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论文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03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35-02

  近代中国经历了改良和革命,最终接受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流思想。但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个过程,思想形态的历史遵循同样的运动规律,对于中国来说,则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至今仍带着所脱胎出来传统文化的痕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

  中国封建主义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经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勃发,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就带有封建主义的表征,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时间较长,影响深远,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典型代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社会根深蒂固。特别是到了中国的近代社会,这种影响表现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毛泽东曾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各个角度表现出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落后性。从文化形态上,封建文化寻求一种保守的、稳定的、不偏不倚的中立文化,如中国古代推崇的中庸之道,这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相背离。

  在西方文明和中国旧文明相撞击的过程中,近代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和文化烈焰使封建文化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旧有轨道继续前进。鸦片战争的炮火,不仅打开了中国封闭几千年的国门,而且也强烈地震撼了中国的文化意识,造成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危机,这一危机是与民族的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寻求新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激烈的现代文化逐渐取代已经日暮西山的古老的封建文明,在西方的炮火和各种思潮的激烈冲突中开始重塑中国的近代文明,制度变迁中文化主导发生了变动,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近代以来,中国从社会发展上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是不代表思想上已经完成了全部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近代社会的传统化仍然是社会大众的主流的文化。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传统文化

  在先进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下,封建专制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思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开始冲击中国的旧有思想意识形态,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罗网,为人们打开了眼界,不但为思想的交流提供了平台,而且为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前提。中国近代史上所发生的逐次递进的思想文化变革同经济变革、政治变革一样反映了中国社会整体变革的一种合乎历史逻辑的客观要求。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支撑封建社会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陈独秀、鲁迅等都撰写文章激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文化,讴歌西方的自由民主。这时候主要汲取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思想,但是资产阶级民主不能解决中国复杂的实际问题。辛亥革命宣告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完结,但是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十月革命后,新的社会民主思想在中国普遍传播。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的风向标在新思想的席卷下首当其冲,其中首先从俄国十月革命中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分化,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一部分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征程,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发展的历史实践。

  这个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以俄为师”,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战斗性。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救亡图存的工具与手段被引进,通过与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各种思想的比较验证,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超脱于各种学理思潮之上,在中国历史实践发展中生根,在与各种思潮的比较发展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旋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意识形态领域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的东西仍延续至今。虽然它已经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现实政治生活中仍然存在,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阻力。尽管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从来没有停止,然而道德伦理等观念形态的东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所走过的弯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我们进一步把批判封建意识形态、排除封建专制主义对中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放在文化建设的主要位置,并作为文化建设的内在基础。

  社会主义不能在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毛泽东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并进一步论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所谓民族的文化,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具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所谓科学的文化,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所谓大众的文化,就是倡导人民主权,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倡导人民民主、平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的这一文化思想奠定了新中国反封建文化的基础,反映了时代和革命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和进步,铸就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灵魂。   意识形态领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成为邓小平改革的思想火花,突破了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封建思维模式,为中国后来的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思想启蒙。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通过实践看到,想用一个冲锋就进入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根源于社会思想的因素。历史发展是积淀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纳入历史发展的程序。邓小平也从中国建设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属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就必须在这样一个小农国家里首先奠定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基础,把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再做一遍。这绝不是短时间能够成就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对于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里特别从执政党与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化角度充实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

  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增添了更加符合时代内涵的新内容。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阶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目前为止对文化的超越认识,也是符合世界文明发展的超越认识,进一步证明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文化进步的现实途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社会发展包括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从中所表达的一些基本的东西回归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理解,它使理想和现实、过去和今天有一个互动的承接。以此为基础,中国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向前,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最高发展中的和谐文化,使以封建专制主义为表征的传统文化无论在思想领域还是在社会现实都真正成为历史。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马克思 马克 主义 传统 文化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