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224-03

  长期以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此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更新的内涵[1]。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习总书记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另一方面,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起点,信息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客观上给高校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笔者在南京市三所高校面向当代大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满意程度,为高校更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5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33份,有效率为91.6%。调查对象中“985”高校学生158人,“211”高校学生324人,一般高校学生251人;女生213人,男生520人;中共党员45人,群众34人,团员654人。

  2.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是在高小枚等编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调查问卷》[3]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包括五个维度――教育者或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每个维度四个问题。问卷采用licket5点记分法,要求调查对象判断每一题所描述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非常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一半符合、一半不符合”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非常符合”记5分。调查对象得分越高,表明其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越满意。

  3.施测和统计处理

  采取团体施测,采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不同类别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情况是否有显著差异,p<0.05视为显著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满意情况

  由表1可知,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满意程度为3.19,略超中点“3”。从维度的得分来看,五个维度得分的高低排序为: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可见,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呈接纳态度的,但教育成效有待提高。教育环境得分最高,说明三所高校大学生对学校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比较满意,有归属感,这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教育的有利条件。教育载体得分较低,说明大学生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丰富、更先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学习活动能够更加方便。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大学生普遍关注热点问题,喜爱的话语方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

  2.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的性别差异比较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各维度上,男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表2)。该结果与郭玲等人的研究发现一致[4]。“我认为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在方法上与老百姓的需要结合得非常紧密”,“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或者教育者所提供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比较单一”两个项目上,性别差异显著(p<0.05)。吉利根性别伦理观认为男女道德发展路线不同,男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评价高于女生,女生在政治信仰方面比男生更加迷茫。

  ■

  3.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的政治面貌差异比较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无显著差异,总体满意程度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表3)。除教育环境外,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在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排序为:团员>中共党员>群众。一般来说,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修养方面高于团员和群众,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党员组织活动中接受了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从而对高校面向所有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

  4.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的高校类别差异比较   不同高校大学生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总体满意程度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表4)。“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的学习活动非常方便”等13个问题上,不同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的教育投入、师资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其生源质量和结构也不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满意程度。

  ■

  三、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1.宏观因素

  当前社会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外来价值观的推进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代。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中的选择性、差异性与多变性在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某些大众传媒趋利性过强,失去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兴起后,信息发布者对信息处理的随意性使信息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使得一些明显有违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信息大行其道。这些宏观因素对思想上还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对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2.微观因素

  高校、家庭、大学生等作为教育主体或教育客体共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这一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都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意程度。高校环境、师资水平、育人模式及学生评价体系的异同不仅会反映在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资源配置、制度保障中,也最终表现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接受程度的不同。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和行为的变化都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点、道德品行等精神品质的萌发首先表现在对其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进行效仿、学习。最后,大学生个体因素,如性别、政治信仰、心理特征等,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影响大学生个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

  四、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培养需要,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特点与内在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建设过程中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人才的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存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而我国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社会认知上出现偏差。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少数学生对政治生活关注度低,甚至形成消极的政治态度。高校应结合大学生日常管理,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使大学生在当前价值多元、信息多变的时代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校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机制

  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各高校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适合院校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不断明确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形成科学教育机制。通过这种科学的教育机制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当中,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二是教育内容实践化。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固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展开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灌输方法,综合运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多种教学方法。不同办学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方式要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可和满意程度。四是教育载体现代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快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鲜活化和直观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性。

  3.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来自家庭,身处社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孤军作战,必须协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2],家长应当结合子女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对子女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使子女身体和心理发育健康,保证价值取向基本正确。家庭教育如果不能和高校教育相结合,会导致学生在价值观认识方面存在困难。社会教育首先要求净化教育环境,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在保证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现状 价值观 对策 社会主义 现状 主义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