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0-08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13年度教育科研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CB13018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的高职教育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源危机,为了确保完成招生计划,高职院校的入学条件越来越低,生源质量日益下滑,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高职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亟待提高。据初步调查得知,高职生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积累,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够,审美情趣偏低,思维方式单一,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学生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提高文化素质的动力不强,高职生文化素质水平在大学期间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

  一、当前高职生文化素质水平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研和教学观察,高职生知识面普遍狭窄、单一。以笔者《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为例,在讲到《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时,全班42名学生竟然闻所未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哪些,有半数以上学生答不全。由于长期受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生学习更加关注课本所授知识,很少注意到课本以外其他知识的积累与拓展。

  受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影响,高职生将大量精力放在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考证上。即使如此,学生的专业课知识掌握也不扎实。以文秘专业为例,经过一年的专业课学习,学生竟然连基本的通知都写不好,专业知识学习也仅仅停留在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应付考试上。

  (二)功利性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积淀和传承下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国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关注的核心往往大多放在学生就业上,因为就业情况好坏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关系到学校今后的招生,而招生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没有生源,学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失去存在的基础。为此,职业教育更加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能否培养出毕业后能在工作岗位上很快上手的学生成为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唯“试金石”。而谈到传统文化,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学这些知识没有多大用处,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种学习上的“短视”行为加上高职院校普遍的“重技能、轻素质”现状,更加强化了学生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高技能”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难以实现。虽然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对高职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文化素质教育成果显示度低等因素的影响,普遍缺乏改革的动力和信心。

  (三)缺乏创新,注重经验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对具象的知觉,强调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但不作周密而详细的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主要依赖直观和经验,所以很难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因而也就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去探索未知世界。在注重经验性思维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填鸭式”教育方法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多是靠课堂教学,死记硬背的知识多,但可供学生来思考、讨论的时间少。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思维方式单一,求知欲不够强,学习态度相对消极。特别是进入大学以后,如果高校人才考核的标准仍然是“分数至上”,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这必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四)外来文化冲击,缺乏健康完整的人格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也不可避免。在文化博弈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关键时期的年轻学子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主动、敏感而迅速,外来文化对青年学子的人格及其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注重金钱与享受、社会道德责任感淡漠、崇尚自我中心或自我崇拜、崇尚无限度的自由等,相反,很多传统的价值观却很难再得到他们的认同。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不可能完全适应当今中国的时代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吸收外来文化来弥补不足。但如果过于盲目相信并依赖外来文化解决我们的问题,也是不可取的。一个民族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靠本土文化来支撑,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真正的精神家园,并使其成为我们的精神依托。

  二、高职生文化素质培养路径

  (一)加强专业针对性课程建设

  不同于本科教育,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多是倾向于专业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一般都是作为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且课时非常有限。怎样激发学生对文化素质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无法避免的课题。事实上,专业课程与文化素质类课程本身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关键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动脑筋去思考。不同的专业除了有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有着其相关专业素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反映本学科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文化素质课程,深化对专业课的补充。例如,旅游专业在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上就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中西方文化概论等相关课程,学生学起来感兴趣,因为这些文化素质类课程与其专业相关,学起来有动力,在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自身文化素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教育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效利用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出对学生、对企业、对社会都有用的人才。高职院校除了做好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要灵活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比如,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和文化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中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一举双得。   (三)注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而大学生文化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体验真、善、美。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其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主动学习、吸收、利用各类优秀文化知识,不断丰富自身人文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在准确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学习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后,在教育教学中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整个过程中。

  (四)加强学生文化内涵培养

  知识是素质形成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它是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触类旁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人生和事业中的各种问题。从就业市场尤其是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从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以往的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转到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道路上来。其中,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大学是人格养成的地方,是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关键之所, 因此,大学期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要培养提升自身的人文内涵,多读书、读好书,多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地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力求专业学习与人文素质养成齐头并进,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为自己今后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评价体系

  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它是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成效如何,必须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应当由学院、各系、班级三级平台、若干个模块构成,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模块设计。以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考评为例,可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化素质选修课程与讲座、各级各类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和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学生社团组织、经典阅读等模块,学生参加其中任何一个模块的学习和活动,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素质分或学分。从实际考核操作来看,文化素质教育成效的考评不仅是教学部门的事,它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下,需要各部门配合联动才可能进行完整准确的评价。

  文化素质教育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高职院校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工夫,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职 院校 学生 文化 教育 思考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