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先锋艺术如何走向媚俗论文

先锋艺术如何走向媚俗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7

先锋艺术如何走向媚俗

  [中图分类号]: 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1

  一、先锋艺术的起源

  “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原本是法语词,译成英文即front guard,advance guard,或vanguard,是作为军事术语出现的,军队的先锋是一小批高度训练的士兵,探索大片地域并且计划军队的行进方向。这个意义几近于近代小群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所达致的工作,开创新的文化或政治领域并且给予社会指导。有些人认为先锋派即是精英主义,尤其当它用来形容文化运动时人们经常用这词指涉新颖的或实验性的作品或人物,尤其是对于艺术、文化及政治的层面。

  二、先锋艺术的含义

  先锋艺术是现代性的一种审美形式。它的特点是团结少数、追求先进、富有反叛性。布迪厄曾将文化描述为人们可以进行投资并积累资本的一种经济,文化制度犹如经济制度一样运作,对资源进行不平等的分配,造成了特权者和被剥夺者的区别。这种文化制度,主要通过教育制度以及其他诸如画廊、音乐厅、展览馆和各类艺术津贴机构(这些机构互相配合构成了一种从传统文化到前卫文化都包括在内的“高雅”文化)来提升并优待某些文化品位和文化能力。这一文化称为官方文化,使之与那些没有获得社会合法性和社会机构支持的大众文化区别开来。官方文化就像货币一样,将拥有者和匮乏者截然一分为二。如果投资于“教育”,获取一定的文化品位及文化能力,就能产生一种社会“回报”,比如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拥有更高的社会名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文化资本经常与经济资本联袂制造出社会特权和区隔。在官方文化中,艺术与文化结合并且艺术和大众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这种对立是由经济地位、文化水平、阶级地位的差异造成的。艺术成为高雅、有品位的、特权阶层的代名词,也造就了区隔与符号。官方文化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强加式,与其相比先锋艺术的传播方式则是自下而上的自发式。先锋艺术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高度创新的同时也是对官方文化秩序的一种反叛。

  三、媚俗的产生

  1.根据需求生产

  媚俗是随着封建秩序的解构出现的,迎合了大众对文化符号的追求。广大阶级的人们沿着社会等级发展,终于达到更高的地位并同时提出了文化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需要用符号来炫耀这一地位。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使所有阶级都可以没有区别地玩弄符号。艺术不作为特权阶级的特殊物资高高在上,而先锋艺术也不再作为艺术发展的前沿创新流派高高在上,符号的生产从被限制走向了自由,任何人只要付出一点金钱就可以得到一件“艺术品”,表面上精英文化降低姿态从时代前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是“伪物质”和文化符号。随着工业的发展,艺术家借助工业复制传播作品,人们渴望通过欣赏和拥有复制品这一行为来获得权力,并且向精英人群靠拢。

  2.仿造的产生

  竞争的民主接替了法定秩序特有的符号内婚制,这样人们就同阶级之间名望价值/符号的变迁意洽,必然地进入仿造。仿造在生产大批工业复制品的同时也满足了大众对于高雅文化的追求,更消解了现代主义的真实与想象、现实与表象的二元对立。但是这种仿造只是对古典符号的表象的简单复制,摧毁了艺术作品的“灵光”。艺术作品一旦不再具有任何仪式的功能便只得失去它的“灵光”。真实艺术作品的独一性价值是筑基于仪式之上,而最初原有的实用价值也表现在仪式中。机械应允了艺术作品的复制,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正是为了被复制而创造。

  3.对商业利润的追求

  媚俗艺术(它对时尚的依赖和迅速过时使得它成为可消费“艺术”的 主要形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如此紧密,以至于可以把媚俗艺术在“第二”或“第三”世界的出现看成“现代化”的准确无误的标志。一旦媚俗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就只有市场能约束那些廉价的或者不那么廉价的魔防物的激增,这些模仿物可以是对一切事物的模仿――从原始或民间艺术到最近的先锋派。比如饭店里为烘托气氛而挂在墙上的梵高《向日葵》和莫奈《日出印象》以及模仿古罗马风格而搭建的石柱和雕像,这些仿制品的价值是由自身的材质和被模仿者的美学价值决定的,而它本身并没有真实价值。媚俗通过商品的工业生产兜售先锋艺术,先锋艺术想要继续创新离不开文化工业的经济支持。商业企业在大众需求中找到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又可以生产足够多的书籍、图画、影视作品来满足人们的消费。而大众就像一个模子,此时正从其中萌生对艺术的新态度,量已经变成了质。参与人数的大量增加改变了参与的模式。以作者和一小撮文化精英为主的先锋文化在批量生产中过渡为以受众为主的大众商业文化,文化的潮流不再按照资助者(特权阶层)的喜好发展,而是投向了更为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大众的怀抱。艺术若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就会丧失批判性和创新性。

先锋艺术如何走向媚俗

论文搜索
关键字:走向 艺术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