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论文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14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1引言

  园林是反映人们审美情趣的实质体现,是精神的物化。园林的建造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一样,这是因为两者欣赏的角度不同,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挖掘它们的内涵,从而进行比较,吸收两者的优点,使设计者在造园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进步。

  2中国园林的发展

  2.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筑数量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两宋至明初,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加以提炼,园景主题鲜明,富有性格;同时大量经营邑郊园林和名胜风景区,将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尺度比较大、公共性比较强的风景区中。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造园法则成熟,出现了许多造园理论著作和造园艺术家。

  2.2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园林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是:公园出现了,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入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提出了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把园林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

  这一时期来华的西方人在租界建造公园,以满足殖民者的需要。这种公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滩公园,或称外滩花园,虹口公园,法国公园;天津的英国公园,法国公园等。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自建的公园。其中有无锡的城中公园,北京的农事试验场附设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等。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皇家苑囿和坛庙陆续开放为公园。

  3西方园林的发展

  3.1西方古典园林的演变

  古埃及人在实用性果树园里所创造美丽的或宗教性的装饰就是庭园的起源。古代亚述帝国或巴比伦的园林,主要是供权势者观赏用。但至希腊时代,公共设施之一的神殿周围,已有当作圣林的树木园。罗马时代,私家园林出现,特权阶层盛行别墅园林风气。中世纪时,修道院园林以意大利为中心、城廓园林以英法为中心已十分发达。14世纪时西班牙出现集回教美术的精髓而建成的阿尔汉布拉宫殿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初以佛罗伦斯为中心有了田园园林的流行。其后,由布拉曼得或拉斐尔所设计的罗马台坛式园林成为欧洲园林的一种典型样式。在法国,鲁诺?托在17世纪末设计了气势雄伟的平面法式园林,并设计了凡尔赛宫殿园林等。进入18世纪后,一反创意性、人工性的欧洲式园林风格,以赞美自然为基本观念的风景式园林在英国日见发达,而重视风景的写实性再现的布朗凡,以及点缀异国式建筑物以求绘画性美的却帕斯等设计人才也相继出现。

  3.2近代西方园林的发展

  从 20世纪初开始,西方园林逐渐向现代园林迈进,大约经过了3个阶段。

  (1)徘徊阶段。18世纪是园林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尤其是风景式园林的出现和城市公园的兴起使园林摆脱了刻板的模式,变得丰富而充满活力。然而,从艺术形式上看,它并没有特别的创新,主要是“如画的”模式和兼收并蓄的折衷主义混杂风格。如罗宾逊发起了趋向简单与自然化的庭园设计,布罗弗尔德提出了几何规则的复兴等。

  (2)萌芽阶段。真正导致西方现代园林开始萌芽的是新艺术运动及其引发的现代主义浪潮。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它的起因是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反对传统的模式,在设计中强调装饰效果,希望通过装饰来改变由于大工业生产造成的产品粗糙、刻板的面貌。它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在欧洲各国也有不同的称呼,如比利时的“二十人团”、法国的“新艺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等。

  (3)成型阶段。20世纪初,现代主义之风渐渐刮起,一部分美国人首先进行了尝试,如1939年的纽约世界商交会部分庭园。与此同时,另外国家的设计师也积极开始探索,如巴西艺术家兼造园师马尔克斯、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等。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现代园林在不断的发展中,已基本成熟。

  4中西宫殿建筑的同异

  园林和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园林是为建筑服务的。在园林设计中首先要先确定了建筑的风格才能确定园林的风格,然后在园林风格中更好的体现建筑,使建筑融入环境,使环境更好的衬托建筑,也就是以建筑为主,园林为辅。

  4.1造成中西建筑差异的原因

  造成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客观物质条件和环境等方面;造园形势和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材料物产;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群体心态、伦理思想、道德标准、宗教情感、审美趣味等等。这些是构筑民族传统精粹的基本要素。

  4.2中西建筑差异的表现

  无论西方和东方,集权整体的最高统治者都想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尊严,以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两者所采取的设计方法却很不相同的。西方皇宫强调的是建筑物的单体,即以某一主要的宫殿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如法国路易十四时的凡尔赛宫。而中国园林是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和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题。尽管也存在着某一种新的单体建筑,但从整体来看,它必不占压倒一切的优势。就好比故宫的太和殿,如果将它单独置放在郊外的山水之中,它就并不显得很宏大。   在整个主体建筑虚实的艺术构想上,中国宫殿的门起着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有了门与庭院叙事的交替,整个建筑便显出了某种事件艺术的特征。而在西方宫殿艺术中,一般不存在这一丰富多变的前奏阶段。

  从宫殿的平面布置方式来看,中国宫殿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的等级。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有十分显明的等级差。中国的宫殿不能让平民百姓随意出入,因为宫殿是代表帝王的尊严和权力。而在西方国家即便在绝对君权时期,与民同娱乐、共欢庆的相对民主的思想,早已经体现出西方的开放,如法国路易十四国王会定期开放给平民百姓参观游览凡尔赛宫。在宗法礼制十分严格的我国古代,简直不可思议。从中也可见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

  4.3自然风景与建筑的选择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5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5.1影响中西方园林差异的因素

  5.1.1变革和稳定

  “变革”确切的描绘出西方古代建筑发展的轨迹,从纪元前古老的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建筑,稍后的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公元后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基督教建筑,“变革”一直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主调。就拿西方古建筑中最负盛名的希腊建筑来说,就是希腊人不断借鉴外来的建筑文化,勇于变革创新,并使其不断完善,而逐渐创造定型的。

  “稳定”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开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大不相同,远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君主集权的统一国家。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封建大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我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经济结构也始终以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人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是平和、稳定而又限制的,他们没有古希腊人那种敢于探索的冒险精神,也没有热烈而奔放的宗教和艺术之追求。建筑只要满足了使用,就不大想着去改变它。柱梁组合的木构框架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末,是我国建筑文化系统稳定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5.1.2不同的建筑价值观

  在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对建筑艺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总的来说,西方人对建筑较为重视,认为是艺术门类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凝集,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美的化身。所以西方古代对建筑艺术中的永恒、理念、数于比例等的探索,均取得较大的成绩。

  我国古代的哲人和文士对建筑的看法则比较模糊,他们既在宗法礼教等方面肯定其重要性,但又不将建筑视为一种能表达理想的重要艺术。在一般概念中,建筑只是满足人们某种生活要求的实用性记忆。

  5.1.3不同的自然观念

  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很不相同。西方园林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整和有序:花园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耸立着主体建筑,建筑的轴线也同样是园林景物的轴线。园中的道路、水渠和花草树木均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有序的布置,显出明显的理性。

  中国古代园林的风格与西方花园截然不同,园中没有强烈的轴线。中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明确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宗旨。认为园林虽然是由艺术家及工匠窗而成的,但却要表现出一种自然田园的风景之美,既要用人工创造出自然。这一艺术思想便决定了中国园林自由、适宜的总体风貌。

  5.1.4各相异趣的园林风貌

  中国园林式独立,自成格局,与建筑没有逻辑上的主从关系,他们有着完全相悖的设计原则,所谓“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但中国园林却是极自由,非对称的。如果说西方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正面延伸和相同观念上的加强,那么,中国园林则是以自然来补充人工的不足,是相反相成的强化和修饰。

  5.2中西方园林具体表现

  5.2.1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5.2.2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回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5.2.3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5.2.4唯理与重情

  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西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6结语

  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对照。而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这一方式在西方并不普遍。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应多方研读,才能品味其真谛,吸收其精华。在自我的设计中,若能适当借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设计方法。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西 园林 美学 差异 中西方
最新美学论文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论休谟美学中的“审美趣味标准”
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梳理
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及美学评价
论海德格尔建筑美学思想*
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长阳南曲文词的美学风貌
热门美学论文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探讨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从社会实践看“共同美”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