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论团体辅导与高校思政教育耦合的交互性价值论文

论团体辅导与高校思政教育耦合的交互性价值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04

论团体辅导与高校思政教育耦合的交互性价值

  根据中央16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伟大工程,是极大促进大学生探索自我、悦纳自我和全面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与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相比,团体辅导立足体验式教育,关注教育对象自身的成长需求,更容易赢得大学生的喜爱。鉴于团体辅导的优势,本文以“90后”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从理论和实践双线论证团体辅导与思政教育耦合的交互性价值,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和效用。

  一、思政教育与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

  顾名思义,思政教育包括思想与政治两方面。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视域下,政治教育总是先于思想教育,以发挥“旗帜”作用。其中,“政治教育”主要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关的系列知识的传播;而“思想教育”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后者的确立有赖于前者的正确指导。这就注定思政教育的“政治性”更加凸显,也就难免在高校师生心目中留下刻板印象,以至于混淆思政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差别,误以为思政教育也是严肃、空洞、灌输式。事实上,思政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除政治外,还包括人格培养、社会认知、人际沟通、心理健康、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等,即除“智”外,还应包括“德”、“美”。因此,要想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需要采用更加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体验式教育进行科学化、高效化引导。

  此外,周海燕等(2010)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团体辅导》提出,区别于心理治疗,思政教育所使用的团体辅导是借鉴或移植心理学团体辅导的技术和技巧来改进思政教育效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具体而言,思政教育团体辅导内容的核心不在于心理内容,而是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塑造;重点不是让学生围绕内心感受进行交流,而是趋向于多元价值观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从实践来看,辅导老师的配备方面,心理学的团体辅导须由经过长期正规培训的专业心理师担任,而思政教育可由短期培训的思政工作者介入;对时空的要求来说,心理学的团体辅导需要有相对封闭的环境和连续集中的辅导时间,而思政教育则不特别讲究场地和空间,可灵活调度,有计划地长期进行。

  二、基于“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分析

  谭玉婷(2011)在《“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成因探析》中指出,“90后”大学生主要具备四方面特征:(1)关注社会主流思想,表现拟成人化;(2)思维独立,在“蹦极式”体验中寻找自我;(3)善于获取网络资源,喜欢“浅阅读”,利用网络展现自我;(4)希望在一个圈子中获得认同,但不愿被同化。而这主要是由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环境变化造成的。同时,不少研究者发现,社会、科技以及网络对“90后”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徐公芳等(2010)在《网游对高职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认为网络游戏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五大影响:心理层面影响的恶化、文化层面的丑化、道德层面影响的弱化、思想层面影响的西化以及政治层面影响的软化。

  结合以上文献的相关结论,本文在浙江大学大类培养的实际条件下,充分考虑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的特质,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多阶段抽样的方式,即以班级为抽样单位,再从随机抽中的班级中抽取样本,组成一个容量为300的样本,以确保每一个学生被抽中的概率是均等的,保证了样本的随机性。问卷采取无记名的形式,共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达到97.7%。从样本特征看,男女比例基本达到1:1,年级分布均衡。

  问卷设计主要了解“90后”大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时事的兴趣、对成为党政领导人才的欲望、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感性认识、对团体或群体的渴望、动力来源、寻求情绪发泄的路径、对自我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休闲方式的选择、与人交流的欲望等思政教育的特点,以及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如网络的依赖度、获取信息的渠道、对获取信息习惯的影响、西方思想的影响、父母的影响和既往经验等等,从而了解通识教育背景下“90后”大学生对以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的意愿等。各题主要运用利克特量表法,每道题包含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五个选项,分别对应分数1、2、3、4、5,即1分代表非常不符合,5分代表非常符合。经SPSS 13.0处理,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大类培养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均值上来看,前五位的选项为“我很希望在大学中有一个固定圈子的朋友”(4.08)、“我很渴望在大学中与各种人交流”(4.01)、“我很渴望在大学中加入一个社团或组织”(3.89)、“我很认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3.80)、“我对自己将来的人生充满信心”(3.64)。这表明,90后大学生对于广泛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的需求是迫切,对各种学生社团和组织的认可程度也相对较高,且大多数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对自身将来的人生充满信心。但调查同时发现,低于3分的选项为“遇到挫折,我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郁闷而不是找人交谈”(2.93)、“我希望将来成为党政方面的人才”(2.75)、“我能说出现任9个政治局常委的名字”,可见,“90后”大学生比较自我,普遍对时事政治缺乏基本关注,对于将来从事党政事业也没有太高的热情。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网络已经成为我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09)、“网络已经成为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89)、“父母与我相处的模式更多地是民主、平等的,倾听我的意见,尊重我的选择”(3.89)的得分位居前三项。可见,“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存度相当高,所处的信息高速化时代是父辈们所未曾想到的。而且,随着中国家庭教育的开放化、民主化,孩子们发展的空间更加自由,与西方社会越来越趋同。但这并不说明“90后”大学生的思想主流完全被西方思想所占据。从“我觉得西方的思想比中国传统思想更容易被接受(2.68)”一题来看,35.2%的受访者选择了比较不符合,30.4%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这表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并未抛弃中国传统思想,而是把其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西方思想仅仅是影响并未占据主流位置。“我在接受信息时很少思考其真实性(2.72)”也进一步论证了“90后”大学生在接收信息时仍会考虑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只有正确的信息才会接受。   (3)对团体辅导的需求度与接受度:“我渴望在学术教育之外有团体辅导活动”(3.80)表明了“90后”大学生对团体辅导保持了欢迎态度,并认为“团体辅导活动对自身的成长意义很大”(3.76),“很乐意在与他人的合作下进行团体辅导”(3.77)。而且综合来看,对团体辅导需求度与接受度的调查所得均值都保持在3.5分之上或接近3.5,说明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整合现有资源,多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满足“90后”大学生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思政教育与团体辅导耦合的交互性基础

  高校思政教育与团体辅导具有内在相关性。首先,从目标渊源看,“人的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最高层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心理过程的规律性为依据(霍宏,2000)”。而心理问题大多有深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与困扰,这要求思政教育必须要满足人的健康发展。两者不可分割。其次,从价值互补看,高校思政教育所要处理的大学生问题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和普遍性,所对应的群体共性明显、朋辈效应强烈。而团体辅导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工作,主要运用团体情境和团体动力来解决个体在人生发展各阶段的各类问题。两者相促相生。最后,从现实操作看,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很好地掌握团体辅导运作机制的内核与精髓,使两者耦合更具有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回顾历史,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政教育与团体辅导耦合的成功经验不胜枚举。如一直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基层建设的秘笈――“支部建在连上”,间接渗透了团体辅导的要义。党支部是一个团体,而全体士兵为成员。整个运作过程中,党支部始终肩负着促进团体活动与维持团体的角色,因为任何一种连队风气与任何一场战役都有可能影响士兵的信念、战斗力与凝聚力;同时,党支部要摸清士兵的喜好、知识结构、来源背景等,从而更好地践行缓解矛盾与安抚情绪的重任;除军事任务外,党支部还要组织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来调动士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张姝(2006)以43名体育专业新生为辅导对象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团体辅导在增强自信心、增进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反思、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所谓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当这两个及两个以上实体系统相近相通、又相差相异时,不仅具有静态的相似性,也有动态的互动性。一旦引导、强化得体,其良性、正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性就能实现,两者内在的潜能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和共同提升。全文在厘清思政教育与团体辅导概念的基础上,深度剖析“90后”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求特征,从而最终明确思政教育与团体辅导耦合具有科学的交互性基础,而其价值性也非常明显。恰如杨林等(2010)提出,因团体辅导与思政教育在服务对象、目标诉求以及教育功能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团体辅导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发现“和别人一样”的体验、提供资源和观点的多样化、营造并更好地共情、体验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等五大作用价值。

论团体辅导与高校思政教育耦合的交互性价值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 交互 价值 高校 辅导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