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借助黑龙江红色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方式论文

借助黑龙江红色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方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24

借助黑龙江红色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276-02

  一、黑龙江红色资源的内涵

  红色资源自2002年首次被提出来之后,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开展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果。然而,关于红色资源的内涵及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种教育资源,我们不过多去探究红色资源的内涵表述或时间框定,而更注重红色资源对思政理论课的特殊价值所在。所以,在笔者看来,黑龙江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从中国共产党形成开始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与敌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切崇高的精神以及物质载体的总和。具体来说,它既包括精神层面的东西,例如在革命斗争年代,由马占山、赵尚志、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用生命诠释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与顽强的斗争精神等等,还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同时也包括物质层面的东西,即革命与建设年代留下的大量革命文物、遗址,例如731遗址、尚志碑林、扬子荣烈士陵园、萧红故居、防洪纪念碑等等,以及各种承载崇高精神的载体,例如红色杂志、书籍、典故等等。

  二、黑龙江红色资源对地方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黑龙江红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承载了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体现出对理念信仰的执著追求,对真理正义的不懈坚持,以及艰苦奋斗、敢于牺牲、勇于冒险的敢闯、敢拼、敢干的创造精神。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红色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必定能充实教学内容,使课本不再枯燥,内容不再单调。把红色资源与理论教学有益结合,必定会超越理论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将思政课的内容自我升华、自我丰富。

  (二)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地理上的差距,还存在着生活习俗、语言习惯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距与差异使得本土资源更具有教学的优势。黑龙江红色资源即属于本土资源,是人民群众在这片黑土地上,在自己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中,通过伟大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这对于地方高校的学生而言,本土的红色资源更具有亲和力、感染力。

  (三)有利于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政党,从革命道路的选择到建设道路的探索,都体现出了创新精神。这是红色资源本身所蕴含的一种精神,也是任何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意识。所以,在借用红色资源避免空洞说教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汲取红色资源中的优秀品质,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形式与载体多种多样,除了人们熟知的事迹、典故、遗址、纪念堂、故居等,还有很多书籍、影视作品及其他文化产品。借助这些资源及载体,可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及手段,弥补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不足。

  三、高校红色资源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互动内涵不明、教学主体模糊不清

  互动式教学,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政课的互动式教学在主体确认上依然不清晰。有些教师是打着互动式教学的旗号,实则是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认为把案例与书本相结合便是互动式教学方法。事实上,此方式与一言堂、满堂灌没有太大的差别,教学主体依然是教师自己。还有些教师认为互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所以,提问成了课堂主要内容。提问在客观上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问题的提出、分析与总结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之一。总而言之,当前高校有关红色资源的互动式教学主体不清,缺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二)注重程度不够、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思政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仰、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成为真正“人才”的基础课程。然而,随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影响,高校的教育以及学生的学习逐渐功利化,应用性强、技术含量高,对于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成为学校与学生的最爱,思政课则受到冷落。很多高校在课时上进行删减、授课班级尽量合并、教学器材以及资金方面也是优先满足专业课。所以,当前高校的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导致互动式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展开,而逐渐流于形式。

  (三)缺少组织策略、红色资源开发不足

  当前各高校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应用既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也没有相关的开发策略,仅仅是各个教师自行的研究与运用。这样不但缺少研究条件,同时也使得研究范围的拓展有限,最终导致黑龙江很多的红色资源开发不足。例如,黑龙江由于其背靠苏联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联络的通道。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曾从黑龙江前往苏联。另外,1931年11月4日,发生在泰来县江桥镇的江桥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是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等等。像这样的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其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也极其庞大,只有人力、物力、财力充足的条件下,在政策与缺席支持情况下才会把这些红色资源充分转化为教育资源。

  四、黑龙江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一)模拟教学

  所谓模拟教学,即让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准备授课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掌控课堂。前期的备课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地“吃透”书本知识,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与教材相结合。这样不但能提高学习自觉性,还能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享受自我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模拟小教师将会从学生的角度来剖析红色资源形式的利弊,选取学生最喜闻乐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环节以增强教育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探讨,必定给今后的授课提供很多有益的思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目标有效的结合。掌控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能力,对于模拟小教师来说更是一种体验,通过角色的互换,让学生也体会到三尺讲台的辛苦,体会到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的重要性,这样在无形中也会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小组调研

  小组调研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参观走访式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改进。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方式便是参观走访一些红色圣地,例如,哈尔滨的“七三一”遗址、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领袖纪念馆等等。真实的照片、原始的遗址以及各种历史遗迹给学生还原了曾经的人、事、物,能让学生更深刻、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然而,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走访只是让学生在现场有所感悟,很少能实现精神的内化与升华小组调研的方式就是避免让参观走访流于形式,在学生出发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提出每组的调研目的与对象,由小组制定调研计划,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参观走访,这样才能让历史不再是过眼云烟。

  (三)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是在辩论赛的基本形式之下的改进,是指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取某一特定的辩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课堂辩论需要教师提前把辩题布置下去,让学生把教材、红色资源与辩题相结合,利用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搜集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辩论的形式可以机动灵活。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主持人或评判人员,把握好方向,在辩论结束后,由学生点评,教师总结。教师在总结时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用正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阐述,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四)主题活动

  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除了学校与学生会组织活动外,还有很多社团和班集体也承办各种活动,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天地。每年的“十一”、“五一”、清明节、中秋节、建军节以及像“九一八”这样的纪念日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题。在节日、纪念日或某个特殊的日子来临前,教师倡议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主题,学生筹划主题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活动安排。例如,为纪念“九一八”可以组织一次爱国演讲、图片展或红歌赛等等。从活动筹备到计划实施以至活动落幕,都需要学生作为组织者而竭尽全力完成任务,不但能加深学生对于红色资源的理解、增强“红色”情感,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意意识,为高校培养“全人”提供了平台。

借助黑龙江红色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方式

论文搜索
关键字:资源 创新 互动式 互动 教学 方式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