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综述论文

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综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01

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综述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226-04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社会网络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在定量研究中,主要的测量工具是提名法和定位法。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包括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支持、阶级阶层与职业流动等。从研究特征来看,主要有: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技术被应用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根据学者关于近十年我国社会网络研究热点的分析,我国对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应用层面,其中重点包括了知识管理、竟争情报等复杂的网络方面。随着研究的逐层深入,社会网络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增多,程度加深。纵览过去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近年来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政务及社会资源配置、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和用户服务方面,以上述领域为代表的社会网络研究,逐渐体现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1 政务及社会资源配置领域的应用

  社会网络在政务及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在2000年前后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对就业问题的研究成为了当时社会网络的研究热点。例如1997年边燕杰的作品《找回强关系》开创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中国地位的先河;边燕杰、张文宏于1999年对城市劳动力的研究,证明了强关系假设和体制洞假设;王汉生、陈智霞在1998年对于下岗职工利用社会资源实验再就业的研究,证明了关系网络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条主要途径[8]。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资本的研究,也产生了多样的研究成果。

  而近年来政务及社会资源配置领域的研究,仍然包括职业配置和市场资源配置,除此之外,则主要集中在微博社会网络的结构分析上。

  1.1 职业配置和工作搜寻行为的研究

  在劳动力市场逐步趋向规范的前提下,在2006年张文宏进行的社会网络资源对于职业配置的研究表明了如下几个结论: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较贫乏、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更可能频繁使用社会网络资源以实现职业流动;运用社会网络资源的职业流动者比不用者的求职效率低, 但前者的目标收入却高于后者;运用社会网络资源的职业流向是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流向个体、集体、外资合营、外国独资、新经济部门或无主管上级的市场化的经济实体;社会网络资源的运用, 对劳职配置的吻合程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在经典工作搜寻的理论的基础上,董占奎、黄登仕选取了西南交通大学2009、2010级硕士研究生作为实验被试,采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工作搜寻过程获得相关信息的一种渠道,会对个体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有社会网络资源可用的情景下,搜寻者个体的期望工资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同时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停留时间会显著的缩短,该结论支持了社会网络对于个体择业过程以及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正向影响作用。

  1.2 社会网络对市场资源配置

  历史表明,市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子系统,背景的复杂性,与社会其他构成部分的互动和关联,都远远超出了供求和价格关系的范畴。社会网络对市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影响,雷玉琼于2008年作出过具体论述,将社会网络对市场配置的影响应总结为三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网络与市场交易网络的重合,市场交换依赖社会网络进行,二是市场中的社会网络影响价格的形成,三是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可能出现了公平问题。

  1.3 微博社会网络的结构分析

  微博作为基于Web2.0技术的即时信息发布平台,以其实时性和强交互性,成为了开展政务工作的新平台,政务微博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自2011年开始到2012年,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突破6万,发博总数为31,894,816条,平均每个政务微博发博数约为531条。

  政务微博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版块,引发了一些其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的探讨。杜杨沁、霍有光、锁志海于2012年通过引入社会网结构洞理论对政务微博社会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以“上海发布”等2012 年新浪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前十位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十大政务微博的结构洞进行挖掘,分析其微博社会网络的结构洞特点和各微博舆情信息的传播走向特点。研究表明,十大政务微博已经形成多结构洞、涉及面广泛的、稳定的社会网络体系结构,但需在横向、纵向两方面进一步优化,政务微博在未来发展中应考虑有效规模和限制度两项指标。

  与实证相配套地,上述三位学者还于同年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块化模型,引入中心性度量和集聚系数两类系统化的社会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微博社会网络微观结构的分析方法,并以“上海发布”政务微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该分析方法能较好地描绘出微博社会网络结构的个体特性,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特征向量指数、页面排序指数、权威性指数等综合舆情指标的引入丰富了网络中个体的评价依据。

  2 企业发展战略的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在竞争情报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如何利用社会网络带来的资源,为自己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二是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实验型研究,其中对于竞争情报的研究主要在前一方面。

  2.1企业对社会网络的综合利用研究

  对于企业如何利用社会网络方面,何建华(2012)提出,社会网络因为中小企业内部资源的有限性,而成为获取相关资源的重要途径;彭华涛、王敏(2010)从创业企业试错机理的角度,从试错的定义与内涵出发, 界定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形成的试错本质, 分别从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中间商、研发部门以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体角度, 探讨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形成的试错机理。根据社会网络研究的结构洞理论,黄波和赵绍成(2013)认为得出发展科研中介的一些启示,包括遵循效率及有效原则、发挥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提高科研中介的结构自主性,并且避免信息壁垒给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企业网络理论发展的脉络与研究内容,许小虎和项保华(2006)对此作出综述,根据其综述可以总结,企业网络理论的出现最初只是对传统的企业理论提出质疑,随着战略学者、社会学者的加入,开始在融合多学科的基础上以经济学、战略理论、社会学为主要维度融合发展。这包括企业网络对传统企业理论的挑战、企业网络与战略理论的整合、社会维度加入企业研究等方面。

  2.2基于社会网络的实验型研究

  近年来,有关于复杂社会网络和创新扩散主要集中在复杂社会网络和局部网络效应的相关研究。在此领域,Corrocher和Zirulia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实,正式局部网络效应影响了消费者对移动通信运营商的采纳决策行为;Banerji和Dutta构造了两厂商的波特兰德(Bertrand)竞争双寡头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由不同用户群体构成的社会网络结果将导致市场细分,但每个厂商仍会获得正的收益。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赵良杰,姜晨,鲁皓(2011)在考虑创新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网络效应基础上,研究了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以及创新采纳个体自身偏好异质;周琦萍,徐迪,杨芳(2013)对新产品竞争扩散的计算实验研究发现,在局部网络效应中,影响新产品竞争扩散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网络中消费者的交互作用,产品内在的价值可以弥补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弱的产品竞争弱势性对创新扩散的影响 。

  3 在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

  社会网络理论在知识管理中产生的研究成果相对更加丰硕,这和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地位难以分密不可分。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于1986年由Wiig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一次会议中提出,此后,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管理研究也获得了较大发展。

  对于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此前已有学者对其作出综述或述评。王晓光(2008)对社会网络范式下的知识管理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两个领域,常见的研究角度主要包含强弱关系、网络位置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刘佳(2012)通过检索国外六个数据库和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分析总结,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与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员工个体、团队或者部门及各层次共同展开,研究重点主要从社会网络的各个特征要素,探讨这些要素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一些模型、建议或者机制。

  此外,利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刘璇、张朋柱和胡海波(2013)以1998至2011年知识管理领域发表的CSSCI论文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我国知识管理领域结构层科研合作网络,发现知识管理领域已存在较高比例的合著现象,但合作倾向于发生在同一机构内部,机构间合作强度低,合作并不紧密。

  对近年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个体知识创新、机构(或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网络结构位置对知识资本的影响等。

  3.1知识创新与知识资本

  关于社会网络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通过实证对影响机理和效果进行调研。丁浩和王炳成(2013)在员工创新绩效的研究中,选用整体社会网络量表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咨询网络数据,计算咨询网络中每位员工与创新绩效水平高的员工的距离,并整理成欧几里得距离,以标准化后的欧几里得距离为自变量,以标准化后的创新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员工创新绩效中存在“近朱者赤”的现象,即与优秀员工距离越小,员工自己的创新绩效越高;耿丽君,张华和何水儿(2013)在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中,从自我中心网络的结构特征和个体一致性及其间的交互综合考察了其对知识创新的作用机理,认为社会网络为创新提供了基于和必要的资源,能力和动机则是创新中必要的人格特质,只有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投入,才能最大化个体知识水平。

  在社会网络对员工知识资本的研究方面,孙立新,余来文(2013)以员工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分析论证了员工网络结构会影响社会资本、知识资本的获得;员工所获得的社会资本的多少会影响其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是网络结构位置影响知识资本的中介变量。

  3.2 知识共享与合作

  李纲、纪曼等(2013)对知识共享的研究进行过综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个组织层面对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进行了研究,研究主题较宽泛,多集中在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因素、动机、激励机制、过程、模式、效果评价及指标测定等,但同时指出当前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缺乏知识共享模式的选择和模式内知识等问题的研究、仅仅研究了知识共享的数量而无质量、少有纯定量研究。

  在知识分享行为方面的研究,包括了员工本身的知识分享和企业间知识共享的研究和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效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上。在定性研究方面对于个体的知识网络罗青兰、孙乃纪、于桂兰(2013)分析了社会网络的四个方面,即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强度和网络异质性对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认为应扩大成员的社会网络,同时适度地增加网络的年龄异质性,降低教育异质性和年资异质性。张玉峰,龙飞和王志芳(2012)将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与知识管理研究方法相融合,通过探讨参与企业竞争情报活动人员的知识协作关系来探索如何有效构建企业竞争情报知识协作平台。

  在实证研究方面,唐厚兴、邓丽明(2013)在社会网络视角下,通过理论仿真实验,研究了声誉对企业间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证明了知识共享的发起者声誉提升有助于消除潜在参与者对共享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共享效率;研究还证明了,声誉的波浪式传染效应(即传染效应沿相关联阶段一层层链式传播下去)比集聚式传染效应(即结点的影响只局限于其直接关联的结点上)效果强。王瑞新,夏火松(2013)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验证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咨询关系网络、情报关系网络、情感关系网络及员工受教育程度对只是扩散网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 基于用户的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在当前基于用户的应用研究中,研究成果广泛,主要的研究内容为基于Web2.0环境下的用户分析,包括用户推荐、用户信息挖掘、用户信息传播等,用户信息服务等。

  胡吉明(2013)等对社会网络环境的信息推荐研究进行了综合的述评,分析认为在国内,社会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关系网络的信息推荐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社会化推荐模式分析、传统推荐的“社会化”改进、基于关系挖掘的推荐和基于社会化标注行为的推荐。张玉峰、王志芳(2010)在对用户的社会网络挖掘中,从用户发帖的文本内容角度构建用户社会网络,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100个在线用户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挖掘了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模式。

  在用户信息传播方面,胡吉明(2013)等对用户关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新浪微博为问卷调研对象,发现微博上用户关系成不对等特征,度数大的用户较容易受到关注,同时度数大的资源也能够得到更多关注,群组关系、互动交流、关注传播都与信息传布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关注传播影响程度最大。在信息服务方面,戴雨森等(2008)从用户感知角度,通过调查研究的分析提出并验证了四个社会网络服务的关键因素,分别为可用性、内容质量、信息检索和社会性,并且对可用性和内容质量更加重视。刘勇,阳莹(2013)基于TAM理论,借鉴其他相关理论,构建了移动SNS用户采纳的理论模型,考察了包括感知可用性、感知易用性、系统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等变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移动SNS用户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5 结论

  根据上述社会网络分析的方面的总结分析,可发现近年来社会网络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产生了多样的研究成果。且随着研究成果的逐渐积累,研究逐渐深入,热点也逐渐明晰,主要偏重在政务及社会资源配置、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以及基于用户的社会网络研究等四个方面。本文作为近年社会网络应用研究的综述,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参考。

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综述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 理论 应用 综述 网络 国内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