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文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9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3-0000-01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因此,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回答这一问题,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产生有效性,则它的价值、功能、地位就都没有着落,它的继续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实质与意义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 必须明确何谓“有效性”及其实质。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在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一书中指出, 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属性的体现, 是指“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所具有的相应特性, 且这种特性又是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在与相应价值主体构成价值关系”①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深入、全面地从理论的高度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有赖于科学的理论研究框架的确立。一、确立严整的理论框架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急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议题。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愈益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倚重程度的日益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相关部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以至焦点。 1 999年 9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增加针对性和实效性。在2000年 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 :增强实效性,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这一系列的表述,无疑向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切实增强有效性的重大课题。②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探讨,具有超时代、超地域的特性。两千多年来,我国一代代先哲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时代要求探讨过这一问题;放眼世界,东西方各民族也都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中探讨过这一问题。这些探讨,就其具有某些共性而言,对于我们今天关于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思考无疑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毫无疑义,这一关于思想教育有效性所遵循的法则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亦具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拉康来的,在阐述中他给现代性的主体性以致命的打击。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进行这种分析的时候,他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进行了精神分析语言学上的重新描述。他认为,当看守为了囚犯而固定在监狱的位置上的时候,那他就成了囚犯的“奴隶”,而囚犯就成了主人。根据这种主体间性,针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提出了相反的思想:我于我不在之处思,因此,我在我不思之处。这应该说是对笛卡尔的“我思”主体的最大摧毁,也是对现代性思想根基的摧毁。

  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初步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

  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形成历史过程中,事实上涉及了三个领域,从而也形成了三种涵义不同的主体间性概念,这就是: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解释学)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理论为推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从而也在新的基础上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中,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宣教者与受教者都是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

  (二)、主体间性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干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决定的。将主体间性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宣教者和受教者看成两个平等地位的主体,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智慧,尊重他们的创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灌输原则

  灌输原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职能, 就在于把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化的政治意识灌输到社会全体成员中去,使之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③但是我们要明确这里的灌输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自我教育和灌输是相容的, 其目标是一致的一方面, 灌输最终要通过自我教育来消化和理解;另一方面, 自我教育以灌输为条件, 否则,自我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 况且从心理学的认知角度来看,学习即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由此看来,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遵循一种强化规律,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④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教者主体而言,灌输可以从以下方面修炼内功:一是转变教育理念。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三是深入实际、研究受众,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增强针对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而言,灌输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主体素质:一是增强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自我教育,关注社会发展。

  总之,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和宣教者都是高校,两者之间是 “主体―主体” 的关系。强调他们的主体间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客观需要。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必须坚持灌输原则。

  注释:

  ①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16.

  ② 周亚东.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性研究.2002.

  ③ 徐承英.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9).

  ④ 杨亚军.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性”[J].江苏高教,2000,(1).

  ⑤ 闵永新.论灌输原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江苏高教,2011,(1).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思想 政治 教育 有效性 有效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