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论文

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05

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228-02

  前言

  目前,在高职院校内仍存在误区,在教学管理中仍传统地沿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侧重于理论水平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培养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目前,全国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师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高技术人才非常短缺,一些岗位的人才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经济企业的发展。尽快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只能讲课不能实际操作、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那么,就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有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素质优化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办好高职院校的重要环节。保障高职院校的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工作的特点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要具有高等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要取得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证书;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承担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并且熟悉相关课程的知识;能够编制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承担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2.具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实际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专业教材编著能力、发表教研教改论文能力、立项教研教改课题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能力、精品课程建设能力、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能力、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指导能力等等。

  3.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相关专业实践能力。如建筑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就很高。需要有五年以上的实践经历。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师必须熟悉建筑工程项目从立项、审批、设计、施工到投入使用的整个工程项目过程。要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有比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二、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

  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它是指既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科研研究能力的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毕业生,缺少在企业实践锻炼经验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样的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全面但是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的研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企业工作能力。这样情况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表现有以下的几方面:

  1.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可以看出,越是办学水平高的普通高校,更加重视基础学科教育,对职业技能教育的理解不够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比较突出。所以培养的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的条件有限,自己难以培育“双师型”教师。黑龙江省多数职业学院没有产、教、学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和生产基地,那些一毕业就上讲台的专业教师也就无实践工作过程。因此职校难以自己培育“双师型”专业教师。

  2.现有专业教师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有部分教师虽然有各种技能证书,但仅仅是一个“证书”离实践能力与要求相差很远。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双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认为就是教师职称与工程师职称的结合。从工作环境看,工程师针对的是实物,而教师所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方面来看,工程师要熟悉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还要能解决生产现场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转化,并能有效地展示出来并传授给学生。因此,“双师型”教师是两者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有机结合的体现。

  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应该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但是,很多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很多培训是作为任务、考核条件、评价标准来完成的,至于每位教师需要哪个方面的知识,培训很少关注,那么教师也忽视了本专业知识更新的自觉性。所以造成教学内容存在陈旧落后、缺乏新颖。与国家颁布的新规定、新规范脱节。导致及时参加培训效果也不理想,只是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只有通过自我参与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真正起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教师的作用。

  4.缺乏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制定的有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如享受某种工作环境(工作室、实验室),优先考虑晋升技术职称等。但制定的激励机制措施不够,教师待遇与其社会上相应行业相比相差甚远,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参加实践的积极性。

  三、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人才和现有教师加强职业培训。引入急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以培训为手段,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1.校企合作,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为适应目前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脱离,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设备条件不足的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选派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参与技术管理工作和科技开发等。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操作工艺。了解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技术信息。向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学习请教。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为“产学研”,“工与学”搭建桥梁,让我们的教师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让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努力做到既出人才又有成果,也出产品。校企合作是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有效途径。   2.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国内外进修培训,推行分层、分类、分专业培训,并参加技能培训班。同时鼓励有专长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3.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操作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用已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技术问题。这样就要求从事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必须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对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4.建立企业聘用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必要手段。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聘用教师,他们可以传递生产、科研的新技术、新工艺和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兼职聘用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教学,这样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并有利于使学校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制定合理激励机制。学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制定相关激励机制。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且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包括任职资格、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等。既要重视教师职称的评定,又要完善其他技能职称,如“工程师”、“注册师”等。对有“双师”资格的教师要积极聘任,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化、规范化。

  6.建立生产实习基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建立校内“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教育是一项产业,而且是一项具有远大前途的产业,这已是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各职校如果能把职业教育当作一项产业来办,无疑也是符合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的。因此在职校中建立生产基地并且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是一种明智之举。专门生产一些市场急需的产品,有关专业课教师可在生产基地内设计、研发一批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反过来又能促进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加机电一体化专业达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7.教师以自学为主,以赛促建。对有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技能培训,若无法找到合适的培训地点,学校应鼓励教师自学,自学也是一条很好的成才之路。以便使有关教师通过自学来掌握急需的专业技能。对此,学校应予大力提倡。然而,要求教师自学很容易,教师能否主动地去自学?自学的效果又如何?我想,设法保障教师的自学效果是摆在大家面前的关键。应以技能竞赛促进教师的自学,从而促进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要有系统的、规范的过程。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而且还要需要社会、企业等部门的支持。在这种的环境下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教师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论文搜索
关键字:建设 高等 职业 教育 教师 队伍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