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集体心理所有权研究前沿探讨论文

集体心理所有权研究前沿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8-01

集体心理所有权研究前沿探讨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很多企业采用员工持股计划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但却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提出了心理所有权的概念,认为正式所有权只有通过影响心理所有权才能影响员工绩效。以往学者多认为心理所有权是一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体验,但学者对领地行为的探讨指出心理所有权也可以在集体层面出现。由于团队工作的盛行,集体心理所有权就变得更加具有研究意义。因此,本文将对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内涵、产生动机、生成路径、影响因素及结果变量进行探讨,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以期能够促进集体心理所有权研究的深入和完善。

  一、 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内涵与产生动机

  Pierce等(1991)提出了心理所有权的概念,将心理所有权定义为是一种个体感觉所有权的目标或其一部分是“我的”心理状态。基于此,很多学者都将心理所有权视为是一种个体层面的态度和心理体验,这其中包括个体感知到的独占所有权(“这是我的”)及共享所有权(如“这是我们的”)。基于前人的研究,Pierce和Jussila(2010)提出了集体心理所有权的概念,认为集体心理所有权就是集体成员感觉所有权的目标或其一部分是“我们的”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集体心理所有权是一种社会构念,它通过获取、存储、传输、使用信息等集体过程,使集体形成对目标物的共同感知、了解和信念,是一种在认知互依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共享心智模式。由此可见,集体心理所有权是在集体成员中产生的对共同目标物的集体性占有感,它使得集体成员把目标物视为“我们”的延伸,进而影响着集体及其中个体的态度、动机和行为。

  目前对于心理所有权产生动机的研究都集中于个体层面,认为个体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动机有三个:自我效能(Furby,1978)、自我认同(Dittmar,1992)和拥有空间(Dreyfus,1991)。占有心理学的观点指出,对社会认同感的需要会影响集体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并在个人所有权感知上升到集体层面的过程中成为重要的促进力量。社会认同动机主要来源于个体对自己社会集体成员身份的认识,是其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因此,个体若要声称目标物是“我们的”,就必须将他们自己看作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同时也要适应并且希望他人将自己看作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由于只有当个体感知到自己是集体所有者之一而不是独立的所有者时,才能产生集体所有权的感知,所以社会认同动机必须要同一个或多个个体所有权的产生动机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集体心里所有权根植于自我效能、自我认同、拥有空间和社会认同这四个动机(Pierce et al.,2009)。

  二、 集体心理所有权的转化与生成路径

  心理所有权在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紧密相连,但是集体心理所有权与个体心理所有权也存在根本差异,这种关键性区别在于:首先,心理所有权产生的过程不同。个体心理所有权可以通过个体与目标的互动产生,而集体所有权则依赖于个体与目标物、他人与目标物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三层互动;其次,心理所有权产生的动机根源不同。社会认同动机是集体心理所有权产生的关键基础,但是在个体心理所有权的发展中并不是必须的。

  基于两者概念的区别,Pierce和Jussila(2010)提出了个体-集体心理所有权转化模型,指出个体心理所有权向集体心理所有权转化需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人们在心理上认定目标物后,他们会把目标物看作是自己的东西,而这些目标物也就由此成为了“超我”的一部分。第二阶段:个体发现不仅他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与目标物相联,其他人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联系。因此他们的感知将从自身向集体延伸。第三阶段:当由于动态互动导致团队成员之间产生共同拥有的体验时,就会产生一种集体认知,认为目标物是“我们的”,从而由个体心理所有权转化为集体心理所有权。

  Pierce等(2001)指出个体层面的心理所有权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实现:控制目标物、亲密了解和个人投入,而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生成则取决于人们对潜在目标物的共同行动和集体性认知。每一个集体成员都应该将这些行为和结果看作是自己和他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生成路径包括对目标物的集体控制、对目标物的集体性亲密了解以及不同集体成员对于目标物的共同投入。

  很多学者探索了领地行为与心理所有权之间的关系,Pierce等(2009)提出,心理所有权与领地行为之间存在潜在关系。个人空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声称和行使控制权的目标,由此可以产生对目标物的控制以及对目标物的心理所有权。而这种心理所有权可能会导致标记行为或防卫行为。由此可知:宣示或者标记行为并不等同于集体心理所有权,但是当对目标物进行集体性的控制、亲密了解和投入时,宣示行为可以转化为集体心理所有权,这种转化也依赖于集体成员与目标物之间的动态互动,由此也成为了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生成路径之一。

  三、 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所有权的影响因素包括正式所有权、工作特征、人际交往因素等(朱沆和刘舒颖,2011),而集体心理所有权作为一种集体共享的态度和体验,与个体心理所有权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1. 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反映的是社会中个人与集体关系。重视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忠诚,追求集体成员之间的和谐,人们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更愿意作为一个集体存在而不是单独存在,集体心理所有权更容易出现。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拥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个体拥有更强的社会认同动机,更容易被组织吸引并期望成为组织中的一员。其次,拥有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个体更加喜欢共享控制权并同其他集体成员共同投资,更加愿意针对特定目标物的所有权产生共享的亲密关系。因此,当集体成员拥有集体主义价值观时,集体心理所有权会更加容易产生。   2. 相互依赖性。任务、目标、反馈和结果的相互依赖会影响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产生,集体心理所有权更容易在高度相互依存的条件下产生。以任务依赖性为例,随着任务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加,集体成员被要求作为一个团队来工作,与他人更多的沟通,将知识与控制结合起来,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并解决问题,同时个体的协调和控制活动越来越多的依赖于集体的其他成员。因此,高任务依赖性更容易产生集体心理所有权。

  如下几种情形也会影响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和发展: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每个团队成员的目标是紧密耦合的,即存在目标的相互依赖性(Wageman,1995);聚合的反馈导致集体性理解,反馈的对象是整个集体而非单个集体成员,即存在反馈的相互依赖性(Campion et al.,1993);进行集体性的奖励或者惩罚,而不是针对单个集体成员进行管理,即存在结果的相互依赖性(Miller & Hamblin,1963)。由此可见,任务、目标、反馈和结果的相互依赖性会促进集体认知的产生,从而影响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产生与强度。

  3. 集体认同。集体认同是影响集体心理所有权的重要边界条件(Pierce et al.,2009)。集体认同是指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集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集体偏好和外集体偏见(Simon et al.,1998)。集体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是增强内聚力的价值基础。拥有这种认同感的个体会意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集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集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因此,集体认同感将有助于集体成员控制目标物、亲密了解和自我投入,从而促进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和发展。

  四、 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结果

  集体心理所有权与个体心理所有权一样,同时存在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积极的结果包括增强心理安全感、集体学习、集体效用、集体效力等。消极结果包括不愿意放手、拒绝分享、隐藏信息、缺乏团队合作等(Pierce & Jussila,2010)。

  1. 积极结果。心理安全感:Edmondson(1999)强调了心理安全感的集体水平,并将其称之为团队心理安全感。当一个团队拥有集体心理所有权时,他们将会有高水平的集体心理安全感。由Edmondson(1999)的研究可以推理,当团队成员针对特定目标物产生共同拥有的体验时,团队成员将分享他们的信念,包括安全的承担风险、提出问题、犯错误及坦诚的讨论错误等。同样,心理安全感的存在也会推动团队成员对目标物投入更多,从而促进了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因此,心理安全感与集体心理所有权是相互促进的。

  团队学习:Druskat和Pescosolido(2002)的研究发现集体心理所有权可以增加集体性的学习行为。Edmondson(1999)的指出,这种集体学习包括寻求反馈、寻求帮助、讨论错误和进行实验,而这些学习行为会影响团队协同工作的能力。由于目标物和集体认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高心理所有权感知的集体会采取这些改进行为,包括改善内部运作和实现未来组织结果(Pierce & Jussila,2010)。

  团队潜能:团体潜能是指在完成具体任务时,团体成员对取得特定成就所需的组织和执行任务能力的共同信念(Guzzo et al.,1993)。团队潜能强调的是一种团体信念,即被团队成员共同分享的信念。由此可以推测,团队潜能与心理所有权之间存在互惠关系,可以将团队潜能看作是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结果(Pierce & Jussila,2010)。一旦个体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权感,集体就会产生“人多力量大”的认知,由此所导致的效能感的提高会转化为团队成员对于共同目标的投资。此外,集体心理所有权也会促使团队成员致力于提高工作质量,提高他们承担个人风险、做出个人牺牲来保护团队身份、声誉和绩效记录的意愿(Pierce & Jussila,2010),从而提高团队潜能。

  2. 消极结果。心理所有权对组织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也会存在一些消极影响。Brown等(2005)指出心理所有权将会阻碍组织变革。Pierce等(2001)指出心理所有权可能会使员工对目标物产生压力、保护性行为和自我牺牲。当对目标物的占有感受到侵犯或者损失时,就会导致自我意识的恶化(Cram & Paton,1993)。对目标物的占有感还有可能导致自私、不愿意分享、痴迷于控制、不愿意放手等负面行为。Han等(2010)在台湾采集样本,研究显示心理所有权与信息囤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储小平和刘清兵(2005)指出个人产生侵占动机和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心理所有权过强,超过了其实际所有权。由于集体心理所有权是在个体心理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也存在转化机制,因此这些个体层面的消极影响也会在集体层面出现。

  五、 研究展望

  集体心理所有权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其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认为未来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研究可以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1. 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理论构念。

  首先应该更加明确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内涵和转化机制。集体心理所有权是组织行为学的最新发展,目前还停留在概念探讨的层面。由于团队工作的盛行,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研究对于组织管理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因此未来应该进一步对集体心理所有权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探讨,了解心理所有权从个体层面向集体层面转化的机制。

  其次需要扩展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研究目标。心理所有权的目标物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既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组织的一个方面。由于集体心理所有权是一种集体层面上的共享感知,所以其目标物应该不同于个体心理所有权的目标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将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目标物扩展到团队工作、非物质性集体工作产出、集体产品或服务等,考察集体性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影响团队个体工作态度、行为以及团队绩效的(王浩和刘芳,2007)。   2. 关注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实证研究。目前有关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尚没有实证研究成果。制约实证研究的重要瓶颈在于测量工具。Pierce开发了个体心理所有权的量表,但由于集体心理所有权与个体心理所有权存在差异性,原有的个体心理所有权量表并不能很好的测量集体心理所有权,因此测量工具的开发是未来集体心理所有权研究的关键。

  从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前因变量来看,未来有必要实证探索集体主义价值观、相互依赖性、集体认同及团队凝聚力对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影响机制。同时有必要引入个性心理、团队工作特征、团队领导方式、心理授权、领导-成员交换关系、领导行为、程序公正氛围、人际信任、人口统计学等变量,更加深入的探讨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影响因素。

  从集体心理所有权的结果变量来看,未来可以探索集体心理所有权与团队心理安全感、团队学习、团队效率、团队潜能及领地行为等之间的关系。由于集体心理所有权会同时对组织产生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因此未来研究也应该关注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产生的情境,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避免消极效应。

  3. 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下,心理所有权可能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目前有关于心理所有权的研究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进行的,中国学者虽然也对中国情境下的心理所有权进行了探讨,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停留在心理所有权的个体层面。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因素会影响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和发展,集体心理所有权更容易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中出现。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更加关注文化因素在集体心理所有权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尤其要探索在中国的独特社会背景下,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前因变量、生成机制和结果效应等是否会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

集体心理所有权研究前沿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心理 研究 探讨 集体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