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发展综述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发展综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发展综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国家决定加速推进农业发展。在1956年召开的第一节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师范章程》,章程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奋斗目标,至此“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提法应运而生。在这次会议上,邓颖超在讲话中指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6月24日第5版)。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公开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

  1960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定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决议的提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党和政府充分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新农村建设包含在了小康社会的整体规划当中。在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共中央就提出要“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其中“文化发达的新农村”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的深入。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刻总结,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同时,此次会议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规定进行了说明,界此,特色新农村的建设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地上广泛地开展了起来。

  在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会议对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未来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总的来看,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新农村的建设划定了一个具体标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6年3月14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纲要将新农村建设独立成篇,并强调了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型农民、深化农村改革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表明,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事业始终牢牢抓住,没有放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始终将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未来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了重要部署,强调“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说明,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国家将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着力破除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种种障碍,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结合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工作路线,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世情、国情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取消农业税、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的各项事业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并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期,党对农村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建设新农村。中国的城乡差距一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农业、农民为了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作了很大牺牲,这是我们始终铭记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一直很缓慢。现阶段,城乡的差距已十分明显,这对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如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也更加尖锐地摆到了党和政府面前。为实现新时期农村的快速发展,中央决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施行,将会加快农村发展速度,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同时,针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央则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即:多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少一些对农村的税赋,进而盘活农村经济。此政策的出台,将使农村的发展变为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总之,无论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还是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策略,其根本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促进农民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要求建设新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城市居民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福利待遇基本完善。正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安居乐业,正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但是,与城市的高度发达相比,广大农村地区的各项事业建设都呈现出滞后的局面。近些年来,虽然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上仍处于弱势。例如: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很难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很难享受到社会福利待遇等等。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让农民充分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当然,这里所讲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指为农村修路,为农民建房,而是侧重于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因此,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社会资源均衡分配及实现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第三,夯实农业主体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建设新农村。近年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丰厚的报酬也使其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可以说,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迅速致富的捷径。但是,农民进城务工也确实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以及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造成了农业从业人员的断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农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粮食产量的逐年增长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农民大批进城务工的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根本途径就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只有农村发展了、城乡差距小了,更多的人才才会留在农村,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建设新农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让十几亿人口过上小康生活。“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新要求使得新农村的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头戏。的确,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民人数众多,如果抛开农村的发展而去谈小康社会的建设,那么这样的小康会是不公平、不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小康。因此,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方针,既是新时期国家对农村建设提出的目标,也是对未来农村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二十字总方针,不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作了诠释,而且为新时期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总体思路。

  第一,发展新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依旧迅猛,通胀率仍持续高位运行。为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国家连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加大对农业物资的财政补贴力度。这些举措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的增收仅仅依靠政策的扶持是不够的,只有将各项惠农政策与农村新产业的开发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打牢农民的持续增收渠道,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二,建设新型村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应坚持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建设得到合理规划。

  第三,努力培育新型农民。应加强对农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规、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农民的精神面貌、综合素质、关乎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对农民的教育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2)开展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3)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提升农民人文素养。(4)开展计算机网络培训班,利用互联网丰富信息激发农民主动学习能力。

  第四,树立农村新风尚。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创造和谐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着重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达到新农村建设对软环境提出的新要求。

  四、结语

  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新农村的探索历经成功与挫折,历程波澜壮阔。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村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当前,我们应紧紧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推向新高度。回顾改革发展历程,我们也更加坚信,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发展综述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主义 新农村 建设 发展 理论 综述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