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分析与对策论文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分析与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28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分析与对策

  1.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指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1]高等教育的普及在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在10―30%,其中常见的有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2]

  医药院校女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还处于心理“断乳期”的特殊成长阶段,受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日趋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交替影响,她们的就业心态正不断走向复杂化和多元化。加之自身专业和性别特点的因素,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引发的心理危机问题也日益增多。本项目采取开放性态度对她们就业心理作初步尝试性研究,了解和分析医药类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并根据其特点及存在问题,利用危机干预理论,就如何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合理就业提出对策,为中医药类高校今后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研究提供参考。

  2.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研究调查对象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至2012级部分在校女性本科生。根据心理干预的有关理论,调查内容涉及到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对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需求和建议等三大类问题。调查采用了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等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489份,占回收问卷的97.8%。同时,对个别学生抽样访谈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10进行统计分析。

  2.2调查概况分析

  从年龄段来看,被调查对象集中在19―24岁之间的女生;从专业类别看,医护类学生占63.1%,药学类学生占15.0%,人文社科类学生占21.9%;从政治面貌来看,党员占8.2%,共青团员占88.3%,群众占3.5%;从居住地来看,城镇学生占40.24%,农村学生占59.76%;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贫困学生占15.47%;从所属年级看,大一至大五分别占27.6%、36.2%、25.0%、11.2%、21.8%。通过以上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对比,本次调查的样本抽调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代表性。

  3.医药类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征

  3.1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结果

  3.1.1对就业的基本认识及态度。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占78.5%的女大学生“已经感受到就业的压力”,认为“女大学生因就业压力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多选)”时,“焦虑”占34.05%,“自卑”占22.86%,“逃避”占21.19%,“悲观”占18.81%,通过数据分析,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女性学生中的就业心理压力影响较为广泛,在对部分调查对象做SCL-90量表,显示女生会出现如情绪抑郁或高涨、焦虑、沮丧、悲观、自卑、逃避等负性情绪,但是由此导致心理问题或是心理疾病的并不多。

  3.1.2择业动机与期望值。调查“选择工作,你首先考虑的因素”时,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的占30.24%,选择“大城市”和“单位地域位置”的分别占5.95%、13.33%,考虑“工作和收相对稳定和经济效益”的占13.09%。有73.8%的同学选择想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女生由于从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考虑,对待工作考虑因素的排序中,普遍具备求稳心理,看重工作和收入的稳定性,反之则害怕挑战和工作中的变数。这种心理欲求,无形中减小了她们的就业选择范围和就业机会。

  3.1.3对待就业的心理预期态度。“你觉得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结果显示“非常严峻”和“受经济影响,工作机会较往年减少”的占总人数的31.67%和31.19%,“不了解”占总人数的20.24%。“非常乐观”仅占16.9%。数据表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毕业生,会有各种应激反应,导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丧失找工作的信心和勇气。更有占13.81%的同学“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如何”,这表现在就业和择业上的自我决断力的缺乏,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谋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女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这些不良心理会使她们错失就业良机。

  3.2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主要特征调查

  3.2.1焦虑恐惧心理调查。医药类高校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当一部分人会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心理的焦虑、恐惧。调查“你现在的就业心态”时,回答“非常焦虑和很茫然”的分别占20.0%、32.38%,这与一些学生缺乏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缺乏理性认识,在求职和继续升学的选择中犹豫不决,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另外,医药类高校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周期长,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单调的学习环境,加之受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对前途感到担忧,精神负担沉重,导致就业恐慌心理。

  3.2.2过分依赖心理调查。调查显示,占25.24%的大学生想“利用社会关系获得工作”,占14.52%的大学生想“亲戚朋友”介绍工作。这与当前部分家庭教育倾向“包办”模式相关,过分的依赖和“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上大学后又缺乏独立生活的应对能力,当遇到困惑和焦虑难以摆脱时,依赖心理和等靠思想严重,把希望都寄托在走后门、找关系的“捷径”上。这种依赖心理的存在失去了检验实力、磨炼意志、锻炼独立性的机会,使自己在就业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3.2.3自大与自卑心理调查。有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了过低的评价,缺乏勇气和自信心,在问到“你想通过哪种方式获得职位”,只有5.24%的人“主动到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大多数女生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特别是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女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优点,悲观失望,一味自我否定。自大和自卑心理是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自己和当下社会的正确认识所致。   3.2.4盲目攀比心理调查。有的女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要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不能做到理性地分析、清醒地判断。而是以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以周围朋友的择业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4.医药类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影响因素分析

  4.1自身特质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

  第一,女大学毕业生处于各种矛盾的交汇期。毕业时面临着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各种压力。加之女生在家庭背景和生活体验各不相同,且生理上客观存在着性别差异,一旦就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在就业中出现复杂性与矛盾性的交汇心态。

  第二,职业能力不足与就业功利化使期望值过高。在就业中受挫的女大学生因知识结构不健全,缺乏求职技巧和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新生代医学生缺乏各种生活磨难和体验,他们学习、见习、实习大都在医疗条件较高的地市级医院,缺乏去基层工作的艰苦奋斗精神。

  第三,心理成熟度不高导致就业认识出现偏差。希望找工作一步到位,缺少长远的发展眼光,加之攀比心理和遭拒后的受挫感,易产生自贬自怜的苦闷、焦虑心理。女大学生自身理想与现实、生理与心理、独立与依赖不同步的矛盾交汇于此,形成了较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4.2社会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

  第一,经济因素对就业形势的影响。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使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加之人力资本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十分明显。

  第二,传统性别角色思维的影响。习惯性的把柔弱、被动等特征与女生联系在一起,有的单位在招聘女大学生时甚至以是否为生源地学生、党员、英语过级、有无工作经验,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等条件作为基本的应聘条件。导致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易出现自卑心态。

  第三,就业市场不规范,造成就业心态失衡。新医改政策使各医疗单位用人自主权增加,对应聘者的学历等要求明显提高。而小型的、私营的和偏远地区的医院对医药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而滞留城市。这些因素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自负、犹豫等心态。

  4.3高校教育功能缺失对女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

  第一,高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医药类高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大量医学本科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的同时,而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环节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新变化,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应变能力普遍欠缺,难以胜任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

  第二,高校就业心理辅导的意识欠缺。对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的训练和辅导只停留在表面。学校就业帮助体系应根据女大学生入校到毕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指导活动,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其能够正确地认识职业并理性的评价自己。

  4.4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

  首先,医学专业学习时间长,教育成本投入大,毕业生家庭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带来负疚压力;其次,父母价值观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对独生子女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期望不高;再次,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

  5.医药类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

  5.1增强心理素质教育,建全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服务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有恰当的期望、有健康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应对社会的变化。”[3]在加强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突出辅导员的就业心理危机辅导作用的同时,建立女大学生成长档案,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筛选和及时干预重点高危人群,并确保干预效果。

  5.2加强个性化的咨询指导,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女大学生们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女大学生只有正确和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人生理想、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并科学分析自己的专业素质、就业环境等条件,全面准确地评价自己,才能避免因自负而导致择业期望值过高,避免因屡遭失败而自卑,避免在择业时出现坐等心理的现象。

  5.3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女大学生转变观念拓宽思路

  高等教育普及化,一部分医药类高校毕业生必然要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基层医务工作。所以,在日常教育和教学中引入创业教育,将艰苦创业思想自觉内化为实现理想的前进动力,使医药类高校的育人工作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

  5.4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心理危机的自我干预能力

  医药类高校利用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根据女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生活方式、发展需要的心理变化各不相同的特点,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如《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和其他医学临床课程所涉及的心理知识,开展全程化的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为处于就业困境中的女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同时,从医药类女大学生职业要求和从业需要出发,突出及时性和迅速性,加强对她们心理危机干预的训练,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讲学、讲座和心理知识宣传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危机干预,提高学生心理自助力,从而保证整个危机干预行动的成功。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分析与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 危机 就业 对策 心理 大学生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