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体育教学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论文

体育教学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30

体育教学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人口竞争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里程碑式的重要决定。1999的高校扩招至2013年高校毕业生己达到700万人,“数字之惊人,队伍之庞大”是对高校扩招规模的总体概括。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似乎不再那么高不可攀,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放眼望去满大街都是,毕业生就业压力陡然剧增,“毕业即失业”即成为越发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大背景下,高校“重智商、轻情商”的不合理教育机制依然存在,并且处于主流地位。不难理解,一个人格残缺和心理不健全的毕业生,终将被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激烈竞争的残酷所淘汰。因此,如何化解扩大招生规模与培养合格大学生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每所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人格的培养是值得体育专家、学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永远深思的问题。

  1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定义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的期望值和程度〔1〕。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指的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主动改变自己以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较高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2〕。

  2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提高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是多方能力的综合与融汇,笔者结合体育教学实践,着重从大学生创新、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与提高的结论性建议。

  2.1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包括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个从己知领域向未知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开展需要不断的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当注重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角色转换上变“学会”为“会学”,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条件与氛围,让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3〕。例如,在体育课上,教师提出了“争取八分钟耐力”的目标,有的学生走上操场的跑道,准备通过慢跑来实现这个目标;有的学生则通过跳绳这一活动方式来完成目标;还有的学生通过往返运球上篮来实现目标。所有学生都积极思考,学以致用,根据各自的喜好和自身体质特点,选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最终都完成了“八分钟耐力”这个任务。所以,体育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其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表现力,最终实现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

  2.2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逐渐成为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古人曰“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之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态之下才能处于优势地位,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更好地融入新集体中去。而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篮球、排球、珍珠球等球类项目是团队协作活动的典型代表,没有成员间的分工合作,这些球类活动就无法开展。通过体育教学为大学生灌输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让他们明白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对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成就大业的基本能力〔4〕。

  2.3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公平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市场运转模式下的客观的、公平的竞争。有了对比和竞争,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同样的,高校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方面也面临着市场化的竞争局势,面对就业市场,他们应当具备敢于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竞技赛事中的一些违背体育道德观念的事例融入整个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创造竞争氛围,增强学生公平竞争的理念,激发其积极向上和勇于拼搏的精神〔5〕。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因此将体育竞技规则作为普法的一个载体,从点到面加强普法宣传,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4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社会适应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养,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石。当下大学生中90?以上为独生子女,在实际交往过程中,不和谐、淡漠、郁闷等不良因素在人际关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和家庭。体育运动中的团队项目可以增强大学生彼此的信任与了解,同时可以改善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以篮球课为例,针对那些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掌握过于迟缓的学生。老师可以指定一些技术好的学生,分组帮助技术差的同学。在这样的帮扶活动中,参与“教”的同学,由于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他们除了耐心细致地指导技术差的同学,自己也从中受益,技能更加娴熟;而那些被“教”的同学会因为同伴不厌其烦地帮助自己,学习劲头更加十足。这样的帮扶活动使帮助者与受助者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和人之间在相互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基础上形成的。体育运动在促进大学生交往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缩短学生心理上的距离,并能以健康的心态与融洽的手段互相沟通〔6〕。今天你在体育专项技能上帮助了我,明天我就有可能在文化课学习或生活上帮助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交际圈,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友谊更加深厚。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体育课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更多的彰显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导的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精神。而高校体育教学除了运动性特点之外,集中了合作性和竞争性等诸多社会性特点,为学生体验、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提供了场所。这些社会经验与技能的养成对日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7〕。

  3.2建议

  3.2.1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

  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和手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及时改变教育理念、提升知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理论,还要具备丰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具备竞争优势的合格毕业生〔8〕。

  3.2.2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界定既要以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又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因此,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2.3高校体育教学情景的创设

  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当有意识地创设形象生动的活动氛围,用以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在跨栏练习中,应创设模拟战场,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伤病员”为目标安全到达终点,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

体育教学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培养 高校 毕业生 毕业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