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共青团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及传播路径研究论文

共青团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及传播路径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30

共青团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及传播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声音,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这对共产主义青年团最大限度地为党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青团要切实履行党交给自己的任务,进一步地做好青年教育工作,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就必须重新认识青年、审视共青团与青年的团青关系,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内涵,这对于共青团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青团视阈下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内涵解析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在特定的对象――青年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部分,然而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化。从共青团工作的视角看,实现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就是要求共产主义青年团运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来吸引和凝聚青年,针对青年的特点,组织适合青年群众心理和生活需要的活动,对青年进行系统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战略。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承担着青年的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如朱德说过:“青年团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教育青年,才能使青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使青年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因此,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就是要发挥共青团的教育引导职能,坚持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其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知,指导青年的社会实践,坚定其服务党政大局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第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引导青年思想和青年工作的方式日益丰富,由点到面,由理论到实践,由政治经济生活到文化社会生活等等,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更广泛个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把青年组织起来,坚持共青团的组织服务理念,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使一切组织的方式和内容都要适应青年群体的心理和生活需要,服务于青年,设计出符合他们特征和需求的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使青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为其构建起牢固的精神支柱。

  第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成立以来,一直把竭诚为青年服务作为团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共青团要保持先进性,也需要赢得青年的拥护和支持,使其真正成为青年自己的组织。因此,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既是共青团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引领、武装青年的过程,也是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推动共青团团建的过程。一方面,让广大青年真正学习、理解、认同、信仰、运用、推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和活力。另一方面,共青团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二、共青团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真正转化为青年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各高校共青团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力度,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也存在着以下几点比较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较为空洞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内容比较空洞,针对性、系统性、创造性不强,难以调动青年的学习兴趣,与青年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无法满足对青年的实际生活的指导性功能,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理论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二是理论内容设置过于庞杂,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学生的压力过大,难以消化理解,往往是囫囵吞枣,完全为了应付考试,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却并不能吃透理解。三是理论局限性较大,缺乏创造性。教育内容固守在传统的理论内容领域,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借鉴不足。

  (二)传播手段较为单一

  一是单向的灌输模式无法体现青年的主体意识。青年的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喜欢独立思考、有主见不盲从。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无法调动,只会导致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味的灌输使得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传播效果差强人意。

  二是陈旧的教育方式无法调动青年的学习兴趣。以往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主要依靠理论学习、专家讲课、听报告、开大会等形式。青年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新鲜有趣的信息,吸引着青年的注意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如果不能占领互联网这片高地,就无法适应今天青年的阅读模式和学习模式,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单一的教育载体无法满足青年的成长需要。青年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的结果,每一方面的作用都是必不可缺的。目前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主要载体是学校的理论教育,没有渗透到文化生活、日常活动中来,宣传形式较为单一。

  (三)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比较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传播,缺乏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效衔接的科学规划。而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缺少实践这一环节,会使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总之,实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决定性方式,没有实践,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空谈泛论。然而,现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理论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又或是过度一味地强调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的指导作用,这都极大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传播实效性,导致青年知行相悖,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传播路径探究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承担着青年的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青年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并为其提供强大理论指导的重任。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和教学观念、坚持内容要有实质性、坚持理论传播贴近青年群体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共青团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过程中出现的挑战和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路径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创新理论传播路径和实践传播路径,确保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传播效果。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理论传播路径

  1.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传播观念

  面对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复杂环境,青年学生作为当前社会的高知识群体,首先要培养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观,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文化渗透。此外,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主体力量就是青年本身,要加强培养青年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尊重青年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武装青年,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承担起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独特作用。

  2.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传播内容

  一方面,研究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的历史经验,让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也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鼓励并指引青年能够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与青年相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伟大创举。

  另一方面,研究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党中央领导人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与指示,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寻青年群体的思想认知规律,根据青年的兴趣、利益需求和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与之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主流价值观,又符合青年思想认知的实际,将“问题”融合于传播内容,克服假、大、空的传播形式,给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二)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实践传播路径

  恩格斯曾反复强调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理论传播更要立足于实践,借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我国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创新者,在广大青年中培养出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 冲破说教模式的禁锢,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养青年主体的互动意识,改变注重知识灌输的观念,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交流、讨论和研究,开展与之相辅相成的辩论赛、研讨会以及专题讲座等,使青年学生不仅是理论教育的接收者,也是理论传播的组织者。

  2. 运用新媒体文化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创建青春网络基地,建立微信团支部,构建共青团服务引导青年的新阵地;利用微博打造青年群体的“微世界,大舞台”,发布“爱党、爱国、爱校”的主体信息,建设“微理论”、“微课堂”、“微青年”“微电影”等栏目,搭建起共青团组织引导青年的新平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路径和新载体。

  3. 建立共青团领导下的“新青年工作室”、“青年爱心社”、“青团子”志愿服务等青年社团,延伸共青团凝聚青年的渠道,丰富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同时,利用各社团的特色和优势吸引不同需求的青年,创造一系列本社团特色的文化作品,如“微小说”、“微电影”、“公益广告”等,以社团联合的方式,将青年汇聚一起,开展文化作品的评比活动。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践行青年的“微”行动,收获马克思主义青年 化的实践成果。

  4.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培养青年学生干部,做好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使其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模范,发挥青年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协助高校及共青团对青年进行理论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干部拥有着与广大青年相同的问题和困扰,青年群体也更愿意向同龄人敞开心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干部比较准确地了解青年特殊群体的真实想法,加强他们与青年学生的联系,赋予青年干部团结、引导青年的使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理论传播的重要依靠。

共青团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及传播路径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 主义 青年 传播 路径 研究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