析

  道德思维是主体依据道德感知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对道德对象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道德主体对道德实践活动对象进行感知、判断和推理,形成某种道德观念和道德理念,并对自我的处境,道德观念和理念进行内在的反馈与调度,从而使道德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主题班会与道德思维有何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道德思维与主题班会具有目标的一致性。鲁洁教授指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道德思维能力是道德实践者在道德目标引领下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这种过程,是一种德性的思维能力,是一种融合了理性与情感的情理交融的思维活动。迟希新老师在《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中指出: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活动。这一表述的字面意思是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其实质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一种道德的生活。因此,二者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是提升主题班会实效的有效策略。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曾经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肯定并强调了人的价值。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主题班会中已经逐步得到体现。在主题班会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已经不是那种精品式、表演式的活动,而是能够引发思考的如讨论、辩论等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踊跃发言,认真思考,大胆展示,往往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使全班学生达到“忘我”的境界。究其原因,在于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欲望――这才是学生主体性的真正体现。因此,在主题班会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是实现学生主体,达成教育目标的最有效策略。

  2 当前主题班会中学生道德思维培养的问题探析

  2.1 思维单一――道德思维培养的片面化现象

  这堂“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课源于班上发生的一件真实的事情:一男生觉得学校管理严格,不想再住校。父亲苦口婆心,想让他继续住校,他却无动于衷。父亲问其不愿住校的原因,他始终不答。父亲一生气就扇了儿子两耳光,儿子感觉受了委屈,随口说出一句“我要报警”。这可把父亲激怒了,又是几个耳光扇来。针对这一事件,班主任召集全班同学上了一堂主题班会课,全班同学对该同学顶撞父母的事情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同学的行为是完全不对的,表明他对父母没有一点点感恩之心。在课堂上,该事件的男主角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自我批评,表示以后再也不这样对父母,一定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这是一个涉及学生、家长、学校的复杂教育案例。学生不愿住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愿意说出来?是怕老师还是怕家长?如果怕老师,那是否表明学校管理和老师有问题?如果怕家长,是否是因为平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就简单粗暴?(这一点从家长打学生耳光中就可以看出来)学生的“我要报警”的言辞,也许只是学生挨打后的一句气话,不见得是真的要报警……这么一个复杂的多维的问题,老师没有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就草率地将其简单归因到学生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顺上,并试图通过一堂课,以观看视频、听故事的形式来感动学生,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声讨来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此情此景,学生也许感动,但这种感动必将是短暂的,因为没有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相同类型的问题将会继续发生,父子俩还将会就类似的问题发生冲突。该学生也许是“被感动”,因为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他不对,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他不得不“感动”,但其内心却抱有不同的看法。所有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有一种认知――该生不对,没有一个人对学校、老师、家长提出质疑,没有一个人去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道德思维的单一导致了学生道德思维的片面化,思想的整齐划一导致了行为的盲目跟随,其实质仍然是教师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学生的管理、灌输和批判。   2.2 目标游离――道德思维培养的逻辑混乱现象

  这也是一堂“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课,老师首先以这样的情景导入:小东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身体不好,没有工作,全家靠着妈妈在工厂的微薄工资生活。虽然生活比较苦,但只要是小东学习需要的,父母都会尽量地满足她。班上许多同学买了学习机,小东也想买一个。妈妈打听了一下,发现最便宜的学习机也要六七百元,而近段时间家里经济困难,就没有给她买。小东却认为学习机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缠着要妈妈买。妈妈不答应,小东就在妈妈面前又哭又闹,使妈妈非常伤心。案例呈现之后,老师就“小东又哭又闹的方式好不好?”“应该怎么和父母交流?”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和讨论。

  本堂课中,教师的本意是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真实道德情景的思考、辨析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体谅父母的关爱,加深对父母的理解。但是,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却出现了目标游离的现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的困难。老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理解、体谅父母,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在此基础上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决定买还是不买。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体谅父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去帮助父母,回报父母。但是,在这堂课中,老师却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上。试问,如果交流沟通得好,妈妈就会给小东买学习机了吗?老师思维的混乱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偏离,自然弱化了教育的效果。

  2.3 本体缺失――道德思维培养的模式化现象

  这是一堂典型的以道德思维培养为目的的主题班会课:老师以“1991年江淮暴雨,父亲洪生在只能救一个人的情况下,为了从滔滔洪水中救起自己的女儿,狠心掰开了紧紧地抓着自己衣服的邻居小孩英子的手”为案例,引导学生(小学四年级学生)就洪生的行为的对错展开讨论。

  本案例中老师使用了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法的优点在于使学生一次次面临道德的“两难”并做出抉择,这对于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运用道德两难法时,这位老师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德育的本体问题。脱离了德育的本体――“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问题的探索,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知、情、信、义、行的转化吗?这种僵化的借鉴,缺乏真实性和情感体验,对发展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具有一定作用,却因为缺乏情感的共鸣,难以真正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并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3 改善学生道德思维培养现状的策略探析

  在主题班会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可以使学生摆脱片面性、偶然性,进入全面性和必然性领域。它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在道德上的集中体现,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要转变当前主题班会中道德思维培养的种种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加强学习,以专题研究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泛政治化,假大空的现象。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老师,尽管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理念有所转变,但长期以来接受的灌输式教育形成的思维惯性使教师在德育中一时难以实现角色的真正转换。因此,应当通过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开展德育的专题研究等方式,促使教师以一种全面的、批判的思维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3.2 立足生活,以探究性道德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

  道德教育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只有在对真实生活的体验、感悟、实践、反思与批判中,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主题班会中,教师应以生活作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基础,通过案例研究法、道德论谈法、角色换位法、自我反思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对道德知识或道德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以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及道德选择的能力。

  3.3 情理交融,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深度发展

  道德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道德思维不仅仅是辩证的、理性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情感运动。在主题班会中,道德思维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情理交融的过程。首先要做到理由情生,即情感为理性提供动力和源泉,促进理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其次是要做到情由理发,即理性为情感提供指导和规范,使情感沿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轨迹展开。三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在情与理、理与情的交融和激荡中发展道德思维,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主题班会中学生道德思维培养现状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学生 中学 道德 思维 培养 现状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