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8-0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规范内部控制奠定了基础。2010年五部委再次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使我国内部控制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1]而美国早在1936年《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就首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晚,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和制度体系,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较早,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Bodnar(1975)通过建立数据模型衡量内部控制的可靠性,研究发现新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不但没有提高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反而导致了内部控制可靠性的下降。[2]Barfield(1975)使用时间序列模型定量分析内部控制的效果,并详细研究了各种内部控制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由于企业实务中使用内部控制模型的成本较高且对公司数据的完整性要求较高,所以应用并不广泛。[3]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近年来才发展起来。林斌、饶静(2009)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发现内部控制投入资源大、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成长型上市公司更倾向于主动披露企业内控情况;而财务状况不良、组织结构频繁变动、上市时间较长和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司不愿意进行内部控制披露。[4]胡为民(2012)从企业内部控制战略出发设计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并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在对内部控制基本指数进行了补充与修正后,构建出内部控制综合指数,并利用所构建的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效果更好。[5]

  我国学者主要集中于内控理论和评价指标的研究,而本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丰富国内内部控制的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中的2340家上市公司。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运行效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许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投入成本高而运行效果差,忽视内部控制对公司运营的长期作用,致使公司内部控制局限于形式而难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尚不完善,国家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健全,公司内部控制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有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过于死板,盲目照搬照抄知名企业内控制度而忽视企业自身情况,导致内控制度执行难度大、执行效果差。

  (二)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经济和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上市公司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上市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系统风险。因此,增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本文的统计中,只有15.6%的上市公司明确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超过80%的上市公司并未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也没有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做出披露。由此可见,我国上司公司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会给上市公司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三)内部控制监督不力

  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效果的监督和反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我国,常见的内控监督机构是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并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则能极大地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本文统计数据显示,54.6%的上市公司建立了内控监督机构,而接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未建立内控监督机构或内控机构受控于总经理,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四、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健全,尤其是2004年出台的萨班斯法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一系列严格而具体的规定。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在制定内部控制相关法规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是切勿盲目照搬照抄,而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达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针对管理层内控意识不强的问题,可定期管理人员培训、借鉴知名案例进行教育宣传等方式增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公司可通过部门专业人员(如内部审计人员、事务所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的检查、完善和再设计。此外,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防止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凌驾于董事会之上,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

  (三)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工作是提高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监督和制约管理者权利的下放,即管理者合理授权。同时健全公司预算机制,并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预算执行效果好的部门职工和负责人,给予适当奖励;预算执行效果差的部门负责人则进行适当惩处。还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条例,包括管理权力的约束与制衡、职工的部门调动和定期轮岗等。通过风险管理机制,保持上市公司对风险的敏锐性,争取更多时间进行风险应对,减少公司损失。

  (四)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一方面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避免任何人驾于内部审计之上;另一方面,保证监事会权利的有效执行,真正发挥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制约作用。此外,以制度形式规范监事会的权利,防止监事会权利的滥用和缺失,从而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公司 内部 控制 对策 现状 研究
最新公司研究论文
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路线研究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抖音短视频的IP经济模式
华为手机供应链整合能力研究
小米社群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海尔智家为例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安徽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
论强化集团内各级投资公司内部审计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财务分析
热门公司研究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的思考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重组研究
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研究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面面观》
出资欺诈的诉讼途径
《银企信用扭曲的根源与治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浅析
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分析
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