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电影《林肯》的影像叙事张力论文

电影《林肯》的影像叙事张力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15

电影《林肯》的影像叙事张力

  《林肯与劲敌幕僚》是美国当代人气最旺的通俗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多丽丝?柯恩斯?古德温的代表作之一。古德温擅长研究美国总统政治,她撰写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传记《非常年代》曾于1995年荣获普利策奖,而作者花费长达十年时间撰写的《林肯与劲敌幕僚》,以林肯为中心人物,集中笔墨讲诉了林肯与三位内阁核心成员苏厄德、蔡斯、贝茨之间的关系,将林肯的政治智慧与卓越才能放到与三位功勋卓著的前竞争对手的强烈对比中予以体现。该书因此成为2005年《纽约时报》畅销书,并荣获林肯奖。与其他林肯传记不同的是,这部书别具匠心地选择了1860年共和党人在芝加哥召开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全书的开篇,然后才分别讲述林肯与内阁三位重要成员的生平与从政经历,以及他们从竞争对手转变为得力干将的整个过程。作者所选择的故事切入点和书中四位主角平行叙事的写作方式使其在多如牛毛的林肯传记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

  在《林肯与劲敌幕僚》面世七年之后,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终于把林肯搬上了屏幕,用影像对美国这位排名仅次于开国总统华盛顿的、美国集体想象中理想化身般的人物进行了阐释。这部由著名编剧托尼?库什纳亲自操刀撰写剧本、电影台词改编自《林肯与劲敌幕僚》的电影赢得了十二项奥斯卡提名,并引起了观众与评论界的热烈讨论。与古德温的传记小说一样,电影《林肯》独具匠心、风格迥异。本文基于传记作品与电影作品的跨领域研究,拟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以电影《林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传记《林肯与劲敌幕僚》为第二研究文本,从影像叙事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电影在影视风格上所展现的超越文字的张力,以及这些张力又如何深化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一、电影《林肯》的叙事风格

  作为斯皮尔伯格众多电影中风格迥异的一部“正史”片,《林肯》在影像的运用上匠心独具。电影灰暗、沉重、压抑的画面首先反映了内战行将结束、民众已倍感疲惫的时代背景;电影以1864年异常惨烈的詹金斯渡口战役开头,短暂地展示了战场的残酷性,然后将镜头迅速转向林肯总统与黑人士兵的对话,以及白人士兵背诵葛底斯堡演说名篇的一幕,为后来的情节做了充分的铺垫;战场的镜头点到为止,更多的镜头则在一个又一个的室内转换。为了在内战结束之前让众议院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林肯不惜动用一切政治手段来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政治上的较量丝毫不亚于战场上的残酷杀戮,这正是导演用战场镜头开篇的用意。正因如此,电影中大量的政治对话、观点、辩论一度让观众觉得冗长乏味,不知所以。然而,这些晦涩难懂的政治话题,在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汤米?李?琼斯等的出神演绎下,变得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虽有大量的室内戏,但各种电影技巧的运用,彰显了影像叙事的张力。

  古德温在撰写《林肯与劲敌幕僚》时独辟蹊径,选择从1860年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开篇,小说的叙述技巧也影响了银幕[1]:其一,影片也选择了从1864年开始叙事,以宪法第十三修正案为核心;其二,影片也通过大量细节展示了一个拉下神坛、有血有肉的林肯形象。电影《林肯》在制作中充分吸取了古德温的创作风格,并通过电影的色彩、人物角色的表现、情节设计等技巧的运用,使影像叙事的张力得以充分地释放。

  二、影像叙事超越文字的魅力

  (一)电影《林肯》的色彩与基调

  电影中的色彩是一种审美艺术手段,它和整部影片的基调一起创造出一种氛围和风格,并可以用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特定形象,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电影《林肯》开篇即是战场上惨烈杀戮场面,让人倍感压抑,接着是林肯的一段梦境:仿佛坐在一艘古怪、难以形容的船上,朝着一处不知何处的岸边飞快地驶去……画面灰暗、沉重。然后是白宫的房间,阴暗狭小,而首都华盛顿总是雾蒙蒙灰暗的样子。室内的场景也以最简单的布景为背景,多拍摄人物的轮廓。影片中另一个战场场景――林肯骑马穿过尸体成堆的战场时,背景也是灰暗的。整部影片的基调因此而显得沉重、压抑、灰暗、严峻,充分契合了战争行将结束,人们普遍对战争感到厌倦的心态,也预示着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解放黑奴、结束内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导演对色彩的娴熟运用,给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林肯生活世界,也为观众理解林肯的种种做法提供了脚注。在传记中,古德温运用语言的描述,给读者创造了一个间接、抽象、多义的文学形象和世界,而借助于影像,导演给观众刻画了一个更为直接、具体的背景世界和人物形象,一个侧重于直感体验、代入式的艺术表现形式[2]352。这正是电影的影像叙事的巨大张力所在。

  (二)电影主要人物角色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电影《林肯》中,导演通过将镜头迫近人物,用视觉形象的感染力代替传记文学中语言的描述,这是影像叙事张力的又一体现。刘易斯异常传神地表现了这种感染力。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临近午夜,当林肯放下笔,身心疲惫地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儿子塔德玩耍的房间,总能发现他已躺在地板上酣然入睡。这时,身材高大的林肯总是弯下腰,伏在地板上,让儿子爬到自己背上,再缓慢地撑起身子,背着儿子,吃力地走上好长一段路,把他送上床[3]。在林肯弯腰的瞬间,在他吃力地背着儿子走向卧房的过程中,迫近人物的镜头生动地展示了看上去有些脆弱、衰老但慈祥的银幕形象,他佝偻的背影和轻柔的语调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展示在了观众面前,镜头给了观众一种无法拒绝的代入感。在传记中,这种形象仍然是间接的,而影片中通过镜头的迫近,这一形象突然变得高大、直观,视觉的冲击引发心灵的震撼,影片叙事的张力彻底展现。   而林肯擅长讲故事的天性也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电报室等待战报的紧张时刻,在等待选举结果的关键时刻,在与阁员、议员、助手、士兵在一起的时刻,讲故事是林肯的拿手好戏,不仅缓解了紧张气氛,还鼓舞了士气,发挥了潜台词的作用。林肯讲故事的场面通过一组组特写的镜头,借听众的反应印证了林肯的幽默与智慧。如在等待魏明顿战报的紧张时刻,林肯不顾斯坦顿的坚决反对,在电报室讲起了华盛顿总统画像的故事。故事不仅引起在场的人一阵爆笑,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鼓舞士气的信息:联邦军队一定能战胜南方叛军。这样的镜头,充分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林肯形象。

  (三)电影情节设计所产生的表现力

  影片核心是林肯如何推动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在众议院的通过。从宏观上看,这是林肯留给后世最伟大的遗产;从微观上看,一个重大的改变,需要数以千计微小的政治动作,没有什么比他为争取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更能体现他精明与细腻的政治手段了[4]。在文学作品里面,作家可以用复杂的方式来处理人物的思想观点,除人物的语言动作之外,还可直接探索人物的意识活动,文学作品的这些特征往往很难转化成银幕形象[2]354。在电影《林肯》中,编剧和导演在语言与动作之外,通过情节的铺垫、前后呼应、潜台词等方式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林肯深夜到电报室,电告格兰特将军如何处理南方和谈代表。深思熟虑之后,林肯决定:“请桑德斯上尉带领该群官员登上‘大河女王号’至弗州汉普顿,然后等待进一步的指令。”这一情节的补充设计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四天以后,当众议院即将投票表决第十三修正案的关键时刻,南方邦联和谈代表已抵达华盛顿的传言传遍整个国会。反对派要求林肯回答是否有和谈代表的质疑。如果传言是真的,那么和平谈判将很快结束战争,林肯的第十三修正案就没有通过的必要了,之前所做出的所有努力将功亏一篑,现场气氛一度十分紧张。林肯在国会的忠实代表,议员阿什利立即给总统送去紧急便条,恳求总统:“如果这件事不是真的,请授权我反驳这件事的真实性。”林肯当即回复:“据我所知,华盛顿境内并没有和平使团,而且也不太可能有。”林肯的回复打消了众人的疑虑,投票得以顺利进行。而事实上,南方和谈代表就在首都华盛顿地区外面等待着,这也是为什么林肯的回复被反对派批评为在玩律师的文字游戏。电影情节的铺垫与前后呼应在此可见一斑。

  而林肯从欧几里得定理中析出的“人类生而平等”这一命题也与史蒂文斯的“我只认同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除此以外再无其他”的观点构成电影中又一重要线索。林肯的欧几里得定理之说与如何处理南方和谈代表的去留问题看似没有联系,实质上反映了林肯高超的政治智慧与政客手腕:第二天国会辩论的即是这一主题,史蒂文斯的发言也是与此有关,而南方和谈代表是否已经抵达华盛顿将是重要的干扰因素。在这里,情节的补充,台词与潜台词的虚实结合,迅速将电影推向高潮。通过情节的补充,电影得以弥补传记作品中影像所无法展现的内容,使影像叙事比语言描写更有张力。

  三、结语

  传记文学作品要改编成电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要把神话般的林肯搬上银幕,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古德温对林肯的理解与书写方式,在电影《林肯》中多有体现。而在斯皮尔伯格的执导下,电影充分利用影像叙事的张力,在影片的色彩、人物角色的表现、情节设计等方面进行突破,把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拉下神坛的林肯形象展示在了观众面前。

电影《林肯》的影像叙事张力

论文搜索
关键字:张力 影像 叙事 电影 林肯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