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从社会需求透视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论文

从社会需求透视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23

从社会需求透视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基金项目] 2012年西北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从社会需求透视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项目编号xbmuyjrc201208

  【中图分类号】 J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61-2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的确定取决于社会的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多数音乐院校(系、科)设置了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两个方向的专业,这对于人才市场对不同音乐人才的需求,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由于多数院校对于社会上关于音乐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缺乏科学的调查分析,所以,在招生人数、课程设置、培养重点、实习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盲目性。这也造成了一些院校招生人数失去控制,而一部分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学生本人就业难等局面。

  面对当前声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结合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我认为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培养应该坚持专业特色与学业范围多角化的结合、提高教学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的结合,加强素质教育与就业目标的结合,本着以上的这些想法,逐步形成《从社会需求透视声乐学生的培养方向》的课题思路,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机械、应用型教学观念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现代高校学科建设对专业院校的复制和依赖。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学科建设热潮,但也造就了学科生长水土不服、先天不足等遗憾。除此之外,高校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外力作用,也使得问题的原因更加复杂,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模仿建学”的教学体制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高校扩招、办学形式开放、学科扩建的热潮日渐高涨,声乐专业由专业性音乐院校日渐普及到普通高校。这合乎教育发展的趋势,但也为专业艺术教育带来了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

  1、教学体制缺乏适应性的独立建设

  继续借鉴或者简单复制专业院校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及理念也无法适应现代高教发展的要求。比如,以乐理、和声、作品分析、视唱练耳、钢琴、合唱指挥等内容构成的课程设置明显无法契合现代社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片面追求声乐演唱技能和技巧的传统教学观念丧失了艺术审美情感的真谛,“贪大求洋”的声乐教材违背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也往往会产生顾及失彼的遗漏。

  2、学术与市场给予师资结构双重考验

  艺术专业是一门具有生产性的外向型人文科学,从教师培养到教育产出,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但由于在高校扩招中大批进入的师资队伍缺乏声乐实践的熏陶,自然难免实践经验不足、艺术影响缺乏、不了解本土声乐文化,造成授课自由空间过大、声乐理论传授无系统性、本土声乐文化消解等诸多问题。

  3、非专业性基础与专业性培养的矛盾

  在艺术教育大众化的理念和音乐艺术市场化的合力推动下,音乐艺术教育往往异化为职业技能教育。近年来,普通高校声乐专业招生数量远超专业音乐院校,大多学生入校前仅有应付考试的突击性训练,专业知识几近空白,传统的艺术人才培养方式再难推行。面临严峻的形势,对教育目标的定位思考、培养方式的特色探索等刻不容缓。

  (二)传统僵化的教学关系

  在市场化的语境下,高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关系逐渐被市场经济分裂瓦解,各自为战的利益诉求催生出千姿百态的高校教育生态。严重依赖市场生存的音乐艺术行业,教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1、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

  目前,高校基于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严重倾斜于学术成果、社会影响力等因素,以鼓励的姿态与教师形成合作关系,导致教师功利化心态加重。舞台经验和艺术影响力先天不足的青年教师拼命追求粗糙的学术发表、不加选择地参加表演评奖,造成学术创新难以入深、教学心态焦虑毛躁、艺术实践盲从市场喜好,甚至产生“重学不重教”的教学情感淡漠现象。

  2、僵化机械的课堂关系

  学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教师的教学压力陡然增加。由专业音乐院校复制而来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方式在巨大的教学课时催逼下不得不流于模式化、机械化的任务应付。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机能条件不能充分鉴别,导致缺乏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只能采取被动学习、模仿歌唱的机械化课堂教学,自然带给学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般的茫然,学习目标不强、动力不够,往往自甘沦为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3、功利化的学习心态

  高额的学习成本、光怪陆离的市场诱惑、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艺术平民化的心理失落,使得学生无法专心作漫长的基本功学习,急功近利,艺术理想信仰失落,“声乐课堂则具体地成为重演唱技能、轻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职业训练”。许多学生在流行趋势的影响下,单纯追求对外国歌曲和经典名曲的演练,却根本地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尤其是对传统音乐艺术知识缺乏继承。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目标

  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设立的办学目标是否准确。为了促进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必须要设立正确的办学目标。在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中,必须要对其培养目标给予准确的定位。高校声乐教学不仅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而且还必须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要树立并坚持培养综合人才的目标,从而保证高校声乐教学合理的衔接到教学的总体系中。使得声乐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对声音艺术良好的表演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人生经历更加丰富,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建立正确完善的教学观念

  随着声乐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声乐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不仅要充分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文化,而且还要积极采纳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借助先进的声乐理论有效地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各大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声教师的交流以及培训。相关院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声乐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学习与交流。定期举办一些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三)强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适应性发展

  作为一门将艺术性与技术性充分融合的课程,高校声乐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其不但可以是师生间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同时还能够创建多媒体声乐教学课,将更多的声乐教学音乐资源发放在校园网上,从而推动与落实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依照社会的定位与价值取向,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的采用小规模探讨模式的集体课以及小组课,或者也可同时采用“小组课”以及“个别课”有机结合的模式,或者让学生彼此探讨与交流等等。灵活多变、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拓展学生视野,有效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不断交流经验。从而充分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与鉴别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激发起音乐细胞去发掘个人的音乐特点,提高个人的音乐魅力,而且还能够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授等,从而提升其综合声乐素质。声乐实践课的合理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声乐素质。

  借助于声乐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声乐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创作与表现声乐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重点。积极地培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练耳与视唱方面的培训与教学。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练耳与视唱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练耳与视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练习的度,不能练习不足也不能过度。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其学习进度给予实时的关注,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对于视唱课表现较好,然而练耳课表现略差的学生应该不断培训其听的能力等。

  三、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现代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学科性和高校体制的双重层面,从改革推进的历程来看,专业音乐院校秉持专业化、精英式的传统,又加上了现代的发展理念,教育影响力仍然最大。而高师声乐教学在持续二十多年的探索中,也走出了一条重声乐教学技能培养的模式,提供了重特色办学理念的改革路径。目前,普通高校在声乐教学的改革征程中渐趋发力,而前景仍需观望。不过,这些宏观的、具有前瞻性的体制改革,需高层推动,奏效也非一日之功。

  (一)保持日常教学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声乐专业人才,还要把人才定位由艺术创造转向艺术服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出为社会传播音乐文化的人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树立与培养目标一致的教学理念,将音乐活动能力和教学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兼顾音乐文化和情感表达的全面素养。

  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组织能力,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中,歌唱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声乐技巧训练是基本功,绝不容忽视。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音乐美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操。同时,面向市场的声乐教育,应当把组织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为就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教学中,不妨把歌曲作品当作教学集中点,由点到面让学生在歌曲实践中把握情感、音乐美感、文化内涵、创作理念以及乐理知识,指导学生采取小组形式进行合唱、指导演唱等,让学生在选讲作品的基础上有方向地多听、多唱、多看、多分析同类型的作品,以此激活课堂活力,增强趣味性学习,并把多重学习课题结合在一起,强化声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选取的作品应尽量类型多样,比如国外经典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重归苏莲托》、《鞭打我吧》、《世上没有有力地前我怎幺活》、《悲叹的小夜曲》、《月光泪》等;国内优秀歌曲《想亲娘》、《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爱你中国》、《乡音乡情》、《昭君出塞》等,同时穿插一些现代流行歌曲和传统戏曲作品。

  (二)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

  为建立良性互助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学习氛围,强化声乐教学与歌唱实践、舞台表演的联系,应在与同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借鉴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尝试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1、形成大课与小课结合的多种课堂模式

  重声乐技能训练轻文化素养学习的现存观念,造成了普遍的“重小课、轻大课”现象;“一对一”的课堂模式也往往让学生缺乏经验交流。为突破这些教学问题,学校不妨组织中青年教师加强岗后学习培训,有选择地开设“经典作品鉴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轮流开设“声乐训练交流”等大课堂,并组织所带学生开展交流课堂,与其他同事联合授课,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指定老师、单一课堂,而能有机会进行观摩和交流学习,了解其他老师的讲解和周围学生的学习情况。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广为普及,除常规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外,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拓展舞台经验教学,每学期还可组织4-6次远程课堂教学,利用学校的合作资源和个人关系,邀请外校教学经验丰富的声乐教师、有舞台经验和艺术影响力的歌唱表演者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在更深入具体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打通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强化实践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校培养应用型声乐专业人才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服务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定位也要求声乐教学要逐步走出传统课堂。在为学生搭建教学实践平台上,除了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舞台表演、歌唱比赛之外,还可鼓励、帮助学生开展社会音乐文化活动,以沙龙、周末音乐会等形式组织灵活多样的小型交流课堂,并结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走进中小学参加音乐教学和文艺节目的编排和辅导工作。

  结语:当今高校声乐教学体现出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为目标。面对我国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高校声乐教学应该以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为重点,通过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等情况的分析,应该加强素质教育与就业目标的结合,提高教学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的结合,坚持专业特色与学业范围多角化的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单位需要、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与建设者,就业导向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对于深化高校声乐教学体制改革,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社会需求透视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专业 学生 培养 方向 需求 透视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