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亚洲主要金融中心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论文

亚洲主要金融中心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7-15

亚洲主要金融中心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一般指以第三产业为主,以金融业为核心产业的国际性大都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区,应设有跨国公司及全球性银行总部,有活跃的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产品市场,并拥有至少一个证券交易所”①。

  目前,亚洲地区的香港、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的上海等,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既有着相互合作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根据2013年10月伦敦金融城发布的第1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新加坡和东京三大亚洲金融中心紧随伦敦和纽约,排名第三至第五,中国内地的上海排名第16,较上期排名显著上升8位。下面将针对香港、新加坡以及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比较分析。

  一、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

  上海和香港作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最初都与英国在华的经济渗透相联系。抗日战争前的上海及由英国控制的国际租界的历史与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是一脉相承、并行发展的。

  20世纪初,上海已经是中国沿海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国际航运港,香港也发展成为中国第二个最重要的国际口岸。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经是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全国金银、外汇市场的中心和货币发行枢纽。鼎盛时期,上海是80%的全国性银行的总行所在地,也是世界第三大股票市场,交易规模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商界、政界人士纷纷迁往香港避难,他们带去的资本、技术、机器、技术工人和国际贸易关系,对战后香港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起飞做出了重大贡献。香港在20世纪上半叶一直是名列第一的亚洲国际银行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将其亚洲的重心转移至日本,英国将其亚洲的重心放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香港和新加坡同时面临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良好机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这与香港没有中央银行、政府不介入经济活动的传统密切相关。起初,香港政府采取消极不干预的态度,既不愿撤销跨国银行外币存款利息税,又不愿发放外资银行执照,这使得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比同期新加坡逊色很多。后来,香港政府变消极不干预为积极不干预,鼓励外来投资、取消外汇管制、实行港币汇率自由浮动、开发黄金市场以及取消外币存款利息预扣税等措施均大大推动了香港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新加坡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独立后,立刻将建立离岸金融中心作为追求的目标和规划的重点,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首先要归功于1968年设立的亚洲美元市场,从此开创了新加坡模式的离岸货币业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放宽外汇管制、放松外资银行经营限制、采取更为开放和自由的金融改革措施,创立了具有特色的亚元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等,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后,金融业功能和金融市场逐步退化,上海完全从国际金融中心的世界舞台上退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开始重建,随着一系列金融改革在上海先行先试,上海首先奠定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市场基础,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提出使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意义日益凸显,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加快推进阶段。

  二、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城市经济发展近年来快速赶超新加坡和香港

  从城市规模来看,上海明显超过香港和新加坡。目前,香港拥有陆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722万人;新加坡拥有陆地面积716平方公里,人口543万;上海拥有陆地面积6340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人。

  从经济总量来看,近年来,上海迅速赶超香港和新加坡。数据显示,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于2007年超过新加坡,之后于2009年超过香港(图1)。2013年,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GDP分别为2737.38亿美元、2929.47亿美元和3543.1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4.1%和7.7%。可见,上海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速都远远超越了香港和新加坡。

  从经济结构来看,三地经济增长均主要由第三产业带动,金融业在三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67%、11.44%和13.07%。

  图1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经济总量比较

  从对外开放程度来看,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明显高于上海。2013年,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进出口总额②分别为9836.46亿美元③、7758.99亿美元和4413.98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同期本地区生产总值的359.34%、264.86%和124.58%。2012年,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4金额分别为745.84亿美元、566.51亿美元和159.5亿美元。

  (二)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在金融业发展方面各有所长

  下面将主要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外汇市场等方面详解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

  1.香港银行业发展规模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上海银行业资产规模已明显超过新加坡。香港是国际性银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球最大100家银行,近70家在香港开展业务。香港银行体系的特点是实行三级制,即由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三类银行机构组成。截至2013年末,香港共有银行业认可机构201家,其中,在香港境外注册的认可机构143家,占全部认可机构的比例达到71.14%。香港银行业资产总额169434.54亿港元,同比增长14.03%,其中,外币资产111411.90亿港元,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65.76%。客户存款余额91780.06亿港元,同比增长10.63%,其中,外币存款47870.50亿港元,占全部客户存款的52.16%;贷款及垫款64573.85亿港元,同比增长16.00%,其中,外币贷款28509.57亿港元,占全部贷款的44.15%。香港银行业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从其庞大的规模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其在区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香港完善的银行体系,使得其服务可远远超出香港本土。   新加坡的银行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5月,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发表政策声明,提出开放新加坡银行业,标志着新加坡银行业开始实施改革。通过逐步开放和集中,新加坡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2013年末,新加坡共有银行机构177家⑤,其中,外资银行机构119家,占全部银行业机构的比例达到67.23%。新加坡银行业资产总额9472.30亿新元(2013年三季度末),同比增长4.9%。客户存款余额5375.72亿新元,同比增长3.61%,其中,外币存款67.66亿新元,占全部客户存款的1.26%;贷款余额5741.78亿新元,同比增长17.01%。

  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世贸成员国,就银行及金融服务业作出的承诺已于2006年前分阶段全面履行。按照入世承诺,政府于2006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随着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以及业务门槛的逐步降低,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上海在银行业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2012年末,上海市共有银行业机构510家⑥,对应银行业法人机构69家,其中,外资法人银行22家,占全部法人银行的比例为31.88%。2013年末,上海市银行业资产总额9.8万亿元,同比增长8.39%。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9256亿元,同比增长8.58%,其中,外币存款4218.85亿元,占全部存款的6.09%;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4358亿元,同比增长8.03%,其中,外币贷款4609.3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0.39%。

  因此,银行业方面,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对外开放程度,香港均好于新加坡和上海;而尽管目前上海的银行业资产及存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了新加坡,但新加坡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要明显好于上海。

  2.香港和上海的证券市场总市值分列全球第六和第七位,市场规模及交易活跃度均明显高于新加坡。香港证券市场从最初成立股票市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香港联交所是亚洲第二大证券交易所,交易品种包括股票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基金市场和债券市场。近年来,香港证券市场规模逐年大幅攀升,交易品种日益丰富。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统计,目前,香港证交所的总市值在世界各大证交所中排名第6位,亚洲排名第2位。

  上海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上交所成立于1990年,经过22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上海证券市场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渐趋完善,规范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在上交所上市的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四大类,通过多年的积累,上交所总市值在世界主要交易所排名连续攀升,目前,上交所总市值在世界各大证交所中排名第7位,亚洲排名第3位,仅次于香港。

  证券市场是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73年5月24日,其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的新加坡经纪人协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亚洲主要的证券市场,其中,外国公司在新交所上市公司中占比近四成,这使新交所成为亚洲最国际化的交易所和亚太区首选的上市地之一。目前,新交所总市值在世界各大证交所中排名第22位,亚洲排名第十位。

  截至2013年末,香港、新加坡和上海证券市场分别拥有上市公司1643家、776家和953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553家、479家和953家;上市债券数目分别为403支、1552支和1458支。证券市场总市值⑦分别为31007.8亿美元、7444.1亿美元和24969.9亿美元;年累计股票交易额分别为13233.73亿美元、2809.26亿美元和37311.29亿美元。

  图2 2013年末世界主要证交所总市值

  对比可见,股票市场方面,香港和上海的市场规模、交易额以及市场的活跃度均明显高于新加坡,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年累计股票交易额甚至已经超过了香港;债券市场方面,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债券市场的总规模在整个亚太地区占比有限,与新加坡相比,香港的债券市场发展相对落后,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港元跟美元挂钩,大型企业通常会选择通过成熟的美元债券市场集资;另一方面是香港政府一贯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很少因一般财政需要而发行公债。因此,香港债券市场相对于其银行市场和股票市场略显薄弱。

  3.香港和新加坡的保险市场在亚洲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上海保险业的发展空间较大。根据《中国保险年鉴2013》统计,2012年,全球保费收入累计4.61万亿美元,扣除通胀因素较上年增长2.4%。其中,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30.21%、33.28%和29.19%。

  香港是亚洲主要的保险中心,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全球顶级的保险公司来港开展业务。2013年末,香港共有155家获授权的保险公司,其中92家经营一般业务,43家经营长期业务,其余19家则经营综合业务。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香港保险业的毛保费收入2633亿港元,同比增长12.7%。其保险深度为12.90%,保险密度为36806港元。以人均保费计算,香港在全球排名第七,亚洲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

  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保险市场规模最大、总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也是亚洲再保险中心和离岸保险经营中心。新加坡保险市场体系比较完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及配套附属机构一应俱全。截至2013年末,新加坡保险市场共有注册保险公司168家,其中,直接保险公司76家,再保险公司30家,专属自保公司62家。截至2012年,新加坡保费规模达到220.80亿美元,保险深度为6.03%,保险密度为3362美元,分别位居亚洲第6位、第5位和第4位,世界第28位、第22位和第18位。

  图3 主要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展状况对比

  尽管目前中国的总体保费收入位居全球第五、亚洲第二,但因为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保费收入仅为178.9美元,排名世界第61位、亚洲第17位。上海市的保险市场规模及发展水平在国内主要城市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2年末,上海市共122家保险公司和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费收入规模820.64亿元,同比增长8.97%;保险密度5983.41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保险深度4.25%,仅次于北京,位于全国第二。尽管上海保险市场体系的构成及其发展在国内名列前茅,但与区内的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后续发展潜力较大。   4.新加坡外汇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日均交易额大幅领先于香港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外汇市场,香港和新加坡的国际性外汇市场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尤其是新加坡70年代初亚洲美元市场的成立,成为新加坡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多年来,新加坡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一直领先于香港。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一次的调查(2013),新加坡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⑧为3830.75亿美元,在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三,排在英国和美国之后,其中,外汇掉期的日均交易额在各类交易工具中最高,占比为45.11%。香港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额为2746.05亿美元,在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五,位于英国、美国、新加坡和日本之后,其中,外汇掉期的日均交易额占比为63.41%。

  图4 主要国家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对比

  相对于新加坡和香港,上海的外汇市场起步较晚,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依然远低于新加坡和香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调查数据,中国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额为442.51亿美元,约为新加坡的1/9、香港的1/6。

  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的共同之处在于,三地的本币都不是国际外汇市场的主要货币,美元是其外汇市场交易的主要币种,BIS调查数据显示,三地与美元相关的外汇交易占其全部外汇交易的比重分别为91.52%、96.13%和93.67%。

  三、香港、新加坡和上海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优势和劣势

  前面的对比清晰的展示了三地在金融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事实上,金融业的发展既受经济全球化下各经济体增长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同时也与金融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密切相关。前者体现为“需求跟随”效应,即产业部门发展导致金融部门适应性发展;后者则表现为“供给引导”效应,即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简单分析三地深化金融中心地位的优劣势。

  (一)香港的优劣势分析

  优势

  1.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高度自由化。香港采取的是高度统一的自由集成型金融模式,货物和资本进出香港的自由化政策为跨国银行和境外资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2.天然的区位优势为其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一方面,香港位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位置,增强了经济金融的活跃度;另一方面,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逐步推进有助于深化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3.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为香港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一直以来,香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本适应国际金融业发展的管理体系,有助于金融机构间的良性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自由的就业政策和优厚的收入待遇吸引大量金融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拥有亚洲最好的大学,此外,特区政府十分注重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训练和广招优秀人才,为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和高效运作提供了智库保障。

  劣势

  1.国际环境变化对香港金融业的影响较大。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港口城市,其市场敏感性较强,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境外资本的进出均会影响香港金融业的稳定。

  2.香港的金融监管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并不太长,与伦敦和纽约相比,金融业发展仍不够全面,其金融监管制度仍需不断完善、创新,以保证金融业的稳定、均衡发展。

  (二)新加坡的优劣势分析

  优势

  1.金融立国战略是新加坡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保障。新加坡是政府推动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典型代表,自建国以来,政府就利用其作为国际贸易港的有利条件,不断推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着力发展金融市场。

  2.亚洲美元市场是新加坡发展金融业的独特优势。新加坡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时区优越,一天24小时都同世界各地区进行外汇买卖,直接同纽约的CHIPS系统和欧洲的SWIFT系统连接,货币结算十分方便,资金流动畅通无阻。

  3.财富管理业是新加坡极具潜力的重要金融领域。近年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不断调整和强化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全球众多私人银行和国际投资机构来新加坡设立总部或开展业务,使新加坡成为除瑞士之外,全球排名第二的财富管理中心。

  劣势

  金融市场的综合性能有待提高。目前,新加坡金融业在外汇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但在市场总体规模以及交投活跃程度等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三)上海的优劣势分析

  优势

  1.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为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雄厚的实体经济背景是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国内经济来看,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带,而上海已成为长三角的经济龙头,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上海是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佳候选城市。

  3.上海已经具备完整的“金融产业链”。当前,内地主要金融市场已经落户上海,吸引国内外众多机构投资者云集,促使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了逐步扩充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发展机制,其外部效应和规模效应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4.成熟的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助于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内地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商业环境更接近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和水平,吸引许多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与此同时,上海的物流、信息、人才和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为上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劣势

  1.人民币不完全兑换是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度性约束。货币自由兑换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中央政府有计划、分步骤推进资本项目开放,随着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细则的逐步出台,资本项目开放成为市场期待的热点之一。

  2.缺乏全球性的支付清算系统。尽管上海已经拥有了众多的全国性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但却尚未成为支付清算枢纽,金融市场之间托管和结算系统的分割比较严重,与境外的一些外币交易尚未实现实时清算,制约了上海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

  3.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仍显不足。目前,上海只有股票市场在全球排名靠前,其他金融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交易额均明显落后于香港和新加坡,金融交易所涉及的主体及业务品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注释

  ①概念来自维基百科“国际金融中心”词条。

  ②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新加坡统计局、上海统计局。

  ③(1)本文中相关折算汇率如下:1新加坡元=0.81887美元,1港元=0.12918美元(2012-12-31);1新加坡元=0.79161美元,1港元=0.12897美元(2013-12-31)。(2)汇率数据来源:http://cn.exchange-rates.org/。

  ④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⑤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财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⑥注:机构数量2012年末统计局公布数据,统计至市分行及持牌运营中心。

  ⑦数据来源:世界交易所联合会。

  ⑧(1)数据来源为国际清算银行;(2)调查数据为2013年4月数据。

亚洲主要金融中心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心 金融 发展 优劣势 现状 亚洲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