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论文

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18

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43-02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模式[1]。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以人为本指的是人们处理和解决一个问题时的态度、方式、方法,即人们抱着以人为根本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而所谓根本就是最后的根据或最高的出发点与最后的落脚点[2]。

  二、高校的属性决定了高校工作必须体现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更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把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学校教学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是第一要素,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该“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得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和融合的同时使得他们各自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满足,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最全面的发挥,从而实现用和谐的管理环境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3]。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是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

  三、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高校中的三个体现

  1.面对教师要以人为本

  首先,高校应该满足教师合理的经济、物质需要。使教职工的实际收入不断有所增长,提升住房档次,满足他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期望。虽然教师职业是“最光辉的事业”,虽然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颂扬,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将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福利和其他物质方面的奖励就放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力图让教师仅凭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来工作是万万不行的,这样只会逐渐消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的意志。因此,高校除了将精力放在抓教学、抓管理、抓学生学习和就业等方面,教师的经济、物质需要也要引起重视。

  其次,高校应该满足教师情感上的需要,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这就需要高校的各个基层党组织及其他组织和团体经常性的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为教职工提供交往、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健全的人格,只有具有良好智商和情商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地影响。因此,满足和拓展教师的人际关系,除了可以使教师在课余增加交流,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情商的发展,拓展教师的眼界。

  第三,高校应该满足教师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满足教师素质提高的需要以及成名、成家与成就感的需要。事实上,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更富有自尊性,更需要尊重和理解,我们应努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出来,并采取一些适当的激励措施,教师个人的智慧才可以得到激发,从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但这些发展和进步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和技能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发展。同时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有计划培养。学校应该积极地为教师创造到外校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应该经常将教学名家请进校园,增加教师提升自我的机会。应该为教师多提供学习、进修、出差等机会,重视培养人才,积极向上级推荐优秀人才,并在校内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为教师发表论文和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高校内形成“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各种奖项的评选激励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2.面对学生要以人为本

  首先,高校应该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利益,一切为了学生成长,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原则,一切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都应该从学生角度考虑。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盲目,没有进行很好的市场调研,而是沿袭传统专业或单纯以现有的师资条件、教学资源为出发点设置专业,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使大学生知识结构严重滞后,知识体系陈旧,实践能力差,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进入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就业,而且使大学生难以做到“适销对路”,这种做法必然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校要从学生和市场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大纲应该适时做出调整,而不能总是一成不变。高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应该是单纯以学习成绩论英雄,应该通过各项活动来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并鼓励通过各种学校的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以此来发展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那么高校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该将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放在重要位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全程化,系统化,全面化。对大一新生主要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获得对本专业的了解。介绍要注意防止片面化,报喜不报忧,要把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的优劣势全面的介绍给学生。对于大二学生,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另外,学校要组织学生利用心理测评量表进行测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实现最佳的人职匹配。大三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明确,要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指导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规则,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职业世界。要鼓励学生,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可以兼职、见习的单位。由于大部分大四学生开始从事相关专业的实习工作,获得了一些职业实践活动的切身体验,这时可指导他们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适当;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包括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同时,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相关资讯。

  第三,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大主体,但是笔者认为绝没有主次之分,高校应该确立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形成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氛围,鼓励教师多与学生在课下接触,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心理动态,生活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高校应该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例如电子邮件,QQ等。举办师生交流会,鼓励学生表达对学校及老师的看法,通过与学生座谈,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为学生服务的规则制度来。

  3.构建和谐校园要以人为本

  “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4]。

  首先,以人为尺,为人创造环境。校园的建筑设计应该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观赏性,更注重人性化,以师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景观设计以温馨为格调,利于人亲近、融入、享用,特别强调要适合师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以师生为主体,将方便师生学习、生活、娱乐作为全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与能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就要求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并理解师生的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和谐高校的建设可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如果硬件建设体现的是高校建设的直观外在形象,那么软件建设则体现的是高校建设的精髓。软件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心理方面一直是软件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温家宝同志也指出:“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这将和谐高校建设中心理和谐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心理和谐建设的投入强调教师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必将提高教师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教师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广大教师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

论文搜索
关键字:和谐 高校 构建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