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15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随着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引起了国家、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国家和各高校逐步完善了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但要使贫困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仅仅依靠经济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创新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方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构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全面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帮助形成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更好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从主观层面上看,它关心人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度、满意感、快乐感;二对个体而言,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的能力、宽容、才能与智慧等。三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礼貌、有道德、利他等。

  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来促使个体发挥其潜力并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贫困大学生更多地从消极的方面去评价事情,从而容易丧失生活的信心。而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取代消极,注重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引导他们理解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防止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积极调整认知,以理性取代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

  (二)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所主张的情绪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享受现在、充满希望地想象未来。它们有助于消除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可以使贫困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之中。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对个体的认识过程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个体的意志、行为,甚至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有积极的影响。

  (三)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具有正向的利己作用,即接受自我,感觉到满足,不盲目追求与攀比,感觉到成功,能够适应环境很好地生存。积极的人格特征应该是多方面的,如乐观、爱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美感等。因此,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有助于消除压力、解决困难、摆脱挫折,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挑战。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社会支持系统,是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即个人在其生活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的整个系统的总和。从性质上看,社会支持系统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等;二是主观体验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的情感支持以及个体主观满意度等。社会支持的资源价值在于其促进个体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从而有助于适应和解决困难。

  (一)建立贫困大学生合理的认知模式,培养其积极的情绪。贫困大学生虽然同样是天之骄子,但由于家庭贫困带来的强烈自卑感,极易产生不正确的认知,产生消极的社会心理,认知模式表现为自我否定、对外界否定、对未来否定。我们要通过积极心理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用积极取代消极,注重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引导他们理解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从正面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学习用积极观点来解释遇到的问题,从而改变这一群体的认知模式,以平常心对待家庭的贫困,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使他们形成一种乐观的心态。

  (二)挖掘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自我价值感。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关注贫困大学生身上的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在挖掘和强化他们身上的现实能力和潜力上,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为途径来培养他们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

  引导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一方面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挖掘和强化诸如感恩、满怀希望、诚实、勇敢、坚持、等积极品质,并在活动中让他们不断获得肯定、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存在的价值感,获得和激发积极力量。

  (三)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全和完善自我。贫困大学生渴望与人交流,但由于他们经济实力差,整日为学习、生活奔波,交际圈较难维护,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趋于封闭。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时,要帮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积极地交往、沟通,关心和帮助他们应对生活、学业上的困难,暗示和传递积极的信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如爱、高兴、满足感、自豪感等积极情绪,提高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效性。

  引导贫困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尊重师长、关爱同学,在他人有需要时热情帮助,从而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健康完善的人格。通过传授人际交往原则等方式增强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积极展现个人魅力,完善人格。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

  综上,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促进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合理的认知模式是前提,挖掘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基础,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关键。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心理学 心理 大学生 大学 社会 支持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