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探析论文

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22

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57-2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特色集中的学科门类,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优势。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将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领军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完整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仅有学科优势与行业优势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科学完善的制度。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建设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存在学科间不均衡的问题。在特色发展的思路指导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发展上。特色优势学科资源富集,甚至出现部分资源浪费。基础学科、弱势学科和边缘学科得不到足够的支持,陷入科研资金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平台缺失的窘境。

  第二,未针对学科特色建立分类培养制度。行业特色型高校中除优势学科之外还有一些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度的制定更多的是从优势学科的发展思路出发,导致研究生培养制度单一,没有做到与学科实际相结合。

  第三,关于学术竞赛和高水平学术讲座的组织制度不够完善。学术竞赛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高水平学术讲座是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术素质的重要平台。由于优势学科的影响和限制,学术竞赛和学术讲座的组织制度缺乏均衡性,对于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在这方面保障不足。

  第四,导师的培养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现有的关于导师的培养考核制度在师资配备、导师配比、指导学生的工作量、培养学生的质量等方面缺乏科学完善的规定。

  第五,研究生学术成果的奖励制度不够完善。奖励是提高研究生创新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手段。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中,对研究生学术成果的奖励设置不够合理,对学术创新成果的认定不够科学,与国家奖学金、社会奖学金等奖励缺乏良好的对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激励作用。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制度化培养的理性分析

  制度是一整套的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制度不仅是静态的,而且具有能动性。制度将其约束性的条文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过程就是其能动性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制度的能动性的表现过程。制度具有变动性,即制度的会随社会环境发生变迁。制度的变动性表现为制度的适应性和自我修正,从而步入良性循环。制度的变动性层面是动态与静态的融合。制度的静态性表现为显性的制度对于个人行为的约束规范。制度的动态性表现为隐性的制度对于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

  依据表现形式可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一般为有形的、文字化的,如各种守则、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是无形的、意识化的,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各有所长,作用互补。正式制度的作用过程是显性的、刚性的,容易出现各方关系的紧张与对峙,规制效果持续时间短暂。非正式制度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通过无形的引导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要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予以规范。伯格和卢克曼在《社会实体的建构》中首次提出“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将其定义为“某演员将其习惯性的行为类型化”。现代社会中制度化主要指程序化和规范化。制度化是一个从混乱无序向协调有序发展的动态过程。制度化是一个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的过程。科学健全的制度化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目标体系、规则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科学完善的制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制度保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规范途径,是引导研究生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行为准则。科学完善的制度将形成学校、学科、研究生三方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合力,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创新能力分类培养制度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思路和学科特征要求针对不同学科和教育层次制定分类培养制度。行业特色型高校不仅存在优势特色学科,还存在基础、边缘和交叉学科。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优势学科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容易富集资源,获得支持的渠道较多。优势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以实践为主,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促成产学研一条龙。对于基础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增加投入,适当平衡资源,扶植基础学科的良性发展。鼓励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与优势特色学科研究生互动交流,鼓励设置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鼓励建设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鼓励建立交叉学科的导师团队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团队,实现特色型创新能力培养。针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评价制度体系。   (二)建立学科特色实践培养制度

  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行业特色型高校依托行业背景,注重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特色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应注重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利用高校的技术平台解决企业在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锻炼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企业零距离接触行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检验和创新。依托行业背景,针对学科特色,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制度,形成企业、研究生和学校之间的良好配置机制。针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依托特色学科基础制定创新能力培养制度,鼓励不同专业研究生之间互相交流,组建科研团队,提供实验平台,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三)完善常规学术竞赛组织制度

  建立学校、学院、学科三个层面的学术竞赛组织制度。学校应积极争取承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学科专家举办学术报告,及时收集发布相关学科学术竞赛信息。学院应结合本学院特色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根据相关学术信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拿出部分科研经费支持研究生参加相关学术竞赛,建立高水平学术期刊库为研究生参加学术竞赛提供文献和学术资料。学科导师组应指导鼓励研究生研究与学校特色学科群相关的交叉学科,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荐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论坛。确定周期性重点学术竞赛活动,将组织研究生参加科技学术竞赛常规化,形成长效机制。

  (四)完善导师培养指导考核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主体。学校应聘请一些企业、校外科研院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建立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在特色优势学科研究生培养中采取双导师模式,使研究生学术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导师培养指导考核制度,将研究生创新的能力列入导师年度考核,调动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积极性。

  (五)完善学术创新成果奖励制度

  完善研究生学术成果奖励机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需要约束制度,更需要激励制度。应在已有的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的基础上增加针对科研创新的专项奖学金。积极统筹国家拨款、学校专项经费、院系配套经费、导师资助经费,大力争取社会和行业专项捐赠,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明确学术创新成果的奖励程序,在年度综合测评和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评审中增加学术创新成果所占的比重。针对不同学科制定具体的奖励标准,调动研究生开展学术成果创新的积极性。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使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成果能投入实践得到检验完善,搭建研究生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拓宽学术创新成果获得奖励的渠道。

  五、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是包含着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的完整体系。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通过制度进行规范引导,统筹各学科的发展,突出特色学科群,激发学校、学院、学科、研究生的积极性,促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运行。

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特色 创新 培养 制度 探析 研究生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