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论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9-28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87-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在践行公民道德,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应该走在社会的前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养效果令人并不太满意。基于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基于青年一代未来成长的客观需求,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度必须加大,并且要改变以往某些单一的培养方式,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通过全面的、各方面有序互动的、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各环节前后连贯的培养体系,切实改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本文将从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等理论问题上作一些探析。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于大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则,目前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王宏宇提出的“正面引导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系统教育原则”[1];蒋国勇提出的“内容、目标取向上的递进性、层次性原则”、“方式方法上的主体性、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的原则”、“重视社会实践原则”、“遵循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整合的原则”[2];张帆提出的“学生主体原则”、“正面导向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系统教育原则”、“隐性教育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3]。

  本文认为,在建构“原则”时应该考虑囊括四大要素:1.基本的价值理念;2.基本的行动策略;3.不可违背的底线;4.基本的专项规定。不妨依次简称为要素一、要素二、要素三、要素四。如此看来,蒋国勇的“四原则”似乎缺少了要素三;王宏宇的“三原则”和张帆的“七原则”似乎都遗漏了要素三、要素四。进一步而言,从实践上来看,以往的原则对“不可违背的底线”缺乏明确的规定。教育过程中长期倡导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为主,但如果只停留于正面的鼓励性引导,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不符合管理学上的XY理论,至少也是对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落后现象缺乏正视和干预精神,从而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造成低效活动。2013年12月,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王某被警察抓获,他涉嫌偷盗并网上销赃,涉案一百多起,如果在其大学期间,法制观念得到强化,明确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等,那他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就会降低。所以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原则中要素三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现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则应该包括四大要素――要素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指导。要素二:构建学校主导、学生主体,学生教育成长相关方如家庭、社会、学校等高效互动行动体系。要素三: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学生守则》以及学校章程等教育、管理、惩戒制度为底线。要素四:相关规定:(1)关于培养责任人:全体教师参与、部门协助,共创良好培育氛围;(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思政课及人文社科类课程发挥主体地位,其他课程及教育教学环节隐性渗透,全方位、无缝覆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3)从高考录取通知书发出到学生毕业的四年多的时间,行课期间与节假日相互衔接,确保时时、处处、事事、人人都直接或间接体现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综上所述,原则可以归纳如下:(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指导。(2)构建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有机整合的体系。(3)以《大学生守则》等管理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底线。(4)管理、服务、教学等多个部门全员参与,共同协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思政课、人文社科课程、其他课程及教育教学环节各自发挥作用;全方位、全空间、全过程中环环相扣地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杨琼提出的“换位体验法”、“情感教育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育法”、“公正团体法”[4]。这些方法较为具体,在把握社会责任感培养全局方面仍有不足,社会责任感培养涉及的要素很多,不能以单一视角进行处理,而必须引入系统思维。因此,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各种要素必须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区分为运行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杨琼更多考虑的是运行结构,对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等考虑不足。从实践角度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早就规定过:“高等学校德育,要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德育功能,协调一致,形成卓有实效的德育合力。”但是又规定:“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在事实上,据抽样调查了解,很多高校的班主任制度名存实亡,效果有限;加之各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环境中既无人事权、又无财政权,让其承担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确实有不少障碍。当某些德育活动需要与其他部门协同推进的时候,以辅导员个人之力,在现有制度下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辅导员在德育、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执行者的角色,只有在校一级或至少在学院或部门一级才能承担其组织的责任。这就说明,以往关于责任感培养的方法,还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从体系构建的方法来说,本文认为至少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借鉴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高校也是一种管理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完整考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这里谈到的利益相关方大致有学校、家庭、社会几个方面,其中学校层面又可分为班级、院系、学生组织、教师、行政人员、学校等几个层面;家庭又可分为家长、亲戚、家族等几个方面;社会又可分为政府部门、公众、社区、用人单位几个层面。我们选取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要素,相当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提取了施教者、受教者、教育环境等几大因素。因此,在构建时,应召集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制定社会责任指南。   (二)重点考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生命责任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学会爱与被爱,旨在不断发现和消除人性的弱点,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层次――行为责任教育。要教育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旨在教育学生增强行为前对行为的审查和指令能力,行为中对行为的调节和监督能力,行为后对行为的评价和反省能力;第三层次――成材责任教育。要教育学生如何树立成材责任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育成材意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旨在立足于成材理想的激发、成材素质的提高和成材意志的培育;第四层次――回馈责任教育。指大学生成材后,通过其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回馈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包括回馈家庭、回馈他人、回馈社会和回馈自我。

  (三)重点考虑各个阶段的时间因素

  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在大学四年的不同年级,一个学生承担的责任既有其稳定性,也有其变动性。具体而言,在大一期间,社会责任更多地体现为对新同学、新班级、新学校等各种层面的新环境的主动适应与积极互动和及时调整;大二期间,更多地是考虑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业规划,使其更好地符合自己的主客观实际,并把深入学习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结合起来,保证自己各方面协同发展;大三期间,在继续保持以往责任的同时,作为高年级的学长,对低年级的学弟学妹还有示范作用,指导责任等;到了毕业年级,则要考虑在就业、升学或自己创业方面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毕业论文撰写或者毕业设计阶段、实习阶段,要保证在遵守相关法纪、校纪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术道德的传承,注重规范、严谨、有序、完整地进行毕业论文相关环节。因此,构建体系时要充分纳入时间因素,根据时间的不同进行具体内容的构建。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目前已有比较多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途径说、四途径说、五途径说等。其中三途径说有杨琼提出的“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5]。四途径说有任伟指出的“加强思想教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础”、“优化环境氛围,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保证”、“深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键”、“提高自我修养,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手段”[6];樊浩提出的 “注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重视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建构”、“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7]。五途径说有王宏宇提出的“转变观念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前提”、“德育课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根本途径”、“手段选择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关键”、“配套制度是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保障”[8]。从实践来看,在美国,包含如下几种: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咨询机构、教师示范;而在英国,则通过“开设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公民教育”等途径过来加强学校德育。综上,根据现有的基础和条件,途径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就全校而言,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以党建、团建为引领,以学生职业规划、学业促进、心理健康为核心,以社会实践、文明修身工程、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为载体,构建全方位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

  2.加强考核机制,促进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完

  善。对于以往已经在进行的某些评比,应该将评比或奖惩细则进行合理化完善后向全体在校学生进行发布,并加强相应环节的监管与控制;特别是要对明显不适应于当前时代条件的落后管理和考核机制进行改善,使我们的培养和考核过程更加实效化,高效化。

  3.借鉴霍尔三维模型的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结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际,可以从空间、过程、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分别选取要素因子:“角色认知、责任认同、责任实践、评估反馈”构成“过程维度”;“心理调适、语言表达、身体行动、自我反思”构成“能力维度”;“教学情景、起居情景、生活情景、公共领域”构成“空间维度”。据此,可以构造我们研究中所需要的社会责任培养矩阵,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在过程维度中的每一个阶段与能力维度的每一步骤所对应的点aij代表着一项具体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活动,如a11表示心理调适阶段的角色认知步骤;a34表示身体行动阶段的评估反馈步骤。

  图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矩阵

  就当前实践而言,矩阵模型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地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举例来说,当前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一场心理健康讲座,此后部分学生有可能选择心理健康教育通识选修或专业基础课,但是未能通过必修进行全员覆盖,也未能在大三、大四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增高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或帮扶,虽然每年都有心理健康月等活动,但是活动受益面较少,导致其心理调适能力未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通过社会培养矩阵的操作和实训,学生在角色认知、责任认同、责任实践、评估反馈的任何环节,都可以调用相应的心理调适手段,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好地开展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4.借鉴理学的相关研究,加强对指标分析和信息来源梳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精细化研究。理学上的三重底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具体来说,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法律法规这种显性文本所规定的限制性条款作为底线条款,确保我们相关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活动是在法律法规范围之内,达到既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又合情合理,合乎法规。在实践中,由于这方面的意识不强,出现过某些高校学生因不满学校管理,在网上虚构信息,表达对学校不满的例子。如果加强了网络信息行为底线的教育,这种现象就会逐步得到杜绝。而信息来源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最青睐的一些自媒体以及监管较少的百度贴吧等学生“吐槽”比较集中的一些渠道,学生的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微信、QQ以及微博等,在这些地方,学生的各种诉求、各种信息表达比较真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同时,加强关注可以将发现的苗头性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防止事态扩大。在底线条款之上,在学生现有接受能力和认知结构许可的条件下,应该通过多渠道构建适合学生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将其一一分解到相关的空间维度、过程维度和能力维度,这样,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构建就比较完善了。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 培养 体系 社会 构建 思考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