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做好“走基层”论文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做好“走基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10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做好“走基层”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043-01

  2011年8月9日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开展3年多来,新闻界呈现出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出现了一大批“接地气”的好作品,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14年12月9日,中宣部召开专题会议,对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进行动员部署,要求新闻单位要以这项活动为契机,努力打造“走转改”升级版。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新闻单位纷纷开辟专栏,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真实生动的事例,用细腻鲜活、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

  从“走转改”到其升级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新闻界成功的实践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些历久弥新的问题: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什么样的记者才是好记者?什么样的报道才是受欢迎的报道?

  1 走基层才能“接地气”

  为什么有些新闻大家不爱看?

  记者采访时高高在上走马观花、写稿时坐在办公室里改材料,这样的报道怎么可能贴近读者、写到读者的心里去?不真正走近群众,多反映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怎么可能当好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不贴近读者,报道面目生硬、索然无味,这样的新闻怎么可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最生动的风景在基层,最动人的故事在基层。只有走基层才能“接地气”,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和心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常说成就一篇好新闻“三分在写作七分在采访”,充分说明了采访的重要性。而记者如果不俯下身子深入基层,怎么会得到第一手材料,怎么能看到生动真实的细节?不深入基层,恐怕写不出带着泥土芬芳的、通过小切口反映大时代的好新闻。

  从“走转改”到“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不少新闻工作者改变了远离基层群众的工作作风,把笔触、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把精彩故事通过贴近百姓的方式讲述,作品因此可感可触,更有感染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走基层不仅能发现亮点,更能发现问题。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开展“走转改”活动时,就要求记者把“走转改”与破解“舆论监督难”结合起来,深入实际去发现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2 走基层助力“改文风”

  不少读者反映,走基层带来了记者文风的改变,报纸上很多“走转改”稿子、“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稿子写得很精彩,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

  文风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报道是文件语言、面目生硬,有的报道高高在上、冗长枯燥,有的报道随意拔高、凭空想象,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文风问题。“要善于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平等交流、平易近人,防止居高临下、自说自话”,这是中央对“走转改”的期待,也是“改文风”的途径所在。

  走基层有助于“改文风”。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他们的话生动、活泼、家常,很有生活气息。记者走进基层同老百姓“唠嗑”,才能说出家常话,写出群众心声,培养贴近群众的文风。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同样,如果你写的稿子群众不爱看,那是因为你离群众不够近。如果你真心走近他们,用心倾听他们,生动描摹他们,深情理解他们,写出的稿子他们怎么会不爱看呢?

  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媒体推出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报道为例,其中,《河南版“许三多”26岁有车有房》、《周口女孩励志奋斗史――从保姆到管理层》等报道,生动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感人故事、闪光精神,题材鲜活,语言生动,文风清新朴实,深受好评。

  3 走基层才能“捉活鱼”

  行进的中国呼唤记录者,变革的时代需要有心人。

  正是普通人的欢笑和眼泪、呼吸和脉搏,汇成了精彩纷呈、可感可触的时代画卷。记者跑会议、看材料得来的信息、写出的稿子必定是僵硬的,走进基层拥抱生活,才能“捉到活鱼”。

  工人日报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的开栏文章中,把笔触对准基层普通人,讲述了题为《纽交所敲钟“快递小哥”回望15年打工史:我感谢这个时代》的故事:15年前,初中未毕业的窦立国来到北京,从酒吧保安、厨师、快递员、分公司经理,最终成长为全国的名人“纽交所敲钟‘快递小哥’”。记者正是深入基层,才捉到了这条“活鱼”,写出了这篇备受好评的励志好新闻。

  再来看河南日报怎样讲述河南好故事。2015年1月4日河南日报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以《咱农民如此‘任性’》为大标题刊登了一组来自基层的稿件,深受读者好评。《买来飞机好种田》讲述了商水县种粮大户刘天华的故事:他以每架约20万元的价格购入两架植保无人机,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留学归来当‘农民’》,讲述了两个“90后”小伙从英国留学归来在小村庄里当农夫、投身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故事。这些记者走基层得来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稿件,展示了河南农民的智慧和风采。

  4 走基层成就好记者

  只有怀着深厚的感情走近群众,才能感知他们的苦与乐、为他们鼓与呼,才能写出饱含感情的好作品,才能成为一名群众眼中的好记者。

  第11届长江奖获得者、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是河南新闻界的名人,他有一个绰号叫“王全省”。近30年来,他几乎跑遍河南的山山水水,每年下基层采访都在250天左右,同事们评价他“是新闻战线践行‘走转改’的实干家,不是在基层,就是在下基层的路上”。长年在基层,王天定能深深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充满对群众的感情。2013年11月6日《河南日报》12版刊登了7幅他的摄影作品和一篇《天降甘霖,难解山村之渴》的文字稿,报道了博爱县寨豁乡焦谷堆村的吃水难问题。文字深情,照片震撼人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个小山村的吃水难问题。

  走基层成就了不少王天定这样的好记者。与此同时,记者们来自基层的报道也架起了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为基层群众解决了不少困难。

  总之,从“走转改”到“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新闻界涌现出了一批备受好评的精品力作,让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弘扬。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做好“走基层”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闻报道 基层 记者 如何 新闻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