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对策分析论文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对策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7-25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政府层面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应积极引资,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使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中国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优化跨国公司对中国R&D投资的“软环境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时会考虑各国的投资“软环境”,所以中国政府应着力于优化投资“软环境”,加大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吸引力度。

  (1)政府应积极向跨国公司提供国民待遇,营造良好的R&D投资环境,保证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道路畅通[1]。维护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为跨国公司和我国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平台,这有利于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进行R&D投资和向我国企业转移技术,即技术溢出。同时,在跨国公司占主导的行业,应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保护来引进外国市场产品和跨国公司的产品进行竞争。

  (2)优化R&D的合作环境,支持中国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共建R&D合资或合作机构。对跨国公司投向R&D机构进口的非盈利自用设备及其配套技术、配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对R&D机构自行R&D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R&D机构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及以上的,可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2]。同时,要鼓励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R&D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建立合资R&D机构的技术外溢效,避免跨国公司对技术的垄断,从而形成跨国公司间及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间的多元竞争、技术共享的机制,进而使得国内外企业共同拥有知识产权,分享技术成果。

  (3)遵照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应加快制定有关吸收外资的法律法规,完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WTO规则、符合中国国情的统一、完备、透明的对外经济贸易法律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督管理措施逐步改善投资环境,保证在符合WTO原则和国际规范的前提下为跨国公司创造平等竞争条件。从而尽可能地保证市场环境安全、经济安全或国家安全。

  2.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核心R&D引入

  中国政府应从过度干预转变为政策制定和引导,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为跨国公司设立R&D机构的立项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加强服务意识。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对促进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核心技术产品和从事创新型R&D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能否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方面,我国已经比较完善,相应的立法大都完成,但关键是执法力度不够。多项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每增强1%,外来直接投资存量将增加0.45%,技术转移将增加0.69%。然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机构缺乏核心R&D,我国应引导国内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中,从事低端的产品组装、零部件生产等环节,逐步实现技术的模仿与学习,这样,跨国公司要与国内企业竞争我国市场,必然会逐步引入核心R&D。同时,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更多的跨国公司到我国来投资,形成跨国公司间的竞争,迫使跨国公司必须投入各自最新的技术,从而也打破某个跨国公司在某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3.逐步形成“国家向企业”转变的科研活动主体的格局

  目前我国存在着整体科研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科研人才流失严重等科研环境问题。技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尖端技术,离不开本国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培育。因此,政府和企业要加大R&D投入比例,注重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人才发挥自身才能的科研氛围。因此,要完善人力资源的吸引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及其R&D机构以其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中方大量高级科技人才,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挖掘人才和技术。这些人才正积极活跃在中国的技术市场和专利市场上,这可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可见,在日渐激烈的人才国际竞争中应努力争取主动权,要特别防止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流失。同时也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形成一种协同优势,面向市场开展R&D活动,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进而增强对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4.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战略,平等对待国内外R&D机构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机构伴随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及其扩散效应,直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积极意义。密切关注国际科技动态,调查研究跨国公司经营策略。除了一般地研究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趋势外,要分行业研究跨国公司的经营状况、管理策略,研究跨国公司R&D投资新趋势,在对跨国公司进行监控时,同时要培养一批如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统计等高级专业人才,这对有效的监控将起到保证作用。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仅仅靠引进外资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难以在世界经济多元化的体系中发挥作用。因此,中国应参与国际分工体系,鼓励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设立R&D机构。以适时把握国外最新科技动态、市场信息,充分利用国外的研发资源,提高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增强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海尔、长虹、华为等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以技术搜索、技术监测为目的的研发机构。从而逐渐形成我国企业的全球R&D网络。因此,既支持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R&D机构,又要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建立R&D机构。   5.通过制定国家产业政策来引导跨国公司的R&D投资政策

  (1)政府应按照新修改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农业、牧业,从事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和农业综合开发;正值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府应鼓励跨国公司合作开发中西部地区,促进跨国公司资金流向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科技项目,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地发展。目前跨国公司的投资,政府在贯彻产业政策时应不断加以完善,采取严格审批、股权限制等方法,保证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跨国公司投资领域的发展更合理。政府应制订《反垄断法》等法规防范跨国公司在汽车、微电子、化工、医药等关键行业的垄断行为。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支柱产业中,市场发展方向和市场份额应以国内企业为主。

  (2)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溢出效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必须加强对跨国公司R&D投资的政策引导,使得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战略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致性。一是进一步开放高新技术领域,健全和规范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投向计算机、汽车、电信、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在中西部地区实行税收差别优惠,对外商投资项目以低于东部地区的税率征税;简化审批手续;放宽股权比例限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以鼓励跨国公司R&D投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国家重点工程上。三是要求跨国公司R&D机构雇用当地人员,尤其是鼓励直接进入高校招聘管理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并加强对当地雇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四是提倡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机构与当地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研究;设立中外合资或合作研发机构;与当地优秀企业成立技术联盟等。

  (3)引进跨国公司应有针对性。我们与跨国公司进行合资时,应优先考虑选择那些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高、信誉较强、愿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重视向中国的技术转让,对中国投资具有长期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或原料开发,产品除了部分在中国销售外,同时大量出口的跨国公司。

  6.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及激励机制

  供给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及激励机制。具体表现为:①规定外国研发人员和国内的研发人员在享有的政策和待遇上是一样的;②给予国内企业、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自主决定人才的使用、人才的培养及相关待遇;③健全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规范人才市场、人才流动与服务机制;④构建人才库,对人才给予落户、住房、子女上学、医疗等一系列优惠待遇;⑤在高科技企业中推行持股制度,形成科技人员、研发人员与企业共命运,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⑥我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仅为3.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5%,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初中水平,大学生的入学率只有4%,低于发展中国家8%的平均水平。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R&D机构的深入,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R&D力度,跨国公司强化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国内企业正面临着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强度更大的市场竞争,中国大批高科技人才向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单向流动,从长期来看会导致了中国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R&D人才严重缺乏,国内研发力量的弱化。因此,中国应加强高等教育事业,为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丰富而高素质的R&D人才。

  二、国内企业层面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基于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要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1.国内企业通过加大R&D投入,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R&D投入是企业获得技术优势的源泉,R&D投入主要包括R&D资金投入、R&D人才引进。国内企业只有持续足够的R&D投入,才能持续保持技术优势。目前国际上有一个共识:R&D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2%时,企业才可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时才有竞争力。而许多国内企业远远低于2%的水平。因此,应加强R&D部门的建设,使自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这样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R&D活动,与之同时更重要的是引进R&D人才、留住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目前国内企业自身实力不足,从而不利于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和金融机构的科技信贷业务,让政府的辅助投资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向国内企业大力倾斜。

  2.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尖端技术是不能靠跨国公司的。只有具备了自主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才有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的交流、合作的“话语权”。面对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和中国加入WTO的契机,国内企业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就得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技术优势,赢得市场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技术创新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日益提高,国内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得增强技术创新意识。技术创新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效应在于企业的技术低成本扩散与收益放大、整体的经济实力以及科技人才队伍。因此,国内企业必须迅速把自己改造成现代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存。

  3.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

  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期,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规则不完善。这些造成了国内企业经营效率低、经济效益差,导致竞争力的缺乏。跨国公司所转让的技术的先进程度与同类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显而易见的关系,由于中国大多数国内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直接管制下,跨国公司把在母国已过时的技术带到中国,也能在与国内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政府的直接管制给国内企业带来了效率低下。目前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是那些开放最早、受到管制最小的中小企业。因此,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不断深入,中国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跨国公司渐渐地把更为先进的技术带入中国,国内企业要尽快熟悉和学会运用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借鉴国际上的通常惯例,有效巩固国内市场,用合法手段保护国内企业的合法利益。   4.培育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中国资源禀赋的成本优势和国内市场的优势。国内企业要从个别产品竞争力向综合竞争力转变,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延续。在如今的世界经济中,企业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国内企业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将核心能力从生产领域转向营销领域,为顾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随着“标准竞争”时代的到来,国内企业要巩固核心能力,就得培养适应标准的能力和创造并主导标准的能力。随着国内企业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提高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国内企业必须适应市场标准变化,巩固并创造新的适应“标准竞争”时代的核心能力。国内企业在巩固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同时,应根据产业发展、管理方式及企业资源的变化预期,充分利用企业兼并、合作的机会.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企业核心能力。

  5.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国内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

  在国际分工体系下,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越来越精细化,科技研发的合作也是如此。就国内企业而言,任何一项核心技术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门学科、多项技术领域。国内企业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很难的。因此,国内企业应积极整合来自全社会各方的科技资源优势,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促进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合作,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的最佳结合,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结论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对我国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这必然引起中国政府和国内企业的关注,并对其正确引导和规范,从而为我国科技能力提升乃至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3]。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对策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公司 投资 对策 跨国
最新公司研究论文
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路线研究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抖音短视频的IP经济模式
华为手机供应链整合能力研究
小米社群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海尔智家为例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安徽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
论强化集团内各级投资公司内部审计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财务分析
热门公司研究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的思考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重组研究
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研究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面面观》
出资欺诈的诉讼途径
《银企信用扭曲的根源与治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浅析
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分析
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