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中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制度比较研究*论文

中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制度比较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7-12

中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制度比较研究*

  

  一、引言

  商业银行需要权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确认自己在动态的经营环境中可接受的风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与控制技术讲风险控制到最低,从而确保银行利润的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已经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方面做了很大努力,风险管理也逐步实现了专业化和系统化,风险管理的方法、效果也得到明显改善与提升。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和美国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商业银行应借鉴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复杂的金融环境,美国商业银行十分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并积累与发展了大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及经验,这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二、中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比较研究

  (一)中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1)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发展。首先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高。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从转变风险管理理念、改进风险管理工具入手,积极建设风险管理体系,使得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为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大风险”管理战略,除对信用风险进行监管外,还提出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管理。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如招商银行引进花旗、摩根等知名银行使用的资金交易与管理系统,实现了前台、中台、后台的无缝对接,并扩大了风险监控范围。(2)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首先,美国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精神状态,注重将风险管理的原则深入移植到员工的思想中、体现在他们日常工作行为中。其次,强调对银行各种风险的全面监控,将银行所有业务部门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并配有相应的管理管理系统和管理队伍。三是风险管理技术较为成熟。针对不同的风险,侧重对风险的量化管理,如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一致,银行机构加强了基于量化分析技术的专家判断。通过在个人贷款业务中运用统计学模型获得信用评分等数据,银行预测违约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零售信贷业务也由此更加规范。

  (二)中美商业银行法制建设比较(1)中国商业银行法制建设情况。我国五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通过专业银行改制而成,发展历史较短,银行法制建设并不完善。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框架。为适应商业银行的发展,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监会,并颁布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主要机构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其中,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核心。 (2)美国商业银行法制建设情况。1863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联邦银行法案―《国民银行法》颁布。1913年,颁布《联邦储备法案》,建立了现在的美联储。1933年,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970年,颁布《金融控股公司法》,1984年,颁布《瑞格尔―尼尔跨州银行和分业效率法》,允许商业银行跨州注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商业银行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1987年颁布了《银行业竞争公平法》等法律,这些法的颁布使美国商业银行监管环境得以完善和加强。

  (三)中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比较 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存在漏洞,如风险管理机构主要是针对系信贷部门的管理,对个人贷款、企业贷款等进行严格的监控,而对于资金营运部、票据运用部、会计部门等其他业务部门并没有进行强调风险的管理。其次是内部控制执行起来存在困难。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银行为了保持和客户良好的关系,对企业贷前审查并不严格,违规放贷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后是银行内部稽核的监督效果受到限制。美国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制度是实行总部一级管理制度。稽核部门设在商业银行总部所在地,分支行不设立。在各区域管辖行设立稽核经理,稽核经理作为区域稽核的负责人直接领导稽核小组,稽核小组直接向董事会负责,而不必向银行总经理负责。另外,稽核小组在财务上保持独立性,并且人员数量上也要达到一定比例,确保稽核任务能够高效完成。再次,美国商业银行稽核内容设置较为完整,不仅包括复核性质的监督管理,而且还进行审计性质的监督管理。最后,美国商业银行稽核方法的运用较为灵活。首先依据各分支行的风险程度确定稽核对象和频率,使稽核更具有针对性;制定银行各种风险的测定标准,转化为数学模型,对银行的风险程度进行检测和评分,并根据各部门分数高低确定稽核频率,分数低的要增加稽核次数。另一方面,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的方式同时进行,非现场稽核要求银行制定的部门定期提供业务数据和相关单据,对于发现的问题再交给现场稽核处理,基本实现了动态检测。

  (四)激励制度的比较 (1)激励手段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激励上主要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指固定工资、奖金和各种福利等。美国商业银行除了薪酬、精神激励外,还包括一系列股权激励机制,如股票期权计划、限制性股票计划、延迟股票计划和股票购买计划,对于优秀员工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中美商业银行在激励手段方面都是采用了多元化的形式,但和美国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对员工激励手段显得比较单一,不能全面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2)绩效评估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主要依据行政级别,但其对银行的贡献、经营业绩关联较小,所以激励机制使得很多银行员工为了获取职位的升迁,过分看重短期利益,从而忽视长期利益,甚至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效率。美国商业银行员工的固定收入比重较低,约占到30%左右,个人的业绩、岗位、职责都会和收入挂钩,并且流动性较强,鼓励创新。(3)激励的实施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是总分银行制,分支机构层次较多,在激励机制的实施过程中,会影响考核信息的传递的准确性和公平性,降低了考核的效率,最终影响到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和管理结构较为完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对员工进行全面的激励考核,并且最终由银行股东大会所属的薪酬委员会来确定,激励政策的落实较为客观、公平。

  (五)外部监管的比较 (1)市场准入方面。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没有形成持续性监管,目前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更加偏重市场准入、对商业银行的设立条件要求很高,侧重合规经营,且对于金融创新等,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则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度,缺乏全面、持续性的监管。 美国是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金融法规严密,因此美国商业银行准入制度比较宽松,申请程序相对简单,无论是区域性银行还是国民银行,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可申请成立商业银行。对于银行经营许可证的审批程序,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采用同样的评估标准,一般包括以下指标:银行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状况、管理部门基本情况、银行对社会服务的便利条件和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银行的发展前景等。另外,美国商业银行在设立分支行和附属机构须经联邦储备体系的批准。(2)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检查方面。中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侧重现场监管,对于非现场检查缺乏管理经验。现场检查多是临时安排,监管的连续性不强,一般采取对报表资料、原始档案等随机抽样调查,主观性强、随意性大,样本很难真实反映银行风险情况。最后是合力监管尚未形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审计署及银行内部的审计稽核部门在检查项目的确定和计划安排方面尚未充分沟通,检查结果和处理情况也未及时交流,重复检查、重复处理的情况时有发生。美国采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并重的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持续性监管。在美国,对于现场检查,监管机构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开始检查前的一个月,向被检查的银行提交详细的材料清单,要求商业银行对所提材料或问题进行准备;并且向参加检查的每个官员发出通知,告知其检查内容的设计安排、时间要求并提供相关材料等。同时,现场检查实行程序化管理。对于非现场检查,美国商业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每季度必须递交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有关附属报表等资料,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必须符合监管当局的要求。为了避免重复报送,相应的银行向各自的金融监管机构报送。在非现场检查中,运用早期风险预警系统对银行报送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以便把银行风险控制在早期阶段。

  (六)危机处理的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信誉保驾护航,在危机处理时依靠中央银行行政手段,缺乏科学系统的银行资产定价评估体系。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破产倒闭,直接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工商银行接管。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对危机银行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专业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依靠国外的一些信用评级公司,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外资评级机构对于银行的评估存在一些盲目性,并不能有效监控银行的风险。这种情况下, 在危机发生前, 缺乏对银行风险情况的外部评价;而在危机发生后, 对银行资产的评估缺乏科学有效的定价机制。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危机防范意识不强,认为银行的运行背景是国家的信用,对银行的运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公众也缺乏对银行危机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银行也是一种企业, 也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发生倒闭。美国对危机银行的分类是依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衡量。美国监管当局认为应对资本不足的银行及早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其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以致破产倒闭。对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根据资本充足情况分为资本充足、资本不足、资本显著不足、以及资本严重不足五类,后三类为处于危机状态的银行。针对危机状态的银行采取不同的措施,命令其调整资本结构,在必要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处理将要破产的银行。美联储结合银行资本充足情况,向流动性不足的银行提供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此外,美国采用骆驼评级体系将银行分为5个等级见表(1),对于挽救濒临破产的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标准、贷款条件和抵押物要求。

  三、美国商业风险防范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商业银行要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上处于风险控制阶段,而美国商业银行则处于风险管理阶段,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银行风险控制的更高阶段,是建立在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团队的基础上的风险控制。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银行董事会应依据经济环境和市场定位,制定风险管理原则。主要包括稳健性、系统性以及分散与集中的相统一。稳健性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反映银行风险,并且具备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系统性是风险管理的手段,它需要融合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程序、基础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分散与集中地统一是指各业务部门要管理和控制好自身的风险,还要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将银行业务与风险策略有效结合。(2)营造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它应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部门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不同角度确认每个部门、每个员工负有在本部门、本业务环节管理风险应承担的责任,培育人人树立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管理流程,实现风险管理系统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控,同时借鉴美国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的资本配置体系,提高经济资本计量的准确性。在风险评级技术上,建立以VAR为代表的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在内的一体化分析模型,确保分析结果互相一致,避免因风险相关性造成的风险重复计量。风险管理流程应确定新的产品分类方法,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按产品、地区、业务、主线来识别风险;收集、筛选银行业务和管理数据,运用风险管理模型对风险进行客观度量;对风险管理实行授权制度,分支机构需要在授权范围内对风险进行控制;对于已经不再适用的流程要及时修改和废除。

  (二)完善内部控制和激励制度,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1)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对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要真正实现以股东大会、董事会为核心的决策机构,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各级业务职能部门的责任、权利与利益,真正落实产权清晰、责权分明的公司治理机制;其次,健全风险监控系统。商业银行要顺应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监控与定期评估,避免出现对风险的处理时机处于较为滞后的局面,对风险的监控由事后检测转为事前预警和实时监控。(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随着有些银行股权激励计划等长期激励制度的推出,使银行利益与员工利益结合的更加紧密;为了避免道德风险,银行还应建立以自我约束为核心的考核考评办法,正确引导各部门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益,严防操作风险。此外,为加强对银行高管特别是分支行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管,银行必须要落实岗位交流制度,并强化对岗位轮换后的业务稽核工作。(3)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内部管理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最终落实银行监督、控制和评估各业务部门风险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 对于风险的管理,应建立决策机构与经营机构权力划分和制衡机制的组织结构,形成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相互配合的全面风险管理格局。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 负责全面监督、评价各部门的风险和银行总体风险,直接向董事会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职能部门行使日常的监督、衡量和评估量化风险职责;各业务部门分别下设风险经理,负责部门内部风险监测与控制,风险管理经理要实行向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双线报告制度,如图(1)。

  (三)建立与完善商业银行风险外部防范框架 (1)进一步完善银行业风险信息披露制度。中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信息披露的规定,对银行风险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真实准确的信息披露。商业银行不仅要披露资本充足率的信息,还要披露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过程、资本的构成及其结构安排,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的情况。大型商业银行披露信息要一季度一次,中小商业银行要每半年披露一次信息。商业银行在统一会计标准、完善信息披露标准以及披露内容要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方面要做作出不懈的努力。(2)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的辅助监管职能。我国应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转变银行监管理念,发挥外部审计独立性强、专业水平高的优势,适时扩大引入外部审计参与境内所有银行的监管,实现外部审计与社会监管的有效结合。在引入外部审计参与境内银行监管的过程中,应逐步加强监管当局与内审、外审之间的合作,银行监管当局可以定期与外部审计人员书面交换监管意见,并组织与内审、外审进行三方会谈,外部审计人员可借助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来决定其检查范围、周期和深度,有针对性地对潜在风险较大的商业银行的重大事项进行通报,会谈还可以邀请银行高级管理层成员参加。(3)充分发挥中国银监会的外部监管职能。首先中国银监会要制定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标准和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要覆盖到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引导商业银行依法经营。其次银监会应成为商业银行风险信息中心。通过检查、上报等途径获取的商业银行发生的风险案件,要在第一时间像向各商业银行进行通报,对其他商业银行进行警示,避免同一类风险在其他商业银行蔓延或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局面发生,要逐步形成一个安全高效的金融监管环境。再次,建立商业银行危机处理的应急机制。银监会要建立应对银行危机的紧急处置程序,最大程度降低银行的经济损失,通过流动性支持、对资不抵债的商业银行实施兼并、出售乃至清算等资产重组措施,对其银行资产和负债给予及时、合理的处置。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年第471号);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年第365号)的阶段性成果

中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制度比较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商业 制度 银行 比较 研究 风险
最新银行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试论远程开立单位银行账户业务管理思路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热门银行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
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
来州市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