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党性教育如何避免“走过场”论文

党性教育如何避免“走过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9-25

党性教育如何避免“走过场”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党员干部的培训课程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传统的党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与经济、人文等课程相比,党性教育的课程更像是“话费套餐”中的必选内容,而经济、人文等方面课程则是干部培训课程设置中用来吸引学员并必须加大分量的内容。虽然近些年来,党性教育也加入了入党宣誓、红色故事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学员对于党性教育的认可程度也逐渐回升,但不少学员都反映,课程的内容、形式都很好,在党性教育中个人也会产生一些想法,但回到工作岗位之后,用不了多久就会忘记当时的想法,党性教育往往被看做是“走过场”,很难再产生持续影响。

  如果想解决党性教育的效果问题,就必须了解目前学员关于党性修养的想法。通过一些与学员的交流和访谈,受访者谈到的想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1、缺少良好的氛围。不少学员谈到“党性修养”话题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话题很严肃,不好继续。他们不否认听说过一些优秀党员的事迹,也认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优秀人物,但党性的话题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讨论如何提升党性修养的话题,往往会被人当作“另类”。他们认为,如果社会中有良好的氛围,将会有助于他们去思考有关党性的问题。

  2、时代对个人提出了不同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往评价一名干部,主要看他对党和人民奉献的大小。现在,随着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与发展、效益相关的数字逐渐成为评价一名干部最直接、最简单的标尺。在今天,人们不再以思想进步为追求,开始以效益作为目标,党性也因此显得与党员自身发展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学员一旦回到工作中,便开始投入实际工作中,而忽略了党性的提升,党性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消退,很难再带来进一步的改变。

  3、教育机制不完善。很多人都提出目前党性教育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现阶段的党性教育大多被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参加学习的学员往往不重视党性教育,认为党性教育就是形式主义。其次,党性修养的提升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不同于技术培训或知识教育,其效果无法按计划实现。第三,目前对干部培训的要求是“学而不考,教而不评,对学习、教育、培训乃至实践等环节,基本上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来检测学习效果”(1),缺少相应的考评机制、考评标准,很难保证党性教育的效果。

  4、上级领导没带头示范。“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领导干部带头做了,往往就很容易推进了。有的人认为领导光要求下面的人去提升党性修养,而领导人本身却没有做好示范带头作用。有的领导的言行不仅没有起到带头作用,甚至还出现违法违纪的情况,这样的领导打击了下面人的积极性,个人的努力距离现实太过遥远,不如不做。

  5、个人太平凡,与崇高距离太远。党性教育中,所选取的教育素材大多是一些崇高人物的崇高事迹。例如周恩来、焦裕禄、杨善洲等。“当一个人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道德努力,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时,就可以用崇高这个词语来形容。”(2)不少人认为,个人太平凡,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那种境界。

  这些想法,并非是个别人的想法,而是大多数学员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想法下,党性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让学员学有所获,使党性教育避免“走过场”,就需要把握党性教育独特之处。

  1、党性教育不完全是培训。培训和教育有共同点,都是以传授、诱导或获取知识、观点、价值观或技能的社会活动。但二者又有所区别。“培训是社会机构面向特定的受众,针对社会发展所特有的专门性问题,通过实践性的训练方式所采取的旨在缩小目标与现状间潜在差距的措施 。重点是提高受众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强调工作能力的提升与物化 。”(3)也就是说,培训注重的是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它有着一套完整的流程体系,按部就班,往往是通过培训达到熟练、熟知就可以了。

  党性教育强调的是个人党性修养的提升,要对人的思想产生引导。这种教育的不仅要求学员去听,还需要学员内心产生想法,并采取行动,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把党性教育看成简单的培训,容易使人认为党性教育只是阶段性的任务,培训完就达到目的了,而不去深入思考和实践。

  将党性教育与培训加以区别,还需转换授课思维。党性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员感动,还要让学员对自我的党性产生思考,驱使他想去提升党性修养。要使党性教育产生更大的效果,就必须把这种单向传递变成一种双向传递,在学员和教师之间形成信息交流,学员通过交流达到教学目的。要实现这种效果,最好的办法让学员直接在课堂上讲出自己的想法,将感动转化为思考。

  2、党性教育要在组织中推进。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除了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党支部学习,没有其他接受党性教育的安排。这种学习制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疑难问题、思想问题都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解决的。依靠组织学习,采取的这种讨论会通常有着一系列的原则。延安时期,抗大的“讨论会的原则是:“1、会前要有充分的准备。2、有计划地组织发言:(一)平素不喜欢发言或政治水平低者可先发言(二)临时指名发言。(三)指定负责搜集某种材料的同学们主要发言。3、掌握中心与领导原则上的争论。4、扼要的结论。5、互相帮助与座谈会是学习方法中最有力的互助方式。”(4)

  在我们今天的党性教育中,如果也能按照类似的原则在组织中开展,每个人都参与教育过程,那我们的党性教育就能算上是完整的党性教育。当每个人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时,就没有人会把这样的学习称为“走过场”了。   3、党性教育的效果与能力大小、级别高低无关。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可以有大有小,在职级上也可以有高有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大的人党性修养层次就高,也不代表级别高的人就可以指挥别人提升党性,而自己却不需要提升。每个时期,都不断地有一批批党员用他们的行为向人们展现了何为党性修养的境界,他们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这其中,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共产党员。可以说,在信仰面前,人们不在乎他的背景、他的官位、他的平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此外,在党性教育中,常要求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这种说法肯定了领导干部在党性方面的重要的影响,但很容易被理解为领导人先做了,下面人才能去做。如果先于领导做了,就不能让领导率先垂范了。其实,再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在群众眼里都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些人做得好与坏,都会在群众中产生影响。共产主义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性修养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言一行都以群众的利益为重,党性修养自然提高,群众的也会产生好的看法。

  4、党性教育不局限于学,关键在于实践。所有的学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知识,党性教育亦是如此。“在道德信仰确立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理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情感的支持和催化,并经过不断的实践行为的强化,最终才能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5)党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员感动,更需要学员在感动之后去思考如何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如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以及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把感动转化为动力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去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觉悟。

  我们党始终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如果始终站在群众的远处去讨论群众的需要,就永远无法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想法。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他当年在延安插队的经历。他说自己当时通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开始是格格不入……对老百姓,由怕他们上炕,到请他们上炕睡觉。”他认为是延安人民帮助他形成了很多“基本观念”和他个人的“基本特点”。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深入地融入老百姓生活的经历,他对群众的感情始终都很真挚和深厚。

  从习近平同志这段经历,不难看出相对于课堂上的学,实践中的学才能真正提升党性修养的效果。

  5、党性教育不要求崇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崇高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常人达不到的努力,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牺牲,也正是这些比常人多许多的付出,使学习者感到了差距和困难。以崇高为典范进行党性教育时,很容易使普通党员干部感到距离,产生畏难情绪,以为党性修养就是要达到崇高,而忽略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崇高的人确实达到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但崇高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杨善洲曾经说过:“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就是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的。

  成为一名党员,并不一定是为了牺牲,而是为了奉献,只有在关键时刻才需要做出牺牲。崇高的人物身上有很多事情都值得平凡的人去思考、去学习,他们也和常人一样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爱护环境,我们能够像他们一样做到这些,离他们的距离也就近了一些。

  除了崇高的人物,一些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一些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也值得我们去思考。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被称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母亲,她在关键时刻伸出双臂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吴菊萍挽救孩子只是一瞬间的事,但作为一名党员的,她平时就经常帮助别人,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党员的正直、善良和无私。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在一点一滴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人以温暖和帮助。如果党性教育中能够更多地挖这样的事情,将党性教育引到学员身边,带给学员的感受也会更加真切,效果也会更好。

  习近平同志2013年7月在河北调研时指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到触及灵魂和促进团结像统一。”他提到,当前的主要问题要侧重于第一个方面,也就是“触及灵魂”。要触及灵魂,光靠宣传教育并不能起到实际效果,必须了解学员的真实想法,把党性教育做到实处,才能引导学员在实践中产生党性提升的自觉要求,也才能避免“走过场”。

党性教育如何避免“走过场”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 避免 党性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