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中国慈善困局的法律社会学分析论文

中国慈善困局的法律社会学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9

中国慈善困局的法律社会学分析

  什么是慈善? 中华慈善总会崔乃夫认为慈善“一般地就是互助,就是人帮人的活动”,这是通俗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则认为:“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善心奉献与互助以及通过民间公益组织具体运作为基本特征的一项社会性救助事业。”“慈善事业是弘扬互助友爱精神和建设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的最好途径与方式, 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共享发展成果的不可替代的客观功效。”社会成员的仁慈善心是其道德基础,收入差距和施惠者的自愿捐献是其经济基础,社会性的民间公益团体或公益组织的运作是其组织基础,捐献者的个人意愿是慈善事业的实施基础。只要存在贫富差距,只要社会上还存在需要救助的人群,慈善事业就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一、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里,实际上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民间慈善事业。当时的一切救灾、济贫、助孤、养老、育幼,除了家庭自己承担以外,全部由国家或集体包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贫富分化的速度加快,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贫困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5,越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群体需要予以救济,新时期的慈善事业应运而生。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标志中国的慈善事业走上了正轨。据不完全统计, 1996 年至今,仅全国民政系统收到的捐赠款物,就达到了284亿元,其中捐款超过180亿元,接收棉衣被超过12亿件,在解决灾民生活困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慈善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捐款数量虽然很多,总体数量仍然偏少,中国的捐款数量只占GDP的0.15%,中国在慈善事业发展上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较大。二是慈善的主体单一。中国的慈善过多地着眼于企业家阶层上,慈善不应该是富人施舍给穷人的过程,而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相互帮助。三是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不足,中国基金会的数量仍然不足2000个,把全部的基金会加在一起,每年的捐款费用、政府拨款合起来才1800亿,还不够盖茨基金会一家的规模。四是中国慈善的公信力普遍缺失。慈善公信力的缺失也制约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使得慈善步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二、中国慈善困局分析

  (一)导致中国慈善困局最关键原因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足

  所谓公信力,从本质上说就是指公众的信任度。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说,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赢得组织声誉和获取社会捐赠、资助、吸引志愿者以及实现组织终极目标的必要前提。

  (二)慈善事业面临体制困局

  体制困局表现在四个方面:合法性困局、主导权困局、效率困局与伦理困局。“慈善垄断”是造成这一切问题的总的根源。首先,慈善垄断造成了一个合法性的困局。慈善的垄断在中国从行政垄断体现出来。社会管理依靠政令,包括对于民间组织的管理都是依靠政令,而不是依靠非常严格的法律进行管理。第二是慈善垄断导致主导权的困局。这个主导权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社会。慈善本来应该由社会主导,现在却由政府主导社会来办慈善;还有一种是官办主导民办。当官办基金会效率不高的时候,于是开始出租自己的权力:如果民办基金会做得好就可以挂靠,这就是官办主导民办。它使民间的慈善缺乏主导权,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第三是慈善垄断带来的效率困局。官办的把全部慈善资源垄断了,民间组织就无法得到资源。把慈善资源垄断到自己手里,这就形成了一种绝对的慈善权力,效率便也无从谈起。第四是伦理上的困局。所有的慈善捐献都不是公民可以直接监督、管理的慈善,而只能通过政府,这就意味着没有办法在慈善中享受它的全过程,也意味着我们很少有展示或者实现自己美德的机会。

  三、构筑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抓住机遇, 积极发展中国慈善事业, 是当代中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

  (一)改良国民的慈善意识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基础工程

  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 首先要了解国人的伦理道德取向, 积极培育现代慈善意识。如何培养国民的现代慈善意识, 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首先, 要确立什么是现代慈善意识。现代慈善事业尤其强调平等、博爱并建立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之上,只有人格平等才是互助长久的条件,只有真正博爱才是共享财富的可靠基石。其次,要确立符合现代文明与社会公正的财富观。应当确立个人财富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自社会的观念, 也应当通过相应的途径反馈社会的观念,而慈善事业显然是最好的反馈社会的途径。第三,要营造相应的舆论与社会氛围。一个宽容的社会,不宽容者将被视为异类,报复与仇恨则被视为不耻,人们会在相应的社会氛围中矫正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如果一个社会是博爱的,自私者必然陷入孤寂, 要么带着孤寂离开这个世界, 要么只能参与到博爱者的群体中来。因此,营造出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与社会氛围, 必然造就公众的现代慈善意识及自觉行动。第四, 要有相应的慈善学堂与培训课程。让人们知道财富从何而来, 又如何回馈社会, 并通过专门学习来找到最有价值的回馈社会的途径与方式。第五, 树立慈善榜样, 用榜样去带动大众参与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律基础之上的道德事业, 慈善事业的发展特别需要有榜样示范。政府、社会尤其是慈善机构, 应当努力寻求、发现甚至打造这样的榜样。   (二)健全完善慈善法制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保证

  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严密的法制规范。在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均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法制滞后是中国慈善事业难以发展的致命缺陷。现实中一些慈善活动违规及“爱心官司”日益增加的现象, 表明由道德和公信支撑起来的慈善事业特别需要法制规范。第一, 制定专门的慈善事业法。慈善机构是慈善事业的主体,确立独立的法人地位, 明确其性质及其管理、运行规则,就可以让慈善事业获得独立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积极介入, 承担起慈善事业立法的起草工作, 进而推动国家立法机关加快立法步伐。第二, 取消慈善机构须有主管单位之陈规。慈善法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确立并维护慈善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实现自我良性发展, 这不仅是慈善机构成长的必须条件,也是整个慈善事业大发展的必须条件。第三, 确立完善、统一的慈善财税制度。一方面, 真正让企业、个人向慈善机构捐赠享受税前扣除的待遇成为全国统一政策,使社会参与慈善的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国家财政也应当对慈善事业有实质性的支持,这是促使慈善事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第四,调整政府与慈善机构的关系。慈善法制应明确政府与慈善机构的关系是伙伴关系, 任何慈善机构都以其公信力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政府的作用在于依法监督和提供支持服务,只有当慈善机构违规时才依法出面进行处罚。第五,强化处罚机制。慈善法制还应当强化对慈善领域中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制。重点是防止企业、个人或社会团体借慈善之名行逃税之实,尤其是要杜绝通过慈善活动来洗钱等违法犯罪现象。

  (三)促使慈善组织运行机制发育成熟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慈善机构应当尊从阳光、公信的原则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制。信息公开是慈善机构赢得公信的前提,通过德高望重人士的实质性参与甚至决策是慈善机构赢得公信的条件。另一方面,对市场机制的娴熟利用是发展现代慈善事业的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慈善机构也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巧妙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因此, 一是慈善机构要用市场化理念来开展慈善活动策划。只有通过相应的慈善项目策划, 才能在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与需要帮助的人之间架设有效的桥梁,在互利之中实现合作。二是慈善机构需要用市场化理念进行慈善营销。慈善机构、大众传媒等, 均负有推销博爱意识与慈善理念的责任和使命。三是慈善机构需要用市场化理念进行资本运作。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四是慈善机构还需要善于利用市场规则。尊重捐献者的意愿,给有贡献者以适当回报( 精神奖励、社会声望等等) , 培养自己稳定的参与群体。

  总之,慈善事业是弘扬互助友爱精神和建设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的最好途径与方式,也是调节收入分配、润滑社会关系的必要制度安排,建立在互助友爱基础之上的各种慈善事业应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有一个发达的慈善事业,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非常重要的、良性的、不可替代的维系、润滑与促进作用。

中国慈善困局的法律社会学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慈善 法律 社会学 社会 中国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