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论文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9-28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一、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论述

  (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综述

  关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知网上,截止到2013年5月,按照关键词搜索,共有48篇文章。这一理论的前期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入手,继而延伸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及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等领域。

  关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目前的主要观点包括:其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生产规模下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规律;其二,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社会总资本T=C+V。其中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技术的投入溶入两者之中,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促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其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包括产品直接生产过程,到产品出卖结束的流通过程。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还指出:“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

  围绕这些观点,目前已解决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提出了治理有效需求不足的两个建议:保持结构均衡和总量均衡同样重要;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来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以刺激消费。同时分析出影响投资率大小的因素,并从多方面解决了我国投资率过高的问题。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我国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基本原理更好地运用和体现在农业部门。

  (二)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相关概念简述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马克思对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划分是以其规模作为标准的。简单地说,只用作消费资金,在周期内被消耗掉的称为简单再生产,而在周期内没被完全消耗,有剩余价值继续作为资本的,称为扩大再生产。

  外延性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这两个概念是扩大再生产的两种不同的实现形式。马克思曾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涵上扩大。”一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并不会单纯地只采取外延型或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而是要将二者其中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进而谋求发展。

  (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再研究

  通过研究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联系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随着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被着重提出,这让我们看到了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创新才是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因素。因此,本文将从深入探究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再生产类型入手,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观点。

  二、我国倡导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依据

  (一)劳动力供给不足使创新驱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第一个特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也释放出了巨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有劳动力无限供给,有人口红利,以劳动力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发展是可行的,是廉价的,在这个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无必要也无法实现。

  但是,目前我国的劳动力的供给状况正呈现着很大的转变,即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日趋显。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3%,较2000年上升了近3%,而0~14岁人口占比为16.6%,较1990年下降了11.19%。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以后进入零增长并开始下降。届时,我国的人口红利将变为人口负债,生产要素结构将发生变化,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其次,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证明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终结的趋势。2000年以来,城市劳动力市场每年都经历着两位数的工资上涨,这不仅发生在垄断行业,也发生在吸收普通劳动者就业的制造业等行业。虽然有滞后反应,但农民工的工资也有了相应提高,2003年农民工工资提高了0.7%,2004年提高了2.8%,2005年提高了6.5%,2006年提高了11.5%,2007年提高了20%。因此,近几年我国很多城市出现的农民工短缺不是暂时现象,反映了劳动力无限供给即将终结的客观形势。

  (二)充足的资本使创新驱动有了强大的物质准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资本对于我国来说,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目前,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多年来我国的储蓄率始终保持在40%左右。而我国在出口大量商品的同时,还不断输出储蓄和资本,最近几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出每年平均在400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债权国。

  资本不再稀缺,说明了我国的资本积累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将使得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资本不再稀缺暗示着需要依靠大量资本投入的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使创新驱动有了强大的物质准备。   三、我国推进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重视的问题

  (一)调整投资政策、投资机制和投资结构,更有效地为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服务

  扩大再生产有赖投资,因此,从外延型为主转向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必须在投资政策上有根本的调整,并建立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投资机制。在保证重大项目投资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比重,进而把技术改造作为投资的重点,形成优化的投资结构,才能提高投资效益。同样,对经济项目的审定,不仅要重视其经济上的合理性,更要重视其科学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二)加强和改进技术引进工作,更好地促进企业本身的创新技术改造

  本着自力更生原则,我们应对现有的针对技术原则进行加强和改进。目前,国内企业盲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搬硬套,忽略自身科技创新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首先,加强技术引进的规划和审查,减少重复引进,制止引进落后的、御扶的技术迫在眉睫;其次,在技术引进后,要搞好消化、吸收和仿制、移植、创新工作,积极与国内的科技新成果相结合,逐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并贯穿到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中去。最后,我们也要注重自主创新的环节。目前国家设立了许多科学创新及科学贡献奖项,也是基于鼓励创新这一出发点,因此,国内技术的自主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赋予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之下,国家应为企业创造一个竞争环境,优胜劣汰,使企业有通过技术改造来增强竟争能力的积极性,并把通过技术改造而提高的经济效益与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同时,使企业在掌握生产经营自主权时,对技术改造有较大的自主权,可能运用自有的人财物力,自主地进行技术改造,尽量减少这方面的外来千预,充分发挥企业自我改造的主动性。

  (四)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质量

  在创新驱动阶段,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趋于减弱,因而劳动力质量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受过多年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可以成倍地提高生产效率,其劳动力质量几倍于普通劳动力。不仅如此,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力,其带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潜能就越大,因此,西方国家经常用人力资本投入来指代劳动力质量据估计,美国的人力资本大约为50万亿美元,成年人平均受教育时间约为14年;我国的平均受教育时间为8.5年,接近美国上世纪初的记录。美国每年用于教育的支出约为1.5万亿美元,教育行业提供的就业超过全部就业的10%;我国每年的教育支出约为1.5万亿人民币,教育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社会的3%左右。日本从1947年开始教育立法,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均等化的重视程度值得借鉴。如日本法律规定,全国的学校硬件投入和师资力量要尽可能统一,东京、大阪等中心城市最好的小学人均经费不能超过最偏远地区小学人均经费的2倍;老师在同一个学校任职最多5年,使最好的师资得以在不同地区流动。对照美国和日本,为迎接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和制度安排都亟待改进。

  四、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一)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启示

  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文件中,我国就已经提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其中要认真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坚决把建设重点切实转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主要方针,第五条是“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运用先进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略布局和方针,是针对长期以来停留于外延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局面,转向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准备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转型方向的启示

  在“十二五”时期,我国进一步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将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过去的30多年,在廉价的生产要素投入驱动下,我国经济主要依靠生产规模驱动来实现经济增长,通过加大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以低成本劳动力供应、高储蓄率支撑的资本来源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了比较优势。人均GDP水平在2010年已经达到44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显然难以长期持续。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即将终结,我国也开始进入了经济的转型时期。在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依靠生产规模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从而转向依靠创新驱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过去企业所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等发展模式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有都在提高,导致了旧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单纯依靠规模扩张推动的发展有可能产生产能过剩,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中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虽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但其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一般经济规律,抽掉资本主义本质,其一般的再生产原理同样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再生产,尤其是对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有着重要启示,是我国实践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起点和前进方向。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 社会 再生 理论 创新 发展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