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教育对策论文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教育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24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74-04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而大一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过渡与转折期。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社会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面对一群要从中学教育模式完成到大学教育模式成功转接的特殊群体,大一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生第一学期事务最繁忙,也是教育管理的最佳时期。教育者应善于抓新生,善于打基础,善于把工作做在前面。

  一、新生面临的各种变化及适应性问题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及适应性问题

  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学阶段多数同学不住校,很多同学拥有自己独立生活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离开父母远离家乡,住集体宿舍,共同起居,衣、食、住、行、学等日常问题都要自己安排,这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同学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大学生请保姆洗衣服和把衣服打包寄回家的现象屡见不鲜。

  生活习惯不同。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如饮食、语言、作息、卫生等),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难免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如果不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注重相互理解、关心和宽容,很容易引发矛盾。

  生活范围不同。中学阶段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两点一线(从家门到校门),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进入大学

  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宽(校园内有各种社团和协会),课堂学习不是唯一的内容,同学们的活动范围突破课堂,甚至走出校园,延伸到社会。面对这样的变化,如果不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就会出现无规律生活――一些同学表现为无所事事,没有方向;一些同学则忙于各类兼职、社团活动而应接不暇;一些同学甚至忽略课堂学习而本末倒置。

  (二)学习方面的变化及适应性问题

  学习环境的内外结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场所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寝室、自习教室、社团甚至社会; 学习内容除了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学科前沿以及各种综合知识的涉猎,除了书本知识还包括各种实践技能和为人处事能力的锻炼、提高;学习方式更侧重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也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获取知识的渠道除了课堂还包括图书馆网络、各种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一切变化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能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然而,一些同学还停留在中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上,在课堂上依然等着理论的灌输而不注重思考,不能与老师形成良性互动,课下也不知如何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导致时间的白白流逝,出现学习无目标、无动力,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变化及适应性问题

  新生步入大学会面临一个多元的人际关系网络,除了父母、同学、老师外还会接触到各种各样

  的人,如老乡、学长、社团负责人、同事,兼职时的老板、同事、实习单位领导、同事、宿管员等。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各种陌生人交往,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抛开人际交往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意义不说,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确实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反馈,是抵御孤独感、失落感的一剂良药,而个体也能从积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自信。在中学阶段由于父母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大多数同学对交往的渴望不那么强烈,社交能力也没得到锻炼,缺乏交往的主动意识与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这些都会给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带来障碍。

  (四)社会角色的变化及适应性问题

  社会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人,应当具有的与其社会环境和身份相适应的责任及履行责任的行为模式。[1]

  大学生与中学生角色的不同:承担的学习任务和责任不同,中学生的学习是学好文化基础课,为将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大学生的学习是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社会期待、角色特征也不同,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承载着一种社会期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具备的角色特征是独立自主、乐于竞争又严于自律。而在中学阶段由于父母、亲人的溺爱及“分数至上”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很难短时间内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新生面临各种变化产生的心理不适应

  1.自卑感。有很多同学可能进入某所学校并非自己的本意,迫于种种压力还是来上了,但心里总有不甘和失落,尤其是想到昔日可能还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现在正在更好的学校求学。大学里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各方面都有可能碰到比自己实力强的人,如果不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就很容易盲目自卑。

  2.孤独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昔日好友,新同学的相识相知相互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学阶段不太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可能会对开始新的友谊造成阻碍。

  3.空虚感。过去大家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行动有方向,每天感到很充实。进入大学后,从紧张状态一下子松懈下来,突然感觉没有明确的目标,失去了方向,上课以外的时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无所事事。

  4.被动感。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的人直到上课铃响后还未找到教室;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提醒;有的同学看着别人忙忙碌碌,内心很焦虑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有的同学凡事还等着别人来提醒、通知,以至于错过很多机会。   二、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

  根据大一新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社会角色、心理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适应性问题,学校各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一)主题班会

  班会一方面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也是辅导员对学生开展辅导教育的重要工具。[2]辅导员应充分、有效利用这一渠道,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针对大一新生可开展“我的大学我作主”、“安全不能等待,生命不会重来”、“抗挫,你学会了吗”、“高年级学长学习经验交流会”、“关注内在,识别情绪,温暖自己”等围绕学生学习、生活一系列问题的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在辅导员灌输、引导、总结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演讲、抢答、小品、有奖竞猜、心理小游戏等多种形式,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成长。

  (二)辅导咨询

  1.专业、生涯辅导

  系部专业导师为学生开设专业介绍讲座,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系统、全面的认识;邀请高年级学长和成功校友与学生座谈,分享大学生活经验,交流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专业,如何有效地学习,以及今后专业的出路与前途等问题,帮助新生确立专业认同感和信心,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此外,应形成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利用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任课教师、高年级学长、优秀毕业生,校企合作等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涯发展所需的信息,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使学生科学定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引导学生在清晰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制定大学生活的长期规划和每一学期的短期规划,辅导员认真阅读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并在期末要求学生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2.心理辅导

  在新生入校后不久,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将对全体新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测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将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类,由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老师与辅导员共同协作,利用各自优势,从不同层面对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实行有区别的心理帮助和长期关怀。辅导员可从思想动态、个性特点、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状况等多个方面来了解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明确目标,重塑信心,激发斗志,正确的面对各种挑战和挫折,学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心理咨询老师则能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甄别并给出专业的咨询、指导和帮助,避免因不能“对症下药”或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时间。心理辅导的形式采用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对于普遍群体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可通过团体训练和咨询,通过群体之间的多向性交流,集思广益,提高自我认识、安定情绪,进行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对于个体差异和个别问题给予较深入的、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帮助,通过鉴别、诊断、转介、干预等心理咨询的程序与技术,消除其心理不适,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其心理健康。

  (三)班级管理

  辅导员可通过多渠道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让学生在有序、团结、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中快乐学习、生活、成长。首先,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通过和学生谈话、引导及时解决学生面临、关心的问题;其次,经常去自习教室和上课教室了解学生出勤状况和学习状况,及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通过和任课老师的沟通,共同配合学生教育管理;第三,搭建班级信息平台,建立顺畅、快速的信息传递通道,利用QQ群、飞信群等及时掌握信息,了解学生动态;第四,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建立辅导员――班委――寝室长三级网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每周都有值周班委到办公室汇报一周班级情况,每晚都有纪律委员日报告。寝室长是寝室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学风、寝室卫生、寝室安全等问题。充分调动班委的积极性,发挥班级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理所应当肩负起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责任。这需要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立足学生实际,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适应性教育切实取得预期的效果。如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正确对待人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将专业教育与未来职业世界相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内容、特点,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提升专业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发展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新生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使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等。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牢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的修养,并贯彻现代化教育思想,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新生存在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共同致力于新生适应性教育目标的实现。

  (五)第二课堂活动

  大学生精力充沛、追求上进、不甘落后,课余又有充足的时间供自己支配,因势利导开展各项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开阔视野,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又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精力,避免挥霍、浪费及误入歧途。如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促进新生之间相互了解和认识,强化集体意识,增强班级荣誉感;引导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增见识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方式、动手操作能力,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六)宿舍管理

  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宿管员也是和学生接触较频繁、直接的一个群体。在新生适应性教育方面,宿舍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首先,学校可在学生宿舍各楼层配备生活老师,指导大一新生洗衣、叠被、整理内务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帮助自理能力差的同学学会自理自立;其次,严格宿管查房和考勤制度,每天晚上由宿管定时查房,记录晚归不归同学名单并及时反馈给学管部门,由辅导员找学生谈话了解原因,及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形成自律意识;第三,加强宿舍作息时间管理,宿舍定时熄灯和起床(双休日除外),每天由宿管定点吹熄灯哨和起床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第四,经常开展“最整洁宿舍”、“文明宿舍”、“学风优良宿舍”等评比活动,优胜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优良的学风。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教育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适应性 适应 教育 对策 问题 大学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