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新形势下美术欣赏课的“多维”教学理念研究论文

新形势下美术欣赏课的“多维”教学理念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10

新形势下美术欣赏课的“多维”教学理念研究

  新形势下,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为了对广大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即美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如何创造美,使学生们能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改造世界。因此,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上,对中学生所执行的应是深层次、宽范围的美育职责,即是“多维美”的教育。也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同时,将艺术上的美和规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培养学生对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的理解、追求,唤起学生对自身、自然及社会的热爱之心,从而达到塑造自己、改造世界的目的。

  1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所进行的艺术美教育

  艺术美教育主要指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关于艺术理念、审美知识等的传授。对其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1.1 艺术的含义

  美术欣赏的对象是艺术。艺术美是一种“高级生命体”,对其的解读并非易事,对于平时对艺术了解甚少的广大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此,贯穿欣赏课全过程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对艺术有一个尽可能深刻的理解,这是欣赏课教学的一条主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人类用心灵来体验、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其中理解艺术的最重要一点即是: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确地摹写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出创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主观情感。当然,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欣赏课教学恰恰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直观赏析的方式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逐渐由浅入深。

  1.2 欣赏的关键性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从而达到对艺术较为深刻的理解。作为欣赏课,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尤为关键。如果说对艺术的理解是贯穿欣赏课教学的一条横脉的话,那么,欣赏就是纵脉,而艺术作品则是二者的媒介。作为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等)挖掘出他们的审美潜力,教会他们如何欣赏。英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曾形象地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层是“再现层”,表皮的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称为“审美层”。这样的说法之于学生而言是通俗易懂的。拿绘画作品为例:“表皮层”上,欣赏者看到的是画面直观传达给他们的内容,即画的是什么。是人物、场景还是一些抽象的符号。透过表皮至“诠释层”就是对作品进一步的分解、消化过程。如对作品的构图、点、线、面、色彩、笔触等形式因素及美感因素的分析、理解等。最后进入综合审美阶段。即综合前面的一、二两个过程,结合艺术家及其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整体意境、情感的传达上进行综合审美,从而获得美感享受。这个过程是欣赏主体与客体互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

  2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所进行的现实美(生活美)的教育

  这里的“现实美的教育”是对欣赏课的深化与拓宽部分,即是对艺术欣赏教育的深化与升华,其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艺术美的主体,却是现实美(生活美)的核心,生活美是人类审美创造的主要对象,也是人类审美创造的必然归宿。人们创造美,最终是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人、创造尽善尽美的生活。正是由于这种不懈地创造和追求,人类才得以不断前进,生活才得以日趋完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渐提炼出一些美的因素、形式、规律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欣赏课的教学意义向宽延展,向深挖掘。

  现实美教育与艺术美教育关系密切。从根源上来讲,艺术美虽是高于生活美的,但它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即人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以独道的眼光挖掘出美好的事物或现象来进行创造。尽管艺术品中也有对丑的批露,但最终的目的却都是为了表达人类心灵深处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赞叹。欣赏课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艺术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将处于“象牙塔”高雅艺术情境中的学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他们寻求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拥有一双感知美的眼睛,用审美的眼光挖掘现存环境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样,学生对美的理解及审美活动就处于了生活→艺术→生活的良性循环之中。其中艺术回归生活这一环节应得到足够重视,而最终的美好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来在社会中能够在改造自身的同时,拥有改造、创造美好世界的能力。因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将由艺术回归生活这一环节在欣赏课中开发出别样的天地。

  2.1 对学生自身心灵的净化――人性美的教育

  莎士比亚曾说“造物主给你美貌,也给你美好的德性,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但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1]也就是说心灵美是本质。因此欣赏课教学有必要启发学生对人性美的理解,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其树立起正确、健康的审美标准和端正的行为规范,在净化心灵、改造自身的基础上为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改造、创造世界奠定主观基础。例如:在欣赏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画中的妇人并非美若天仙,但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打动了世人,那是发自她本性的慈爱与善良;再如米勒的《拾穗者》。画中几位低头弯腰的农村妇女肢体粗大,形象笨重,面部模糊不清。画家并没有表现人物的外在美,但打动人心的是她们纯朴、善良、勤劳的美德。这恰恰是艺术家对真、善、美的弘扬。作为教师更应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精神文明等相联系,对学生进行引导。   2.2 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中“美”的探寻与热爱之心

  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他们与艺术的接触并不多,其思维往往具有逻辑性,推理性较强,而感性思维则相对比较薄弱。许多学生对自然、社会中的美反应比较麻木。可见,在对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智”的教育的同时,美的教育相对来说是很欠缺的。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2]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生活充满强烈的感知力与热爱之情,心存一颗对生活无比热爱的心,是其步入生活、改造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源动力。因此,教师对美术欣赏的内容应尽量寻找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将学生从被动地欣赏变为主动地审美,积极发现艺术美的同时,将艺术美与生活美巧妙结合,启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中美的探知欲与热爱之心,从而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例如:法国19世纪抒情风景画家柯罗的油画作品《茂特芳丹的回忆》。其画面无限风光,令人遐想不已,展现了画家柯罗对大自然的探求与热爱之心。他被茂特芳丹的美景所深深地打动,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最终将其以绘画的形式再创造出来。诸如茂特芳丹的自然美景在我们周围也广泛存在着,如渔江唱晚、红枫如火、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乡间饮烟袅袅、小河流水潺潺……更不用提那黄山的奇峰,九寨的碧水。这些正是自然之美。只要用心感受,我们就会有所发现。再如关仝的《关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将审美的内容深化和拓宽,与现实相接,这样慢慢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探求与热爱。拥有了探求与热爱之心,才会有进一步的投入与改造、创造的热情。”[3]

  总之,艺术美与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应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在一起。注意教学中美育宽度的同时,又应对其中的主要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从而真正地发挥出中学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所进行的“多维美” 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带着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热爱踏入到现实生活之中,美化自身的同时,实现着对世界的美的认识、改造和创造。

新形势下美术欣赏课的“多维”教学理念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多维 欣赏课 形势 理念 美术 欣赏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