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点及对策方法研究论文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点及对策方法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2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点及对策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1 引言

  高校贫困生工作是关系到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有一定数量的贫困学生,亟需帮助,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李长春,2006)。做好经济关注对象的认定工作,是保证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前提。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我们需要从源头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源,以此给出相应的对策。

  2 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个涉及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系统工作,这就造成了认定工作的复杂性,其中的问题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几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

  2.1 宏观层面上的原因

  一、宏观层面上涉及的主体对象主要是政府,当前高校认定学生是否贫困的重要依据是看生源地政府部门的贫困证明或盖章认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但是证明的真实性受到广泛的质疑,很多民政部门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加上对该项工作不认真,因此很难给出正确的评判,于是很多非贫困生可能轻而易举拿到“贫困证”,而确实困难的学生因为没有顺利开具“贫困证”就被学校划归到非贫困生行列。

  二、贫困的度量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是收入信息不透明,一方面家庭收入的来源不确定,另一方面全面收集和计量家庭收入很难开展。其次是地区经济的差异导致了家庭收入不具有可比性,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发展不同,使得家庭的贫困程度也不同。另外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程度日益成为度量学生家庭收入贫困程度的难点。再次是收费标准的不统一,由于我国各地物价水平差异,各校乃至各专业的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使得学生生活费和学费的支出存在很大差异,从而难以准确把握贫困生的经济需求。

  2.2 中观层面上的原因

  一、中观层面上涉及的主体是高校。目前高校认定学生是否贫困往往根据新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登记表和贫困证明,贫困生资格一旦确定,大学四年一直不变,这种做法使得一开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同学或者中途家庭遭遇变故的同学没有了再被认定为贫困生的机会,而那些靠“假证明”获得贫困生照顾政策的假贫困生可以一直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处理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情况的可变性。

  二、采用“选举”的认定方式主观性太重,其公正性受到质疑。有些学校为了体现评定的“公正性”,会采用班会投票的方式。这种方式受到个人口才与演讲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拉关系、走后门等恶劣后果,非贫困生钻空子的几率大增,对贫困生的自尊心也是严重伤害,增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有些学校设有评议小组,由学校领导、辅导员组成,定期对贫困生的困难情况进行评议,这种方式在不能很好的保护贫困生隐私和尊严,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评定标准,主观性很强,另外使得贫困生整天生活在被监督的压力之下,似乎新鞋、新衣服都成了奢望。

  中观层面上看,学校在认定贫困生时,存在种种困难,需要考虑多方面问题,如何调和各方面的因素是亟待决绝的。

  2.3 微观层面上的原因

  微观层面上涉及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和家庭。主要问题是学生和家长的诚信问题。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并不困难的学生冒充贫困来骗取资助资金,甚至“走后门”、“托关系”开贫困证明,申请材料一应俱全,然后拿着资助大肆挥霍。而一部分家庭确实困难但性格内向的贫困生,因为没有积极主动申请使得贫困生认定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 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的长效机制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逐一解决。

  3.1 宏观层面上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政府在帮扶救助贫困生方面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但是在保障措施上还有待加强。

  一、做好贫困生生源地的诚信认定机制。贫困生认定起源于生源地政府,保证认定的准确性先要做好源头认定工作。国家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指导生源地政府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加大贫困证明的审批力度,监督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的公正性,明确生源地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将其列为民政部门执政能力的考查范围。

  二、建立全国联网的学生信息资料库,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初,学校便能掌握学生家庭情况的一手资料。此资料库包含贫困生的家庭成员、经济收入、家庭成员工作职位、学生在校表现、受资助情况等等。此资料库需由生源地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如实填写,并随着学生档案的转移资料库相应转移到学生所在高校,由高校相关部门查阅、备案、增添、修改,保证资料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2 中观层面上的解决方案

  在中观层面上,需要学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

  一、以动态的视角进行认定,建立完善的贫困生信用档案,建立科学规范的贫困生数字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贫困学生的档案管理,以动态的视角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及时发现他们的需求。贫困生数字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库,学生受助信息库,学生贷款管理系统和学生勤工助学资料库。

  二、构建权利义务对等资助模式,保证认定工作的准确性。目前的资助多数是无偿的,学生只有索取没有付出,很容易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也使得一部分非贫困生蠢蠢欲动。学校应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增设更多勤工助学岗位,在资助中强化权力义务对等的观念。一方面,培养贫困生战胜困难,直面挑战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更好的识别贫困生,因为非贫困生一般是不愿意付出这种劳动的,从而大大节约了认定成本,迅速找准资助对象。

  三、建立定性与定量化相结合评判体系和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的设计是为了更加客观公正的认定贫困生,最大程度的消除主观认定上的缺陷。在该体系中,从辩证的审视角度出发,考虑了学生生源地经济差异、城乡差异、学校层次、专业类别、家庭变故等因素。评价指标中包含定量化与定型化指标,同时兼顾动态化数据指标和辩证的审视态度,从而使得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四、做好认定后的监督工作,从而保证国家、学校和社会资助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监督中可以采用设立意见箱或者抽样调查的方式,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应该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了解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善始善终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3.3 微观层面上的解决方案

  在微观层面上主要加强对大学的诚信教育,培养团结互助友爱的校园文明新风。现在一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假贫困证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是保证认定工作准确性的重要内容。同时高校应该开展主题讲座,讨论班会、宣传册等方式,宣传国家、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树立典型,用优秀贫困大学生的事迹感化在校大学生,树立文明新风,培育集体主义和同学们之间的真挚感情,发扬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良传统,为贫困生认定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 结语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贫困生工作的起点,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各方面力量,统筹规划,建立健全认定体系,加强监督与引导,才能保证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点及对策方法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方法研究 难点 对策 困难 高校 家庭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